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农村工作通讯》风雨兼程走过了六十年,六十年来《农村工作通讯》为深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备受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和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青睐,其政策性强、文章经典、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图文并茂等特点获得广大读者的交口赞誉。
1982年6月,我从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同年9月被分配到大方县响水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由于刚从学校出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到村到组到户工作时感到非常吃力。由于不会做农民群众思想工作,当时的工作开展得不好,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没有人接受,月月都被扣工资,领导经常批评我,单位同志看不起我,父母唠唠叨叨,心里十分难受,还产生了想辞去工作的念头。就在感到非常彷徨、苦不堪言之时是《农村工作通讯》伴随我成长,给了我希望,帮助我创造了辉煌成绩,她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认真品读《农村工作通讯》,让我在其中获得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真是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1986年8月的一天,我到邮局去找一封信件,工作人员一边分发报刊一边说:“这是刚才运来的新报刊,等一会我给你看看,可能你的信件也到了。”我在一旁看她分发。不经意间,桌子上的一本杂志映入我的眼帘,《农村工作通讯》六个熟悉的大字,一看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字体,信手捡来翻翻就被其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真是爱不释手。工作人员见我看得津津有味说:“这是供销社主任赵连俊订阅的,你拿去看看明天给我送来就行。”当晚,我挑灯夜战,一口气全部读完,仍兴头十足。翌日八时我去还书,顺便到赵主任那里借来近三年的《农村工作通讯》,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认真拜读,边读边做学习笔记,重要文章一遍、两遍、三遍地重读,了解政策法规,学习先进典型,知晓写作技巧,锻炼讲话口才。从那以后,我就与《农村工作通讯》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来订阅《农村工作通讯》杂志是我的首要选择,一年一年地订,一本一本地读,迄今从未间断。如要到村到组去工作几天,别的东西可以忘带,就是不会忘记带《农村工作通讯》,晚上住在农户家中,别人去打扑克、拉家常、喝烧酒,我则独伴油灯读杂志,有的群众看我读得非常认真,在我要回单位的时候向我借去看看。借我的其他东西可以不还,但借《农村工作通讯》是必须要还的。1988年3月18日,我特意到新基村新基组去收一本杂志,他们已经借去半年,问当时借杂志的杨兴培,他说又借给詹会林了,最后跑了二十多家农户在杨兴安老人那里才找到。老人说:“这本杂志办得特别好,山里的群众非常喜欢看,今后再给我们带几本来。”
由于长期阅读《农村工作通讯》,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一个会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基层干部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行家里手。从1987年1月到1991年12月,我共推广旱地耕制改革3500多亩,为群众增收玉米20多万公斤、大豆8万多公斤。1995年6月,我当上响水乡农技站站长,肩上的担子非常重,父母年过花甲,体弱多病,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但我仍然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常常两个多月才回家一次。这可苦了妻子。是的,确实太忙了,白天要到村组推广技术,晚上还要编写培训资料、整理田间收集的各种数据。之所以有这样的敬业精神,是因为受到杂志上先进事迹的影响。从1996年至今,我获得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地、县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和县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获省人民政府“科技兴农人才奖”。
总之,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读《农村工作通讯》,我三十年如一日,回顾自己每每取得的点滴成绩都与她分不开。昼夜循环、寒暑交替,六十年坚持,六十年努力,《农村工作通讯》杂志做到了,既难能可贵、又令人钦佩,六十华诞既是一个辉煌年又是一个新起点,衷心祝愿《农村工作通讯》越办越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贡献。
(作者系贵州省大方县响水乡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