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乏力而生产成本却持续上升,农民的经营收入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同时,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造成就业岗位流失,导致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涨幅出现增速“双降”,农民的务工收入增长形势也不乐观。今后一个时期,在靠传统手段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变弱的形势下,如何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不逆转,将是我们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的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人们在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以后,越来越注重食物的品质,希望能够吃得新鲜、健康、安全;到了节假日,许多人出游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涌向名山大川、旅游胜地,而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城市,找一个山清水秀、清净安逸的村庄小住几日,好好放松一下身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这些现象告诉我们,面对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向往,亟待创新“三农”工作思路,要厚植农业农村独特优势,更加重视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满足人们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等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
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个性化、生态化消费趋势的出现,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供了巨大空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些地方另辟蹊径,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增收机会,提高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附加值,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比如,一个鲜丝瓜只能卖三四元钱,但丝瓜瓤可以卖到十元钱,这一价格上的跳跃得益于保健鞋垫的开发和畅销。事实上,不管是粮油肉菜蛋奶,还是其他经济作物,经过深加工都可以产生更大的附加值。还有一些地方借助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平台,把深山老林、草原湖海的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有效带动了偏远地区农民的增收。
从这些地方的实践经验看,农民要想增收致富,眼睛不能只盯着跟前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只盯着城里的工厂和企业,还要多开动脑筋,把农业农村自身的优势资源用好用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还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发挥农业的经济功能,对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其他功能开发利用不足,使得农村特有的绿色生态、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发挥不足,跟不上人们消费结构变化、消费档次升级的形势转变。要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这些变化,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立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上,大力发展那些收入消费弹性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减少因为产销不对路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要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补齐农业农村优势资源发挥不足的短板,不断丰富农村农业供给品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因地制宜、抓紧部署,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加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经超过60%,农业逐步从卖原字号农产品进入到了卖制成品的新阶段,农产品加工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8%。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全国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有力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阶段的转型升级要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各地要通过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还要强化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下决心把没有市场需求而又占据宝贵市场资源的“僵尸企业”淘汰出局,逐步消化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鼓励各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支持农产品加工设备改造提升,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农民流通和销售成本。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实现了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交易模式的多元化,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总体上,我国农产品市场依然面临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打通“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据统计,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部过程中,流通成本占到终端销售价格的1/2甚至2/3。上游农户因无法有效解决保鲜期、季节性等问题,只能以低价甚至“贱卖”来获取收益。对于下游消费者而言,农产品历经多种中间环节已层层加码并演变成高价,从而不得不接受“贵买”的现实。构建高效优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产品供给效率的关键环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必须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着力于改善农产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又要注重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制机制。因此,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还要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近年来,农村电商在连接山里山外、对接农产品与大市场、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可以带动信息、技术、物资、资金、人才等流向农村,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助于在农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充分释放农民的创业新潜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开辟了一条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新路径,为解决农村“买难”和农产品“卖难”提供了新思路,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创新发展,吸引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也给身处偏远乡村的农民带来了脱贫增收的希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要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以解决信息不对称、诚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保障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会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为农民在家乡创业就业插上翅膀。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民创业就业开辟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农村的乡土气息、田园风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许多地方成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3300万农民因此受益;各类休闲农业主体180万家,预计收入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一号文件提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能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村村都搞农家乐,家家都办小旅馆,乱搭乱建无人管,环境卫生没保障。这种粗放式发展破坏了农村风貌,也不利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的特色建筑、地域民俗、乡土文化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乡村旅游,用地政策支持十分重要。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以及将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等,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农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就要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要使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能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领头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贷款担保等方式,使其与农户结成捆绑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成为能够享受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的“股东”。文件还特别提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要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机制相联系,让农民能从财政支农资金产生的效益中共享利益。同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