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业发展亟待金融服务创新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今年两会上,“金融”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一词出现了22次;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金融市场问题成为“当头炮”。金融业备受关注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各界对其“脱实向虚”的担忧,正如总理所说,“金融首要任务还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在呼唤金融支持的各行业各领域中,农业农村可以算是最“饥渴”的实体之一。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撤并县以下营业机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载体大幅减少,金融“盲区”现象普遍存在,传统金融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对多层次、普惠型金融服务的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已成为“十三五”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后,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重点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以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与农业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大力推广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量体裁衣”式的农业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生猪价格保险试点从北京扩大到四川、重庆和湖南等地区,蔬菜价格保险试点从上海扩大到江苏、广东、山东、宁夏等地区;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试点了设施农业保险、农机保险等符合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开展了气象指数保险、水文指数保险试点。

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修改充实,其中就包括将“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改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金融服务”,为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拓展金融支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金融资源和服务继续向“三农”倾斜,实现金融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继续拓展金融支农的广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跨越阶段,农业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有了金融的支持,农业经营者更容易克服在初期投资阶段面临的资金难题,更快地实现规模发展。一是继续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在货币信贷政策上,继续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扩大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二是持续推进偏远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努力减少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通过设立标准化网点、开展简易便民定时定点服务、布设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服务形式,尽快实现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三是支持互联网金融组织在农村的有益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轻网点,很多非现金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完成。金融机构无需增加网点也无需重新购置设备,农民、金融服务商两者的成本都降低了,将有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四是继续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完善农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与应用机制,开展信用评价,引导出台以信用为基础的相关政策措施,发现和增进农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信用价值,提高其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

二要继续拓展金融支农的深度,推进重点领域创新。一是支持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继续开展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满足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二是创新农村抵(质)押担保方式。慎重稳妥地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健全完善林权抵押登记系统,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三是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开发。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完善商品期货交易机制,加强信息服务,推动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期货交易,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化解农业经营中面临的订单违约、风险管理工具不足、信贷资金安全等难题。四是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联系日趋紧密,产业链金融模式将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通过产业链金融模式,生产者、加工商、流通商、销售商以供应链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可以解决小农户由于缺乏抵押金和担保品,难以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问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