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苟坝村 用“三变”留住美丽乡愁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何晓霞 蒋钊 字号:【

苟坝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西北的一个小山村,近年来,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早已变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累计接待游客16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69亿元。沉睡在青山绿水中的古迹、古建筑如今已变成苟坝村民们的致富资产。随着2014年成立的红枫圣源林业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加入,在“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下,已经有43户村民出资入社,236户村民以土地、荒山入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苟坝村一气呵成。青山绿水、乡村小径、古朴村落、田园风光,苟坝村民用“三变”留住这美丽乡愁。

红色旅游

苟坝村民的新名片

“你还没去陈列馆吗?就在村头上。”苟坝村民一边手指向村子主路向外延伸的方向一边向记者介绍起来:“苟坝会议知道吧?会议资料都在里面,陈列馆是去年刚刚建起来的。”

如今走在苟坝村里,几乎每一个村民都能当导游,把苟坝会议会址、朱德旧居、红军医院、苟坝抗捐委员会旧址、马鬃岭红九军团司令部驻地这些苟坝历史遗迹指引得清清楚楚,一些村民还能用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苟坝会议的历史。

苟坝村的改变是贵州省“对症下药”开出的脱贫药方。

2014年,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提出“生态立镇,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苟坝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建设,制定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总体规划》《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建设性发展规划》《1935·苟坝记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规划方案,要求苟坝村认真做好会址周边民居改造工程。

枫香镇副镇长杨成波介绍,规划后的苟坝村迅速成为热门景区,日最大接待游客量达到3万人次,尤其是2015年6月习总书记到此调研后,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体验“乡愁的味道”。

近年,苟坝村不仅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迎来了越来越多返乡的村民。村主任汪敏先向记者介绍,全村共有3975人,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从前几年的1700多人削减到目前的不足700人,旅游景区、种植基地、创业项目都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这句话在苟坝村变成了现实。2015年苟坝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得到修缮和保护的历史古迹如今成为苟坝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这座保持着几百年前乡村面貌的古村落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如今行走在苟坝村交错纵横的柏油路上,不时被“创客空间”“黔北乡村旅馆”“辣椒采摘园”“稻蟹生态养殖基地”等特色标牌吸引,这些都是苟坝村民们在自己家经营的新产业。

一户经营“云飞乡村旅馆”的村民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对发展乡村旅馆有很大的帮扶政策,用的床、棉被都是统一采购的,旅行团或自驾游客多由村委会统筹安排,去年他家的经营收入达到30万元。

生态造林

闲置荒山变资产入社

苟坝村上万亩荒山的火灾隐患是村主任汪敏先的一大心病。在历次的县大会情况通报中,苟坝村都“榜上有名”。

“荒山主要是我们的村民闲置的山地,山上有野生的中药材像前胡、白芍、银杏,村民们上山采完为了来年长得好就放火烧。”汪主任无奈地告诉记者,尽管每次开会都强调,村民们火烧荒山的行为仍屡禁不止。

情况在2013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苟坝村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红枫圣源林业专业种植合作社。

合作社执行理事张德兵是苟坝村返乡创业队伍中的一员,返乡后他很快在村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在广东经营中药材生意10多年的费元开是2009年返乡的,返乡后一直在从事中药材的加工销售,在他的提议下,合作社决定把主要产业锁定为中药材。“最开始是18个人出资成立,决定从种植中草药入手。”

合作社成立之后就瞄准了村里闲置的荒山。“一方面是当时林业局政策上鼓励生态造林,合作社平台能很好地把农民手里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管理产生效益;另一方面种植银杏、黄槐、白芍本身就是中药材,也符合我们的发展需求。”就这样,张德兵开始带领理事会成员动员村民流转荒山。

但是动员村民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张德兵的想象,合作社想与村民组和农户签订30年荒山流转合同却被误解为要求他们放弃土地,后来在村委会干部帮助做思想工作后才签下流转合同。

事实上,30年的荒山流转金后来成了很多农户的启动资金,先后有236户村民以荒山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合作社。

“以荒山租金折价入股,共享合作社收益和参与年终分红”是红枫圣源合作社所大力倡导的,既解决合作社资金周转问题,又能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而且红枫圣源合作社给予农户非常大的自主空间,即便最早签订了30年流转合同,也随时能将未支付的土地流转金变为股金入股合作社。

2013年合作社生态造林1314亩,2014年造林3677亩并获得省级造林示范区,并计划到2016年底完成退耕还林4000亩,总体打造万亩生态林。当初年年被通报火情的荒山如今变成了严格按照标准栽种的生态林,万亩荒山变成生态资源,土地租金变成入社股金,苟坝村民们在红枫圣源合作社的带领下成为贵州“三变”的实践者。

股金升值

共同致富留住乡愁

说起乡愁,张德兵告诉记者自己有更深刻的体会。“我在宁波打工10多年,从一个农民工干到公司的副总,一年保底收入有二三十万。可是父母在这里,两个孩子在这里,妻子前些年为了照顾家也回来了。”面对国家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张德兵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乡愁让他最终作出了返乡的决定。

和张德兵一样被乡愁牵绊的还有播州区财政所的吴祥炼,苟坝村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他,建设家乡他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成员,吴祥炼在阐述合作社产业发展时与众不同。“我们2016年除了中药材以外,还有500亩辣椒、145亩无公害‘水稻+鸭’、82亩红心蜜柚、68亩大枣、130亩石榴和柿花。”吴祥炼非常精确地罗列出合作社的产业结构,并继续向记者解释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每一个项目是分开核算的,不管当年的盈亏情况都留10万作为下一年启动资金,当然某一个项目出现不合理的亏损状况也是我们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吴祥炼在起初加入合作社时也曾有顾虑,但枫香镇和苟坝村干部的支持让他下定了决心。“他本身就是苟坝村民,又是合作社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都支持。”杨成波副镇长告诉记者。

有了吴祥炼的精准核算,红枫圣源合作社也就有了创新运营模式的依据。“老百姓顾虑很多,如果以土地租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一年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年终分红到底合理不合理?他们都会担心。”不仅如此,吴祥炼还给村民们算了一笔收益账,如果土地自己种,在不计算自己的人工成本的情况下,要比出租土地到基地赚取劳务费平均每亩地少1000块收入。

“现在我们整个村人均收入10070元,这个数字是从2008年的6000元增长起来的。”村主任汪敏先告诉记者。

除了“合作社+基地+农户”,今年村委会也加入了合作社的队伍,“我们和村委会达成了种植100亩精品水果的合作,在除去土地、农资、人工等成本后,获得的纯收益按照7:3与村委会分享利润。”这也是苟坝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

经过三年的发展,红枫圣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壮大,出资股东也从最初的18人增长到43人,“按照我们的核算,如果今年入股就要出资7.47万,相当于之前的4万的出资额。”张德兵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合作社原始股的价值已经有了至少80%的增长。

在张德兵看来,发展合作社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致富,一两个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合作社的成功。青山绿水、乡村小径、古朴村落、田园风光正是苟坝村人在共同致富路上留住的乡愁。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