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刊相伴总是情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易呈学 字号:【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1968年我从江西农垦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当过农技员,担任过乡政府主要领导,县(区)农业局长、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几十年与“三农”工作打交道,我对《农村工作通讯》这本杂志情有独钟。尽管我的工作单位多次变动,但无论是在乡镇基层,还是在城区,我都把《农村工作通讯》当作指导我开展工作的贴身“伴侣”。

1980年县委组织部派我到江西省委党校学习,在党校的阅览室,一本关于农业农村政策的权威刊物深深吸引了我,它就是《农村工作通讯》。这本刊物的每篇评论与调查报告,我都会细细研读,从中领会农村改革的脉动。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有很多基层干部对农村改革有些困惑,有的担心集体财产流失,有的人怕走回头路。1982年1月,中央出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一号文件”,《农村工作通讯》当期在刊登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还加页刊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并用言论、问答等形式进行解读,这些政策精神如同“久旱后的甘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1984年春节过后,县委县政府开展了“撤社建乡”的工作,我荣幸地当选了永修县白槎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我在上任后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手拿着《农村工作通讯》向代表们说:“这本杂志传达了党中央的声音,在推进农村改革方面,大家可以从中寻找答案。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势在必行,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民以食为天’的大事……”我的一席话在289位人大代表中产生了共鸣。会议结束后,我就带领乡、村干部去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回来之后,一场波澜壮阔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浪潮在全乡兴起,秋后算账,全乡的稻谷喜获大丰收,32000余亩水田,增产粮食960多万斤,比大集体的粮食产量翻了三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四倍。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良师益友的《农村工作通讯》,其中刊发的一些外省地的重大农村改革典型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他山之石。新世纪之初,我在九江市浔阳区担任农委主任,每年年初,我会在《农村工作通讯》到达的第一时间,仔细咀嚼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本地实际,为区委区政府确立全区当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目标提供政策依据,为全区“三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除了传递党的“三农”政策声音外,《农村工作通讯》还是农村干部交流工作心得的园地,我最关注的栏目有“聚焦”、“工作手记”、“漫话”等。

《农村工作通讯》伴我几十年,丰富了我多彩的人生阅历,我退休后,仍然把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每年都要写点随笔寄往编辑部,很荣幸的是,有几篇小品文及剪纸作品在“七彩乡土”及“记住乡愁”栏目发表,让我倍感欣慰。

希望《农村工作通讯》以60年为新起点,为“中国梦·三农梦”书写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作者系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原农委主任)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