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项俊波 字号:【

充分肯定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效

粮为国之本、民以食为天。“三农”工作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13年下发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达1.2万亿斤;农民生活显著改善,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村改革力度显著加大,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向国家和社会交出亮丽的成绩单。2015年,全国保费收入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718万亿元,发展速度创近年来新高。保险业总资产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3位,对全球保险市场增长的贡献度达26%,居全球首位。

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农业保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覆盖面快速扩大,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15年,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14.5亿亩,占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9%。全国已建成农村基层服务网点2.3万个,协办人员40万人,农业保险乡镇覆盖率达93%,村级覆盖率达48%。二是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2015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0.42%,约占农业GDP的32.27%;赔款支出260.08亿元,约占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的9.64%,是国家农业灾害救助资金的7倍。发达国家不保的地震、政府扑杀等责任均是我国农业保险承保责任。三是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成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与农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方式,大力推动农业保险向服务农业现代化转型。

充分认识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对保险业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农业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任务也十分繁重,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首先,农业生产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日益强化,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和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重大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各项支持政策,稳定农民生产预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其次,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此外,农村改革进入攻坚期,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方式深刻转变,面临的风险也显著增大。如何保障农业转型升级,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给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农业保险改革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已进入发展新常态。新常态是行业发展进入更高阶段的集中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对保险业的必然要求。新常态下,农业保险将在政策目标、功能作用、发展动力等方面进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

在政策目标上,从提供灾后补偿单一目标向服务农业现代化等多重目标转变。从世界农业保险发展轨迹看,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与各国农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1937年,美国启动农业保险时,主要目的是为小麦等农作物受灾给予补偿,随着美国农业的发展,其政策目标也历经多次调整。2014年,美国出台新农业法案,将农业保险定位为维持美国粮食安全、确保美国民众廉价粮食供应、帮助美国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和确保美国农产品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中国农业保险试点启动之初,将其定位为促进粮食增产财政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目标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保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策目标也逐步扩大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和服务农业现代化,极大丰富了政策内涵。

在功能作用上,与政策目标的转变相适应,农业保险不断被赋予和加载新的功能作用,从基础的经济补偿向防灾减灾、社会管理、扶贫开发、担保增信和辅助市场调控等综合功能拓展,农业保险与其他行业的联系和融合日益密切,“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日益得到体现。如,通过开展目标价格保险,防范化解市场风险,促进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通过将保险与无害化处理相结合,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主动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死畜禽流入市场,保障社会食品安全;通过加强与涉农信贷的合作,发挥担保增信功能,协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在发展动力上,从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财政补贴的单核驱动模式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农户参保意识增强的多核驱动模式转变。自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保费补贴试点以来,农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已达80%,在全球也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天然对金融保险有着迫切需求。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逐步从供给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农业保险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切实做好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工作

(一)统一认识,转变农业保险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服务重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保险的前提,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的矛盾。保险业要摒弃“就保险论保险”的思维方式,紧密围绕保险为农业现代化服务这个核心,加大资金、资源、科技、人力投入,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的风险特点和风险需求,一县一策、一品一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多样化的、充足的风险保障。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以“扩面、提标、增品”为核心,落实保障水平全面覆盖直接物化成本政策,集中力量做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口粮作物、主要农畜产品和森林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价格保险、制种保险、渔业保险、农房保险覆盖面,拓展地方特色险种、指数保险和“保险+期货”试点。深化产品改革,构建保险责任广、保障程度高、理赔程序简、费率水平低的产品体系。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主要农作物示范性条款和服务评价标准。强化规范经营要求,确保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民权益得到保护。

(三)加强协调,建立完善工作联系机制。农业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一是推动完善支持政策。配合财政部、农业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补贴机制,推动农业补贴由直接补贴向间接补贴转移,推动中央财政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出台。二是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明确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方面的主体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工作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联系机制。保监会系统和各保险公司,要积极主动与各级农业、财政部门沟通配合,建立各个层面的工作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去年保监会启动了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将建立覆盖全部保单级信息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并将向农业、财政部门开放,可以实时了解各地区、各品种的保险情况;同时,农户也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自主查询自己的承保理赔信息,确保农业保险运作公开透明。希望这个系统能与农村土地确权系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报系统和农业补贴系统对接,做好农业产业政策、保险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