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六题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 吴国强 字号:【

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准就是准确,扶贫针对的是真正的贫困户,精就是精细,就是要因户施策,要低成本、高效益。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出真正的贫困户,找出致贫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措施上得力、办法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一、贫困线与选差法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确定谁是贫困户。按照国颁标准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下,按可变价计算,201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2760元以下。按照理想的方法,确定谁是贫困户,先要进行入户调查,这在贫困地区几乎相当于全民收入普查,普查的结果人均年收入低于2760元的属于贫困户,简洁明了。可问题来了:一是全体村民收入普查工程量巨大。农民收入全面普查必须组成专门的工作队一家一户找村民核实、让村民回忆自己的收入情况,由工作队员记录村民的收入,包括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等收入,由此测算出农民人均年收入,工作量非常大。二是普查结果难以保证准确。一般村民没有记账的习惯,收入调查只能靠事后回忆。村民个体性格、心理状态对回忆收入数据有很大影响,有的非常希望得到扶贫救助,把收入故意往低了报;有的居于面子心理,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故意将收入报高点。由此统计农村居民收入当然难以准确。国家统计部门为了获得农村居民收入比较完整的数据,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辅之以重点抽样调查。其方法是统计部门事先根据抽样选取样本户,对样本户给予一定的补贴、教授方法,由样本户对收入情况进行记账。由于样本户的记账数据同自己的利益无关,只同责任心有关,其数据会准确一些。由于利益关联,对贫困户的收入统计相比统计部门的农民收入统计准确度要差。三是调查结果的运用不一定能被农民接受。即使政府花很大精力财力进行贫困户收入调查,由于精确度不高,很难让村民信服。纯粹从统计学上说,一元钱相对于2760元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但对村民们来讲却是质的变化。2760元可享受贫困户待遇,2761元就不成,没准2761元收入的农户真实收入还没有2759元收入的农户多呢。四是普查结果得出的贫困户数很可能与上级下达控制数不一致。每年财政对扶贫拨款有预算,对贫困户下达控制数或者叫任务数。如果实际调查数据少于控制数,本来唾手可得的钱没拿到,对下在道义上无法向群众交代,对上也显得工作能力和执行力不够。如果实际调查数大于控制数,这个缺口谁来弥补?所有以上的分析,归结起来,政策执行与理论推演总有差距。政策执行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没有最好,只有较好。没有最理想,只有现实可行。选差法是地方扶贫部门的创造,也是被上级部门认可的在现实状况下较为可行和合理的方法。选差法在基层执行的大体路径是:根据上级给予的贫困户控制指标,分配到乡镇和行政村,在行政村一级,先在村民中通报贫困户数和贫困户的基本条件,由村民个人申报,村委会张榜公示,群众评议。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大家乡里乡亲,谁家有灾有难,谁家真穷,周边村民最清楚。村民评议提出异议的,再做重点核查,核查清楚再张榜公示。公示无疑义后上报乡镇政府。这种方法,不够高度精准,但是行政成本低、群众也易于接受。选差法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主要看宣传是否到位,现在农村人口流动是常态,首先要保证人人皆知;另外要防止“多数人暴政”。农户有大家族和小家族,大户和小户。党委政府重点要放在保证小户有发言权上,防止大家族剥夺小家族、大户剥夺小户的发言权。

二、填鸭式与问需式

确定了贫困户,接下来是怎样扶的问题。前些年有的扶贫,就是送米、送面、送钱、送物。这种送法,可以解决贫困户的基本吃穿问题,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无法解决脱贫出路问题,今后还会继续贫,所以是一直扶贫一直贫。

近些年政府主导下推动产业扶贫,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但选择的主导产业不一定符合贫困户的传统习惯、产业意愿和个人兴趣,特别是由于宣传和培训不到位,个别贫困户明里暗里和政府对着干。有个山区乡镇把精品石榴作为主导产业来抓,费了吃奶的力气买来小树苗组织育苗队把苗栽上,个别群众认为种石榴是瞎胡闹,把承包地里的苗向上拔一拔,破坏式的“拔苗助长”让苗死了不少。传统习惯也不可小视。还有个县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宣传和培训做得都比较细。茶园建设、茶树苗移栽都比较顺利,但到了春季,农民发现茶园小苗的行间距较宽,实在心痛,见缝插针种上了玉米,玉米苗长得快茶苗长得慢,影响了茶苗的生长。这种例子虽属个别情况,但也说明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扶贫,不一定能把好事办好。

脱贫的措施一定要动员贫困户真心参与,与贫困户意愿一致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节市七星关区创造了问需式扶贫模式,其核心是根据贫困户的需求和特点采取脱贫措施。现任毕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委书记宫晓农告诉我:世纪之初,他在纳雍县任县委书记,县里搞低息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一位贫困户不愿意参与县里规划的产业,要求使用低息贷款购买马车搞运输,被这位贫困户的真情打动,也带着试试看的态度,宫书记批准了。两年后,按期归还贷款的贫困户中就有这位马车运输户。但是真要达到问需式扶贫,很不容易,贫困户的需求和意愿各种各样,政府扶贫资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考虑扶贫的经济性和效率问题,真正的实施还要选取贫困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宫书记主政的七星关区,今年就集中贫困户反映需求最集中的水、电、路、讯、房、寨问题,让居民以丢黄豆的方式进行选择,群众的参与热情很高,扶贫效果还真不错。

三、扶小户与垒大户

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现在是市场经济,贫困户只能被动听从市场摆布,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等于是废品或半废品,贫困户经济上雪上加霜,不会再有生产的积极性,甚至对政府产生很大的怨气。产业扶贫首先要解决市场问题,打开市场靠谁?还是要依靠市场主体,调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积极性。

有限的扶贫资金投给谁?直接投给贫困户,只是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很多贫困户依然会贫下去,甚至连作为生产资料的扶贫物质都给消费了。这几年政府扶贫的思路有了转变,把扶贫资金主要投给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大户们,希望发挥大户们的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但大户可能发展了,未见得就带动贫困户。“垒大户”给人的外在印象是帮富不帮穷,鼓励“赢者通吃”,一直受到责难,其实“垒大户”本身并不错,就是要强化大户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对接能力;错的是没有将大户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的只是在道义上阐明大户们的帮扶责任,没有在产权设计、股权分配、扶贫资金的回报和贫困户参与管理上做出明确要求,在落实过程中主要看大户们的个人意愿以及大小户之间的博弈情况,政府扶贫资金帮扶贫困户的初衷难以实现。

因噎废食要不得。把扶贫资金用于垒大户可以,前提要以协议或合同的方式将大户与小户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固定下来。可以将扶贫资金注入大户,由大户向贫困户低价提供种苗等基本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服务,由大户负责回收产成品。小户们还可以享受年终股权分配。即采取“公司+贫困户”或“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的脱贫。会不会出现大户独吞利益的情况,这种事情肯定是有的,只要党委政府把工作做细,监督指导到位,支持鼓励小户参与管理,这种情况会大大减少。

四、无偿赠送与低价购买

产业扶贫,政府是把作为生产资料的牛、羊、种苗或其他东西免费或者低价发给贫困户哪种好?很多人肯定认为是免费好。人家本来就是贫困户了,还收人家那点钱做什么。

理论和无数事实证明确实存在着“贫困陷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经常搅和在一起,物质匮乏会使贫困户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还会使人精神麻木,习惯于贫困和安于贫困,严重缺乏进取精神,产生政府救济依赖症。政府发的东西不觉得珍惜,不要白不要。以前一直有人笑谈,贫困户把政府免费发放的牛、羊、鸡换酒喝的事,现在这种事很少见了。但基层的同志仍然给我讲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政府为一个贫困户发了头牛,牛病了,贫困户把牛赶到乡政府,告诉乡里的领导,你们的牛病了,你们把牛病治好了我再拉回家。瞅瞅,贫困户就没有把牛当成自家的。是你(政府)让我养的,而不是我要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扶贫工作既要懂政治、经济,还要懂点心理学。

要把握贫困户的心理,自己出钱购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自己才珍惜。对贫困户发放生产资料,多少收一点钱,让贫困户有一定的经济和感情投入,有利于改变贫困户不要白不要的心态,扶贫干部们再辅之算细账、算未来账,灌点心灵鸡汤,搞点励志教育,扶贫效果会好得多。

五、外出打工与农业创业

外出打工一直被作为脱贫的重要途径。一人外出打工,按照现行贫困线标准,全家肯定脱贫。贫困地区政府积极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外出打工,不仅有效解决了经济贫困问题,还促进了落后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山区的村民由最初不愿意外出打工,到逐渐形成了打工的风气,谁家的娃儿成年后仍在家呆着会被认为“没有出息”。

近年来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一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回村了,带头成立合作社、注册农业企业或农业大户,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干起了农业创业。我访问过近百个带头人全部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的打工月薪近万元。细聊起从打工到回村当带头人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外出打工增长了见识,接受了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熏陶,见到和体验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对商品和劳务交换有了非常深的体会,观念和理念有了颠覆式的变化。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感觉到做人的价值。三是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金和人脉关系。有的人还没回乡已经把客户联系好拿到了农产品订单。当然城市房价太高,最终难以融入城市也是回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方县中药材合作社理事长老郑,前几年在北京一家快递公司当快递员每月能挣到近万元,经常给中药材加工企业和药店送快递,了解到种中药材很赚钱,精心准备后回乡牵头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现在已经联系了14家农户,种了200亩的中药材,农户入社土地作价分红,妇女老人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入社农户全部脱贫。最近老郑正准备建一个药材初加工厂。

从贫困地区来看,之所以出现大面积贫困,外在表现是资源和资本匮乏、基础条件差,核心问题是因为环境封闭,区域农民与外界交流少,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经济贫困的背后是精神贫困和观念、意识的落后以及阻碍发展的传统习惯。必须动员人们走出去,见识大千世界,感受新生活,从这方面讲,外出打工是最好的社会大学。

政府鼓励农民外出打工的本意是增加经济收入、解决个人脱贫的问题,但实际上外出打工大军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摇篮,成为农村移风易俗、传播先进理念的义务宣传队,带动了更多的家庭脱贫致富,放大了扶贫的乘数效应。

六、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

前几年中央大力推动区域开发,其核心就在于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交通和产业发展问题,铲除大面积贫困的穷根;从实际效果看,如毕节市兴建了机场,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基本达到了村村通,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使内部独特的优势显现出来。以百里杜鹃、织金洞为代表的一批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农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了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沟通了营销渠道,一批当地的名优产品向一线城市进军。这两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是在区域开发取得成效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在铲除大面积贫困后对少数贫困人口的定点清除,由解决大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过渡到因户施策。区域扶贫与精准扶贫是辩证统一的、并行不悖的。区域开发强调的是扶贫效率,是以同样的钱解决更多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扶贫的初级阶段。精准扶贫是区域开发的深化,是保证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从局部地区来讲,可能导致大面积贫困的区域发展的制约瓶颈并没有从根本上拔除,区域扶贫开发中央和省级部门应当在区域开发上进一步下功夫;乡镇村一级重点做好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不偏不废,综合平衡,上下同心协力,深入推进,这才是实事求是。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