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良 松江现代渔业的掌舵手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上海松江,有一所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既是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示范基地,也是风景优美的垂钓休闲中心。作为都市型现代渔业发展的标志符号,这里倾注了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友良10多年的心血。

以渔为业,以场为家,33年水产技术推广经历,张友良以创造性的思路带领松江水产养殖业实现了连续的跨越式发展。他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面向全国,

推广新良种团头鲂“浦江1号”

团头鲂“浦江1号”,这个由农业部审定的鳊鱼新品种,在张友良技术团队的选育下,已成为扬名全国的金字招牌。每到鱼苗培育季,“浦江1号”乌仔便供不应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养殖户订购电话接踵而至。

2000年以前,全国各地团头鲂养殖群体,先后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生长速度减慢,性成熟提早,体型变长变薄,抗病力下降等,养殖效益与发展规模一度受到了较大影响。2000年,张友良引进了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即3000组团头鲂“浦江1号”,以选育与保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进行群体选育,以1.4‰的选留率培育优质亲鱼。3年养成后的团头鲂“浦江1号”相比淤泥湖原种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9%以上,体型优美,遗传性状稳定,被农业部审定为优良新品种。

将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将促进渔业增效和养殖户增收,张友良随即决定要面向全国推广。2003年至今,张友良不断完善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选育的技术路线,并面向全国养殖户开展推广和技术指导。由于各地的气候、养殖环境和生产管理条件各不相同,张友良还逐一进行实地探访,编写技术培训资料,手把手做生产指导。

如今,区水产良种场以每年2亿尾鱼苗、3000万尾乌仔培育的规模,供应给江苏、浙江、重庆、陕西、新疆、广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养殖户。截至2014年底,推广团头鲂“浦江1号”养殖面积达25万多亩。团头鲂“浦江1号”养殖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同等条件下,每条鱼可比同种类收益增加2元,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新增产值约12亿元。推广后,先后带动就业达2.4万人次。

科技创新,

松江特色水产品“重出江湖”

黄浦江大闸蟹、松江鲈鱼都曾是松江历史上的特色水产品,也是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享誉中外。但由于航道、水利设施等人为影响,这些松江特色水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已难觅踪迹。张友良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江人,一直为此深感惋惜和责任重大,他通过科技创新,采用人工选育繁殖、生态养殖等新技术使这些松江名品“重出江湖”!

从2008年开始,张友良带领课题组在松江地区开展高品质、大规格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形成初步成果。2011年起,借助上海河蟹产业体系这一平台,加快技术研发和大面积推广,并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高品质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及加工废弃物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高品质河蟹池塘生态养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形成了以“稀养蟹种、池塘种草、底部充氧、颗粒饲料鲜活饵料相结合、不使用药物”为先进技术的河蟹大规格生态养殖“松江模式”。同时一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近年来,通过开展池塘围网放养、不同放养密度对比、配合颗粒饲料替代冰鲜小杂鱼等创新试验,河蟹生态养殖的“松江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成品河蟹“四公三母”(雄蟹200克以上,雌蟹150克以上)的“大块头”约占60%,打破了“池塘不能养大蟹”的传统。

张友良迅速将“松江模式”推广辐射到本市崇明、青浦、金山、宝山等区县以及江苏、浙江等地区,每年辐射面积达10000多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养殖户通过应用“松江模式”迅速提高了河蟹的养殖产量、商品蟹规格和经济效益,辐射地区河蟹平均亩产从2010年的45~50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66~68公斤,雌蟹150克和雄蟹200克比例达45%左右,经济效益从2010年2000元/亩增长到2014年的3800元/亩左右。

在抓好技术的同时,他狠抓品牌建设。至2014年,“三泖牌”黄浦江大闸蟹连续五年分别获得全国河蟹大赛“优胜奖”、“金蟹奖”、“最佳口感奖”和“上海名牌”产品称号,已成为上海河蟹的第一品牌,产品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市场。

瞄准国际先进技术,

研发低碳循环养殖模式

浦江源头,在泖港镇茹塘村坐落着一个由张友良规划、建设的现代水产基地——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五厍基地。还没走进基地大门,就能远远地看到巍峨矗立着一排排高大的自动化轨道,这正是张友良刚开始研究的集聚式内循环养殖模式的设施设备。

低碳循环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研发的水产养殖尖端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养殖方式中鱼类代谢物无法有效收集的难题,并同时达到节水、节电、节地等目标,实现高产高效、质量可控。2014年,抱着达成这些目标的美好愿望,张友良开始投入到这项国际新技术的学习研究中。虽然已经习惯了全年无休的工作常态,但自从开始了这个项目,张友良就像着了迷,无论是设施设备建设期间,还是鱼种投放试验期间,他都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现在池塘边。通过日复一日的研究、调整和完善,这个养殖模式已经能稳定地通过低耗能的空气提水设备有效地使池水流动并顺利开展高密度养殖、并有效收集代谢物。张友良坚持认为这种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将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目前他正在继续研究集聚式内循环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希望能将这种生态环保、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推广到广大渔民身边。

整合资源,

创新现代休闲渔业之路

松江区有两个休闲、垂钓好去处——西部渔村、泖田湿地,那里曾经都是一片片荒废了数十年的低洼田,那些淤泥中都曾留下张友良深深的脚印,从规划设计到土建到建成后的推广、经营和管理,每一个阶段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如今,旧貌换新颜,这两处都已成为华东地区有名的规模化垂钓休闲中心和生态休闲场所。从无到有,人们很难想象,这占地共1500多亩的土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因土质差而颗粒无收;而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垂钓爱好者,港澳台以及国外的游客,被这里休闲环境和田园美景所吸引,每逢周末,三五好友慕名前来垂钓休闲、郊游度假,游人如织,沪上及华东地区多次顶尖级钓鱼比赛在这里举办,名气亦享誉国内垂钓界。

整合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渔业附加值。在这里,800余亩休闲垂钓水面、生态湿地,波光粼粼;团头鲂“浦江1号”、青鱼、草鱼、花鲢、白鲢等垂钓品种丰富多样;以种养循环的方式种植的魔鱼有机大米、散养土鸡、野生鳖等土特产,借助旅游业有了更好销售渠道。600多亩的生态休闲林,已被评定为上海市首个重要湿地,那里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垂钓池塘,而是市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地之一。

张友良始终立足于基层不断地创新科研成果,积极开展渔民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他进村入户,热情帮助渔民发展水产专业合作社,为养殖户指导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33年来,他主持完成和获奖的部、市、区级科技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为松江区水产养殖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渔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个以渔为业、以场为家的水产科研工作者,他是一个心系渔民、技术超群的水产推广员,他是一个锐意进取、永攀高峰的推广都市型现代渔业推广的领头人!

(本刊记者整理)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