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追记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八百里太行,纵跨京冀晋豫四省市,其中河北省500多里的大山中分布着很多小山村,村里的很多老百姓都认识一位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

35载,或探索于羊肠险径上,谋划于乱石荒坡旁,或求真于科研实验室,务实于果树林中,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或品牌,都凝聚着这位教授辛劳的汗水;他是国内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他有着数不清的荣誉和称号;“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疯子”……他是李保国。

2016年春节后的100多天里,是李保国生命最后的时光,也是他最忙碌的岁月。他驱车穿梭于学校和太行山之间,给学生授课,给果农指导,为企业解惑,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16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李保国事迹作出批示。

聚土截流,开荒治山,百万亩太行披“绿装”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曾说。

1981年2月,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同年3月,他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

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这一切都是源于贫穷。“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他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也许就是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14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在创造这一技术的前南裕,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植林种果,科技兴农,播绿荒山结硕果

“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李保国说。

让山区绿起来是第一步,工作中他发现山区老乡更期待富起来,要让山区群众富起来,不如发展经济林木。

1996年8月,太行山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内丘县岗底村200亩的保命田,山上果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彼时,李保国随河北省科技救灾组进村查看灾情,山秃、人穷、观念旧,村民们的现状令他感到揪心。

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救灾组离开前,眉头紧锁的李保国将写在烟盒上的一张字条递给了他:“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当时,李保国还与他约定,“你三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李保国没想到,杨双牛带领群众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国非常高兴,他看出这个村的班子是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对脾气!然而,杨双牛也没有想到,李保国立即把铺盖卷搬来了。

“看着大学教授对咱们农民的事这么上心,心里特别感动。一天晚上,我带了包花生米,提了瓶酒,到李老师的住处。”杨双牛回忆,二人促膝长谈,李保国真诚地向他感叹,“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儿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严冬里,李保国带领岗底村民展开重建家园的奋战。他和普通村民一样,抡锤、放炮、挖坑、搬石头。苦干一年,建成1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苹果苗。

他将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教授剪枝。“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杨双牛说,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村民们对于李保国越来越信任。

1999年,临城县的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但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请来了李保国。实地查看后,李保国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

传统核桃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为了选育出优质核桃新品种,2000年,李保国从国外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饿了就在树底下啃个馒头。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

经过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管理方便,连年丰产,被认定为国内首创。同时创造的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2009年,“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绿岭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把这项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国,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视农如己,为民所思,民心深处留丰碑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李保国曾说。

“李老师在吗?俺有点事情想咨询他一下”“李老师啥时候来俺们村做培训啊”“走了?他去哪儿了?啥时候回来……”

李保国去世当天,他的电话依旧繁忙。拨通号码、咨询请教,村民们没能再次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家属哽咽说出的噩耗更是让他们难以相信,“不久前,李老师还来给我们做了指导啊!”直到李保国离世的消息在电视、广播、网络中越传越广,村民们拨打的电话才越来越少。

工作中,李保国一身农民打扮,他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他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这是教学相长的规律。”他用老百姓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慕名请来李保国,他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

在科技研究的选题上,李保国选取的,都是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让群众受益的课题,而不是在一般数据或一个点的突破,仅仅成为课堂上的一道考题。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个轻松的过程,尤其李保国的技术,需要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在手中。为此,李保国常年奔波于技术推广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非常受市场欢迎。可当初教村民掌握技术,李保国可是下了很大功夫。

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为了把岗底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常年不断。2009年,他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果农在家里读中专。这些人毕业后,有62人又考上大专。现在,全村有了5名高级技师、1名农艺师、14名技师,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2014年,周岱燕在南和县成立了制高点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发展红树莓产业,请李保国帮助。此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扶贫基地和帮扶点已经让李保国每天身心俱疲,但当他了解到红树莓对人体大有益处,并且栽培周期短、效益高、易普及,是个很好的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后,还是接受了邀请并很快组建起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树莓种苗组培中心。

只要遇到农民的果树发生问题,李保国都会主动帮助解决。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撰写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识的书籍,也都印上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农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他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个。有一次,李保国在邢台一个村子路遇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老师急着赶回保定,招呼来几个人,就把自家土坯院墙推倒,让李保国从院内绕了过去。

辛勤耕耘,心藏大爱,鞠躬尽瘁书华章

“我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保定市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平山葫芦峪、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村、临城凤凰岭等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那辆越野车上。”李保国说。

李保国与妻子郭素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同在河北农大工作;两人既是生活伴侣,又是工作搭档,几十年里几乎形影不离。李保国经常驻留的,是后面两个“家”,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而过的驿站。

20世纪80年代,夫妻俩在邢台县前南峪搞科研,为了不耽误工作,李保国和妻子、儿子曾在透风漏雨的石板房里一住就是4年。有一次,学校领导来看望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车,哭着喊着说:“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儿园。”可郭素萍还是狠着心,把孩子从车上硬拽了下来。

“保定那个家里的水电费,一直是家属院中最少的。”郭素萍说:“有时候山里下大雨,别人都往山下跑回家,他偏往山上跑。给他买的再好的旅游鞋、登山鞋,只要他进山两次,管保看不出什么牌子了,对他来说,穿什么鞋子都一样。”

固定的家却聚少离多,那辆越野车,居然成了夫妻二人交流最多的地方。平日里,李保国开车往返奔波,郭素萍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替他接电话、打电话,到基地把药准备好,看着他吃下去。“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回忆过去种种,郭素萍悲痛万分。

“李保国教授除了在山区基地忙碌外,还承担了4门博士研究生和4门硕士研究生课程以及3门本科生课程,全年达416学时。尽管工作这么忙,他却从没调过一次课。”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陆振启介绍,李保国先后带过67名研究生。每名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他给的3年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第三学期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

“李教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对年轻教师很照顾,并不时加以鼓励。很多次评先进,他都主动放弃机会让给年轻人。在教学工作中,特别认真,有时候为了给学生改论文,他都加班到凌晨四五点钟。”林学院老师闫爱华告诉记者。2016年元月的一天,河北农大在读博士生孙萌在傍晚五六点钟时把一篇论文发给李保国教授。第二天看邮箱,李老师已将修改后的论文传回给了她,时间是当日凌晨4点36分。后来得知他那一晚看了3个学生的论文。

也许是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李保国把对家人的爱深藏在心底,平时不善于表达。据了解,妻子郭素萍曾两次住院手术,李保国在外地做研究离不开,都是委托同事在手术通知单上签的字。

2015年在岗底村工作时,恰逢郭素萍生日,村里朋友买来了蛋糕和蜡烛。那天晚上,李保国异常高兴地向大家回忆起他们恋爱时浪漫美好的大学时光,说到兴奋处,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脸上。闪闪烛光中,他的眼窝嘴角都是笑,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窝嘴角也都是笑……只是,这样的时光太少太少了。今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好半天默默无语。在别人一再催促下,李保国终于说出了心底话——几十年来也只能埋在心底的话:“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你们,对不起!”

“这还是我第一次从他嘴里听到这样的话。”郭素萍说。也许只有在那一刻,这个平时寡言强硬的男人,真情难抑,终于道出了深藏心底的爱与愧疚。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才更拼命,怕时间不够留下遗憾。早在1998年,因为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身体底子不错的李保国被查出患上糖尿病;2007年,又被确诊患上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他坚决不做,宁肯采取保守治疗。

李保国去世后,亲友们第一时间整理了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达7860公里,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马不停蹄,风风火火。李保国生命的最后48小时,是他一生无数个48小时的缩影。”有人曾感叹说。

……

漫山的苹果红了。

成片的核桃绿了。

而他,却走了。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悼。在河北省临城、内丘、平山、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为他搭起灵堂;在网络上,上百万人发起怀念祭奠活动,29万多网友在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取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的土地上。村民们说,秋天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2016年4月10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

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30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

“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李保国说。

李保国用毕生的实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他信念坚定,满腔赤诚,时刻以党的召唤为行动方向,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服务发展、造福百姓的生动实践中。李保国已经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样,李保国精神必将激励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心系群众、扎实苦干,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历史答卷!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