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展开;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去库存、提规模、降成本。2016年东北玉米的“库存危机”和河南、安徽、山东多地新麦“价跌卖难”的困境进一步暴露了我国粮食产业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然而就在粮食生产面临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压力,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举步维艰之际,河南省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新田地”)逆势上行,充分展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合作社,在提规模、降成本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现状:逆势上行
“新田地”于2011年成立,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高村七组,合作社现有成员203户,带动农民12000户,分布在全市60个村庄。社员种植的粮食品种为强筋小麦和角质化玉米,共计种植面积50000亩,合作社成员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玉米平均亩产1500斤(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1800斤)。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规模扩大。“新田地”不仅不存在去库存、去产能、调结构的问题,反而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从经营土地面积上看,2011年合作社经营土地200亩,2016年就增长为51000亩;从带动农民种粮情况上看,2011年合作社成员6人,2016年就发展为成员200人、社员12000户。
卖价提升。在政府忧心今年东北“玉米卖难”与华北“小麦卖难”的时刻,“新田地”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产品供不应求。益海嘉里、五得利、中粮等大型粮企争相入市收购,且收购的玉米和小麦价格要比正常市场价每斤高出0.1元至0.2元。
成本降低。在中国农业面临成本“地板”、价格“天花板”等多重压力下,“新田地”的粮食不仅卖上了高价格,还有效降低了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平均来看,“新田地”一亩小麦的平均生产资料成本比普通农户低110元,一亩玉米的平均生产资料成本比普通农户低120元。
除此之外,在突破农业存在严重金融供给不足,农民面临信贷约束的传统农村金融命题中,“新田地”不仅获得了来自郑州银行的“贸易贷”,还得到了广发银行的“合同贷”,不仅有来自下游面粉厂的价值链融资,还有来自人保财险集团的农业灾害保险……
是什么原因使得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的诸多困境中依然生产形势向好,社员参与积极,产品供不应求?相比于政策性的调控,“新田地”逆市上行的“新天地”是如何开创的呢?
经验:市场主导
与依赖政府政策性托底收购的大部分农户相比,“新田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创新之路,其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部分。
规模降成本,结构生利润。新田地合作社成功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销售利润。荥阳市传统农户生产一亩小麦的生产资料成本约为372元,产量约为1000斤,销售额1030元,而“新田地”的成本为261元,产量1200斤,销售额1476元。新田地合作社不仅生产成本低于传统农户,且在小麦的亩均产量和单位销售价格上都要高于传统农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合作社生产一亩小麦的净利润比传统农户高出557元。那么,“新田地”是如何实现降成本、提收益的呢?
首先,新田地合作社通过提高规模分摊了农业生产成本。具体体现在生产资料方面,“新田地”的规模化生产使其可以与农资生产商直接对接,从而剔除掉中间商、经销商代理环节的渠道成本,有效降低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成本。
其次,“新田地”通过改变原有的产业组织结构,以合约的形式直接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缩短了传统农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突出体现在产品销售环节,“新田地”运用了订单式经营服务模式,合作社与益海嘉里、中储粮、中粮等30多家面粉企业以及泰国正大、广安饲料等20多家饲料厂签订合作合同。有效规避了“谷贱伤农”及“卖粮难、卖粮贱”的现象,提高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价格。
品质是关键,诚信为基础。“新田地”之所以能成功扩大规模并与众多企业签订合约,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该合作社的产品质量有保障。为了打造“新田地”产品的品牌形象,合作社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优选品种。“新田地”理事长李杰始终坚持“好的品质,才能有好的市场”。2011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杰就率先前往全国小麦技术中心,找到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向众多专家请教哪些小麦可以作为优质麦。在生产过程中,合作社也非常注重小麦品质的变化,例如,2011年合作社选择的是玉农416,这是一款强筋小麦,但生产了两年左右,该小麦品质下降,“新田地”立即切换新麦26,以始终保持产品的高品质。
第二件事,诚信经营。“新田地”51000亩小麦,敢于承诺“新田地的产品,三年之内检测,都不会有问题”。为了赢得上下游企业的信任,“新田地”始终确保每一车产品都出自合作社的土地,绝不掺假。2016年5月,合作社的晾晒场有挖掘机施工,司机不小心将碎石撒到了即将装车的麦子上,李杰当即让所有工作人员将麦子中的碎石拣出来,从而保证品质,以防多年赢得的口碑被毁。另外,今夏小麦收割时雨水多,下雨导致小麦发芽率高,品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李杰在发走的每一批货中都会向对方注明该批小麦是“雨前麦”还是“雨后麦”,以备对方查验。正是这样诚实细致的工作才使“新田地”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
专注做一产,创新搞服务。除了品质和诚信,“新田地”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一心一意做一产,全心全意搞服务。不同于其他合作社或企业,“新田地”的理念是一定把农业生产环节做到高精尖,而不追求一条龙、全产业链的发展。李杰曾说:“新田地这个牌子,未来只要还存在,就一定是只做一产,只种小麦和玉米,且最大规模100万亩左右。”在李杰看来,只有品质最高的一产,加上技术最优的二产,加上价格最优的三产才是农业领域真正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单一企业要在全产业链做到高精尖十分困难,为此李杰选择了把农业生产环节做到品质最优,然后通过合作对接二产和三产中的品牌企业,共同打造精品农业产业链。
在专业做一产方面,“新田地”采取的策略是高标准种植玉米和小麦。这里的高标准体现为投入品的高标准和生产管理的高标准。首先,投入品的标准方面,“新田地”要求所有与生产资料有关的供应商都必须是上市公司中的一线品牌企业,能够提供高标准的产品、技术指导和服务;所有合作的上游企业都必须要签订合同,合同中要注明该企业需要提供的技术服务、配套资金。例如,“新田地”采购的农药来自红太阳集团,它是深交所上市企业;“新田地”的化肥供应商也是洋丰、史丹利等国内上市企业中的一线品牌。其次,生产管理的高标准上,“新田地”开创了农业生产要素车间的管理模式。在“新田地”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合作社的人员管理、组织架构、农作物飞防、植保等问题陆续出现。受工业企业管理方式的启发,李杰尝试把农业进行单元化管理。“新田地”把1000亩作为一个管理单位,1000亩以内的叫农业生产要素车间,1000亩以上的叫农业生产要素工厂,然后每个车间配备车间主任,每个工厂配备厂长。凡是跟生产要素有关的投入都在车间处理完毕。正是通过标准化生产,“新田地”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又一重保障。以2016年6月的麦收为例,“新田地”的雨后芽麦质量依然能够达到中粮、益海嘉里等企业的质量要求,价格维持在每斤1.05元至1.34元之间,但是同期其他农民的小麦每斤0.75元都无人问津。
在创新搞服务方面,“新田地”依托“农业生产要素车间”的管理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合作社基本形成了集“生产资料采购、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植保、农业机械服务、粮食收储及销售”为一体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一综合的服务体系包括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配置到各生产要素车间,既可以保证一流的品质,又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除此之外,“新田地”还致力于建设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服务平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检验检测、动物疫病防控等一批易监管可量化的服务项目;未来,合作社还着力承担生产要素车间基本单位的生活日用消费品的配送工作,将“新田地”打造成集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农民生活消费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合作聚人心,规范保长远。“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另一大特点是合作社的运转非常规范。目前,该合作社成员203户,统一在工商局备案,有特定的成员账户,有权利参与合作社决策和分红;另外,合作社还发展社员12000户,为社员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生产服务和销售服务,以最优的价格收购社员产品,保证了社员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正是秉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和规范发展的理念,“新田地”从2011年至今实现了巨大发展,今后5年合作社种植的耕地面积准备从5万亩继续发展至10万亩。
未来:面临难题
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地、钱、技术创新和制度供给。“新田地”在“人”“技术”和“合作经营”方面探索出诸多经验,取得了众多成绩,但其发展仍面临资金和土地的难题。
首先,合作社亟待建设烘干能力500~600吨的烘干塔一处,但当前合作社还缺少相应的资金实力,需要融资方面的支持。其次,合作社需要建设5000-10000吨的粮仓,但当前合作社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农业附属设施难以开工建设,需要建设用地方面的支持。
思考和启示
“新田地”模式的本质是市场化主体应对当前粮食体制弊端的成功之道。但如果当前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调整,粮食收储体制不改变,“新田地”的模式也只能是个例,难以普遍推广。为此,我国应着力改革当前的粮食体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以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市场以价格机制为信号,在调节供给与需求时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突出市场的主体地位,恢复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粮食生产和流通领域,应着力改革玉米、小麦等粮食托市政策,创建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坚持政府服务定位,创建和维护良好经营环境。以“新田地”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很多成长条件,除市场的调节作用外,还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政策,或者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一系列公共服务,创建和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结合“新田地”发展中的困境,政府还需要在金融服务、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而“新田地”作为粮食生产合作社的成功案例,其经验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