贵州“三变” 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贵州省委农工委书记、省农委主任 袁家榆 字号:【

编者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三变”改革思路,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整合农村资源、资金,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2016年贵州省正式出台《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试行)》,要求以“三变”为改革思路,全省上下一盘棋,各地探索切实可行的科学脱贫之路。本期两篇文章将带您走进贵州“三变”改革,了解贵州省在实现脱贫攻坚中的改革思路与工作成效。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以下简称“三变”改革),是贵州省大胆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统领全省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与肯定。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201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要求“要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有效利用起来,给农民创造财富。”省委书记陈敏尔、省长孙志刚等领导也亲自调研“三变”改革并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对“三变”改革的重视和关心,为我们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添了动力。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

目前,全省共有21个县、195个乡镇、1278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涉及农村人口29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6万人。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规范升级。发源于六盘水市的农村“三变”改革,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正在由初级版向升级版转变。一是突出理论指导,升华“三变”改革经验。强化理论指导,邀请专家学者结合六盘水“三变”改革实际撰写理论文章,编写了《六盘水“三变”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路探索》已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注重思想引导,针对思想认识和操作实践上的问题,编印了《“三变”改革100问》《“三变”促“三农”同步奔小康——典型案例汇编》等,释疑解惑、指导工作。二是突出关键环节,厚植“三变”改革政策。制定市级“三变”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加大各类涉农财政资金整合力度。2014年以来,全市共整合财政资金6.5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1.21亿元、农户分散资金2.95亿元、社会资金39.4亿元。制定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组建方案》和《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制定了《“三变”改革股份合同管理办法(试行)》《“三变”改革股份合同及涉农合同备案办法(试行)》《“三变”改革股份合同示范文本》。三是突出还权赋能,夯实“三变”改革基础。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目前该市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确权44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6.82%;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改革,出台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受理了产权交易120起,成功交易101宗,涉及面积2752.8亩,交易金额达758万元。四是突出示范引导,放大“三变”改革效应。目前,六盘水所有乡镇、社区、村实现了“三变”全覆盖,参与“三变”的农户有35.26万户,116.53万人。同时将精准识别的贫困对象全部链接到“三变”平台上成为股东,全市共有贫困户9.69万户,28.49万人成为股东,带动22万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了贫困农户的收入,推动精准脱贫。

——安顺市“三权”促“三变”改革不断推进。安顺市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农村各类产权进行确权、赋权、易权,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是围绕权属明晰抓确权。明边界:查实历史资料,摸清各类地块、农房、小型水利工程等现状,及群众反映、争议纠纷,坚持实际丈量与卫星航拍相结合,以国土部门专业测绘人员为主,组织农民代表参与,做到资料全、数据真、情况准。定权属:张榜公示清查的历史资料、调绘勘测、集体资源资产清理核查初步结果,公示结果无异议的,由农户签字认可;有异议的重新核查,核查结果再次张榜公示,直至绝大部分农户签字认可。发证件:经公示无异议的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房屋产权等,按规定程序予以登记颁证,并将结果再次公示,确认无异议后向户主发放权证。二是围绕市场价值抓赋权。许可:研究制定“三权”促“三变”改革的实施方案、农村资源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财政支农资金变股金的意见、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从政策层面鼓励在农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充分还权赋能。评估:通过采取扶持补贴政策和适当降低民营评估机构行业准入条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评估、会计等中介机构进入农村产权评估市场,方便农村各类产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计价入股经营主体。配套:协调金融机构出台支持农村信贷的优惠政策,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设立了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首期出资1000万元,各县(区)财政分别配套200万元,贷款出现风险后,扣除借款人10%的保证金,贷款损失由受偿银行、合作担保公司、政府按10%、45%、45%的比例进行责任分担。三是围绕资产流动抓易权。建平台:以县为重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和交易平台,县乡两级设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村设服务站,组建了农村土地仲裁机构,积极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农村产权依法、有偿、自愿和规范交易。进市场: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技术、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股份获得收益。防风险:把“稳”作为基础,坚决稳住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行之有效的农村政策。

——铜仁市“三金”促“三变”改革扎实开展。铜仁市始终把“三变”改革作为破解农村改革难题的“总钥匙”,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一是抓“三资清理”,摸清“三变”底数。下发《铜仁市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目前全市已完成“三资”初步清理工作。二是抓主体构建,逐步实现“政经分离”。按照政经分离的原则,村集体专门负责村务管理和服务群众等“政务”性质的工作,村经济经营主体则专事抓经济发展之职,以实现繁荣发展、政通人和的目标。三是抓方案制定,做到“四个明确”。明确工作要求:紧盯“城乡差距大、农村三资闲置多、资产利用率低、农村空心化率高,农村机制不活,农民致富不快”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诚信农民”建设优势,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明确工作目标:围绕“一年见雏形、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思路,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明确试点内容:明晰产权,强化资源变资产;整合资金,加快资金变股金;支持农民,协商农民变股东。明确试点工作步骤:抓好资源资产股份量化;开展出资财产公示;确定入股合作对象;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签订履行合同合约;及时进行信息公开。

“三变”改革的主要成效

贵州省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探索,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夯实了农村基层基础,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符合中央精神,切合贵州实际,对破解农村改革难题,促进同步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资源活起来。通过“三变”改革,把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充分盘活起来、流动起来,发挥了财产性价值属性和资本属性。全省农户流转土地33.26万亩、土地入股14.2万亩;流转林地5.99万亩、林地入股5.57万亩;流转草地2735亩、草地入股2.28万亩;流转水域4717亩、水域入股1487亩;村集体流转资源性资产5845亩、入股2398亩。六盘水市通过股权收益,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8856.3万元,“空壳村”由改革前的53.8%下降到2014年的15.3%,2015年已全部消除“空壳村”。

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民从原来的小生产经营者转变为大产业大企业的股东,从原来的仅获得土地种植收入、务工收入转变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兼得的效果。目前全省农民自有资金量化入股58782万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第三。

农村产业强起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蔬菜、辣椒、猕猴桃、桃子、火龙果和百香果、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9大产业,打好“组合拳”,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力争在一系列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现裂变式发展。上半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468万亩,同比增长6.7%;水果面积623万亩,新增果园面积30万亩,同比增加5.1%;全省茶园693.4万亩,实现春茶产量11.9万吨,同比增长33%。茶叶、辣椒、火龙果等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增速位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美丽乡村热起来。坚持把做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乡村正逐步成为城市人想去的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地方。随着一批“美丽乡村”的成功打造,乡村旅游呈现出“井喷”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0.3%。安顺市的滑石哨、桃子、浪塘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覆盖全市80%行政村,今年以来,全市共计接待人数1195.03万人(次)、同比增长55.23%,实现旅游收入113.63亿元、同比增长56.94%。

乡村治理体系优起来。六盘水市组建了48个联村党委,构建了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完善了联村党委领导下的多种经济组织合作的乡村治理结构,形成了村集体与市场紧密结合、各种经济组织和农民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推进“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贵州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思路。各地始终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精准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力求把“三变”改革搞得更规范、更扎实。着力解决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实践探索“分”得充分、“统”得不够的问题,让农民脱贫致富,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让乡村建设更加美丽,在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上探索新路、探索经验。

二是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从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之初,省里始终强调顶层设计的作用,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在厚植政策优势上下功夫,明确改革目标任务,为有序推进“三变”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现代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通过3年努力到2018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提供支撑。

三是强化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省里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委副书记谌贻琴、副省长刘远坤为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委。省农委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办公室,抽调人员到“三变”办工作,强化了“三变”改革的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各市(州)、试点县(市、区)也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六盘水市和黔东南州还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四是着力创新机制突破难点。群众能否接受,政府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目标,引进企业能否获得合理利润,村集体能否发展壮大是试点成败的关键。对此,各地在改革试点中,着力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园区+公司+农户”等模式,较好解决各方利益的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当地农民群众是“三变”改革试点的参与者、受益者,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力量。在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试点改革,把群众同意与否作为各项改革举措实施的前提。要把政府的改革意图向群众宣传到位,算清改革前后对比账,让群众知晓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通过发扬民主,反复沟通,细致工作,凝聚人心,奠定了改革推进的群众基础。

改革无穷期

探索从未止步

在下一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工作中,要精准发力,抓住改革关键环节,扎实有效深化“三变”改革工作。

一是抓好关键环节,筑牢工作基础。按照项目化、数量化、时限化和责任化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汇聚各方智慧,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用非常之举,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清产核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股权交易平台、村集体资产股权化等改革取得进展,不断夯实“三变”改革工作基础,激发“三变”改革综合效应。

二是抓好打造提升,培育提升样板。坚持示范带动,加强“三变”改革乡镇、村的培育打造,创新形式和内容,探索不同股权构成的“三变+N”模式,搞好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

三是抓好政策配套,强化风险防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支持改革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为更好推进“三变”改革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股权监管机制、股权退出机制等,有效防止“三变”改革中市场风险、社会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四是抓好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成效。完善省级领导、市州协调、县级为主、乡镇实施的管理机制,强化县级党政的领导。加大考核、督查、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使各项改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贵州省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无穷期,探索从未停滞。一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三变”改革正在贵州大地上渐次铺开,预示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必将引领各族群众变出新天地、踏上致富路、同步奔小康!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