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沂蒙山区打响。而如今,作为“孟良崮战役”主战场的山东省沂南县又打响了一场新的“孟良崮战役”,那就是扶贫攻坚战。诚如沂南县委书记姜宁所说: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红嫂家乡”,沂南人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但沂蒙精神不仅仅局限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对目前的扶贫工作,沂南人民要重塑红色路,打赢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扶贫攻坚战,确保两年内全县5.3万贫困户全面脱贫。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可沂南县双堠镇和平村的精准扶贫户刘元海早已开始忙碌起来,因为精准扶贫政策让他对脱贫致富有了新的理解。
“精准扶贫政策就是好,今年我准备将5万元贴息贷款全部用来种植黄瓜,因为去年镇里组织我们这些贫困户到寿光参观,我回来后试种很成功效益也可以,所以发展黄瓜产业我们有信心,况且由合作社牵头销路也不用发愁。”
今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刘元海贷了5万元的贴息贷款,在双堠镇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起了黄瓜大棚。刘元海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行情,自己的黄瓜大棚一年最少可以收入5万元。在双堠镇和平村,像刘元海这样在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的支持下发展产业的扶贫户还有十多户,他们通过种植大棚丝瓜、黄瓜、茄子,致富路越走越宽。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70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开发区,573个行政村、91万人,现有贫困户5.3万户、8.65万人,是山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沂南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来抓。确定了农业产业、就业创业、旅游扶贫、光伏扶贫四个主攻方向,强化组织领导、精准管理、党建扶贫、舆论引导、督考问责五个保障,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等八大工程,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沂南县委书记姜宁说:“我们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按照省市‘六个精准’的要求,集中有限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动力,以‘财政撬动、金融支撑、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好‘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整村提升、精准到户’的问题,实现由‘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确滴灌’式扶贫转变,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大决战。”
精准识别扶真贫
在沂南县岸堤镇精准扶贫办公室,记者打开精准扶贫流程示意图,很清晰地看到,贫困户的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和历年来享受的危旧住房改造、种植养殖业、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及增收计划、脱贫目标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该镇认真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绘制了乡、村、组三级精准扶贫项目实施示意图,为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做到了“镇有策划,村有谋划、组有规划、户有计划”的“挂图攻坚”。
岸堤镇党委书记聂成芳告诉记者说: “建立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将全镇经济社会各业发展情况和今后扶贫计划通过图表册的方式直观显现出来,真正做到所有的扶贫资源全部用于贫困对象,努力实现扶贫对象精准化、扶贫内容阳光化、扶贫措施具体化、扶贫效益最大化。”
沂南县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脱贫人口精准认定两项机制,解决好“扶持谁”问题。在贫困户调查摸底基础上,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再回头看活动,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5个优先纳入和16个清理退出的标准条件,确保入户核查、民主评议有章可循。县委召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回头看”现场观摩推进会议,印发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更新问题的通知,部署百村万户大走访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对“回头看”的标准、程序进行宣传,提高知晓率,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评判权。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包村、镇村干部联系户的包村联户制度,明确入户核查人员,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户户到、人人查,保证了贫困户精准识别核查质量。
与此同时,沂南县压实工作责任,要求脱贫攻坚摸底调查工作人员严格落实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等工作程序,最大限度赢得群众认可和支持,与包村联户干部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倒查。建立工作指导员、普查员、监督员“三大员”必须入户、必须见人、必须签字确认、必须留存影像资料“四必须”工作制度,确保识别质量。同时,细化贫困户评估标准,增加民主评议前召开分析研判会,解决评议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
富民产业促增收
在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贫困户季怀忠崭新大棚里,记者看到他夫妻俩正忙着给大棚黄瓜蘸花。2015年年初,48岁的季怀忠和妻子、孩子从打工的青岛回到村里。在青岛待了两年,他大多在零工市场找活干,有活时一天赚100多元,一家三口刚够开销,孩子上学也成问题。下半年,村里有了上级的产业扶贫项目,季怀忠一家索性就回来了。
“单纯种点地,年年拉饥荒。要是种菜正常年景年收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说起未来生活,季怀忠喜上眉梢。妻子接上话茬,听说,如果效益好,村里还有片平原地,也建上温室大棚,大伙的日子有盼头了。
孙祖镇代庄社区党委书记刘乃君介绍说,代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7户,贫困人口超过一半,属于省级贫困村。为此,今年上半年县里争取了项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40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在代庄河两岸拔地而起。每个造价10多万元的大棚,村民只需出资7万元就能购买,贫困户优先,还能贴息贷款。
沂南县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立足优势,积极实施“八大工程”,解决“怎么扶”问题。积极抓好产业扶贫,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积极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为贫困人口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增加就业提供机会。立足沂南实际,大力发展有机蔬菜、名优林果、特色粮油、优质烤烟、品质食用菌、环保养殖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镇一业、一县几个骨干品种的支柱产业,让贫困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龙头化企业,发展产、供、销、科研一条龙的经营形态,确保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突出地方优势,实现企业化经营。近年来,投入4600余万元,在125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发展核桃、板栗等特色林果15755亩,优质黄烟1500亩,有机小米1000亩,蔬菜1300亩,发展兔牛养殖6864只(头),新建高效冬暖式大棚252个。初步建成了有机小米、优质核桃、蔬菜大棚、油桃大棚四大产业基地,农业附加值逐步提高,产业链条日趋牢固,受益14419户46415人。
沂南县积极探索推进光伏扶贫。经过努力争取农发行系统将沂南县确定为光伏扶贫试点县,提供15年期基准利率政策性贷款,并给予两年宽限期,付息不还本,政府贴息2年,以后从发电收益中逐年扣还。贫困户实现零投入、净收益,有效解决光伏扶贫前期投入大的难题,对迅速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效果明显。同时,县里成立光伏运营公司,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在岸堤镇兴旺庄村、双堠镇和平村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总结探索单户、合作社、村集体等分布式光伏扶贫模式。经供电部门初步核算,全县目前可承载光伏扶贫发电规模1.5万千瓦。如今,沂南县扶贫办、农发行正在积极编制科研报告,制定光伏扶贫方案,以村集体合作社模式为主,在全县推广实施。
积极抓好旅游扶贫,依托红色和生态两大旅游资源优势,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沂南县铜井镇,政府为龙腾竹泉旅游有限公司争取提供500万元扶贫贷款,采取入企务工、支持产业发展和景区农产品销售等途径,带动127户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依托沂蒙红色影视基地,鼓励贫困户发展乡村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参与影视剧拍摄服务;在新立村打造“沂蒙人家”农家乐品牌,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40余家。在张庄镇下峪村以风情摄影为依托,帮扶47户贫困户参与旅游产业链,促进自身发展。
同时,沂南县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2016年将易地搬迁175户414人,其中贫困户116户232人。目前,所有项目村选址规划已完成。
金融扶贫增动力
“从正月初二开始卖黄瓜,差不多天天都有收入,到现在挣了11000多元。这不,今早又卖了414斤黄瓜,快1000元了。”在孙祖镇代庄村金融扶贫示范园的19号大棚里,翠绿的黄瓜秧上爬满了顶花带刺的小黄瓜,57岁的刘泽堂正和老伴不停地忙碌着。虽然棚里又闷又热活又多,但老刘的脸上却满是笑容,“这个大棚花了我们7万元,借了亲戚2万,其他都是贴息的扶贫贷款。”
在这个示范园里,像刘泽堂这样的贫困户共有18户。“年纪大了,出去打工人家不要,在家里种地又挣不了钱。”刘泽堂说,家里想搞点种植、养殖什么的,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日子没盼头。“有了这个大棚,以后生活可是要好了。”
“这个园区第一期建设了39个高效日光温室,除去省现代农业项目及扶贫资金外,还需要村民筹集资金550多万元,算起来每个大棚需要7万元。”作为扶贫园区,贫困户自然有优先选择权,但是钱从哪里来?镇党委书记张景岗介绍,无抵押、无担保、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起到了托底的作用,解决了蔬菜大棚投资大、贫困户无力承包经营的难题。“一期39个大棚,就有18个贫困户直接参与了大棚种植,现在效益都很好,年内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沂南县被确定为全省扶贫小额信贷示范县以来,按照“以贫困农户为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助推”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依托,不断解决贫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问题,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扶贫对象增收致富。
沂南县始终坚持以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为主要对象,按照“小额流动、规范使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支持缺少资金,有致富能力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自主创业。通过建立专门的评级授信系统,让贫困农户无需抵押、无需担保,凭借个人信誉贷款,把有限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真正用到贫困农户身上。
立足于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担保难问题,沂南县创新建立了风险化解机制,出资引入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实行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县政府和信用社风险共担模式,调动信用社为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贷款的积极性。同时,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发挥 “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为贫困群众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 “富民农户贷”和“富民生产贷”两种金融产品。建立了针对贫困户的“721”(诚信情况70%、家庭收入20%、基本情况10%)评级授信系统,把贫困农户的诚信放在首位,让贫困农户无抵押、无担保就能凭借个人信誉从信用社贷款,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题。
目前,全县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079万元,其中富民农户贷509户1509万、富民生产贷10家2570万元,带动贫困户722户脱贫致富。2015年山东省政府在沂南召开全省扶贫小额信贷现场培训会议,对沂南县金融扶贫的做法进行了推广。
驻村帮扶添活力
在岸堤镇兴旺庄村,记者看到驻村蹲点第一书记董守胜正在与村支部书记胡发建商讨2016年村里的发展规划,两人的笔记本上都密密麻麻地写着发展的路子:立足现有基础把光伏扶贫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发展中草药种植让贫困户多条致富路子、修建塘坝整修生产路提升基础设施……
沂南县优中选优,派出全县各单位最得力的后备干部,进驻到50个重点贫困村和需要帮扶巩固的42个刚刚脱贫的村。这些一干部入村就立足“聚焦脱贫攻坚、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围绕整村提升办实事”这几项主要任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访贫问苦托准底子,对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搞清“数据清洗”,准确掌握贫困户的家庭构成、收入来源和贫困程度,找准“穷根”,制定措施,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多种方式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同时抓住扶贫脱贫的机遇,在干事创业中改进作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及时化解矛盾,帮助搞好团结,营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水电路、医学乐等设施建设,培植主导产业,推动整个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小广场建设,让其真正成为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宣传的平台。
随着“第一书记”们进村的,还有一个政策包和一个项目包。政策包是国家、省、市、县扶贫攻坚政策的选编,“第一书记”们可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等方面了解可以和本村结合的政策,是扶贫攻坚的“弹药补给”。项目包是现有实施的扶贫项目,将刚刚到达“前线”的“第一书记”,迅速引导到正在进行的“战斗”当中。
为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沂南县要求“第一书记”们扎根农村,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础,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制定了考核办法,要求“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不低于全年工作日总数的2/3,并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考核、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第一书记”进行考察,考核结果将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实行“双责”追究制,脱贫工作完不成时间节点任务的,既追究乡镇党委政府、县直责任部门的责任,也追究县直派驻“第一书记”单位的责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担负着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农村党建的第一使命。“打好扶贫攻坚战,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关键。选派‘第一书记’打好脱贫攻坚战,就是让我们县的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面貌大变样!”沂南县扶贫办主任张京柏说。
为了建立长效的精准扶贫机制,沂南县委要求,“第一书记”要把强村富民作为任职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增收致富上多想办法、多找路子、多出点子,逐步探索出一条贫困户增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要在“精准”上下功夫,项目、资金、帮扶措施都要到户,积极引导通过土地托管、项目资金折价入股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要摆正位置,处理好“婆家”、“娘家”和“夫家”的关系,加强汇报,争取支持,推进好各项工作的开展。
编后语:
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工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他强调,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具体就是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作为革命老区,沂南县积极践行中央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要求,努力做到发力精准,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如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沂南县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脱贫人口精准认定两项机制。如何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沂南县坚持把富民产业培育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立足优势,积极实施“八大工程”。如何破解发展资金匮乏的问题,沂南县创新农村金融手段,破解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担保难。如何落实领导责任,沂南县实施“第一书记”担负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农村党建的第一使命,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以说,沂南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实践为革命老区的全面脱贫趟出一条可行之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