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巴村 精准脱贫向前跑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蔚然 字号:【

2014年5月底,以著名藏族作家,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白玛娜珍为队长的西藏文联驻西藏昌都市八宿县林卡乡第三批工作队入驻尼巴村。在工作队和尼巴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尼巴村人均现金收入达1500元,这还不包括贫困家庭学生每月“一对一”200〜300元不等的资助金在内。这在当地被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优先解决最为紧迫、棘手的民生问题

工作队入驻尼巴村后,先是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村民生活困难状况。一边走访调研,一边着手解决最为紧迫与棘手的民生问题。最终工作队确立了以文化(精神)扶贫为先导,与物质扶贫相结合的扶贫主导思想,重点为村民办了几件实事。

解决看病难、吃药难问题。在村委会开设医疗小诊所(药房);请县卫生部门、县医院送医送药下乡;送特困户病人外出就医治疗。募集非处方药品,不断补充村药房药品。这些药品是由社会爱心人士与企业捐助购得。目前已累计补充货值10万余元药品。

送特困家庭次西卓玛母女俩到昌都检查治疗。次西卓玛是位单身母亲,又是家中唯一劳动力。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眼睛接近失明,两个未成年子女,女儿有残疾。这个四口之家正好是“老、弱、病、残”。次西卓玛长期被慢性疾病困扰,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募集衣物、鞋子以及其他物资解决村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改善人居环境卫生问题,搞人畜分开工程。募集资金给村民发放修建牲畜圈舍补助(补助每户3000元),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卫生问题,减少寄生虫害,解决人畜疾病交叉感染问题。解决生活饮水问题;解决农业灌溉水利问题(政府水利项目与材料)。为了改善村民卫生条件,修建两座太阳能澡堂(小额惠民资金),供村民洗澡。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牲畜与野生动物毁坏庄稼问题,全村所有耕地架设了网围栏(政府项目资金)。

购买课桌椅(读者捐助资金),开办村民文化学校。村民文化学校是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只有把村民文化学校办好,才能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扶贫先扶智、脱贫先治愚”作用。

开展志愿者文化援藏行动营,主要为村民文化学校不断吸引、吸纳社会各界文化名人与受过高等教育人士来为村民免费教授各类文化知识以及技术、技能。在村委会前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工作队认为,只有村里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起来,才能有效团结起村民,只有让村民积极参与并主动凝聚在大集体的文化活动之中,村民的觉悟才能被唤醒、被感召起来。文化活动是纽带,提高村民参与意识、改变村民消极应对观念是目的。

修建蔬菜温室大棚(政府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村里吃菜难问题,同时可以有部分经济创收。解决核桃销售难问题,在工作队帮助下,村里于2015年与林芝雪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收购协议;与广东有机农产品道义流通机构达成长期销售协议。

以助学为先导开展技能培训

驻村工作队在2014年摸底与调研中,确立了送出去职业技能培训与外出就业相结合的方法。在多次做困难家庭家长思想工作,并取得本人同意后送出6名村民接受不同技能培训并就业。

2014年,为了解决村民面临的实际困难,工作队多方努力将村里两户村民家中残疾孩子送到昌都特教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实行三包),为这两名残疾孩子将来生活自理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同时也减轻了这两家人的最大困难与负担。

2014年,工作队为困难家庭寻求到“一对一”助学资助,全村85%的学生得到资助,截至2015年底累计资助金额已达25万余元,该资助还将继续。这极大地减轻了困难家庭经济负担。

2014年工作队送三户困难家庭三名青少年到拉萨学习唐卡绘画,并对他们每人每月给予600元“一对一”生活资助,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2015年,有两名少年已经开始协助老师绘画,能获得一些收入了。

2015年4月,工作队送三户困难家庭没有上过学的三名女青年到八宿县民族服装厂学习服装缝纫技术并就业,两个月后她们已经开始挣工资了。

实施三大造血型产业

自2014年5月底入驻尼巴村后,工作队历时半年时间,以“交朋友走亲戚”的方式反复深入走访农户,同时全方位对尼巴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包括劳动力结构、村民生活习惯、村民文化综合基础、村民普遍心愿)等状况进行翔实、细致的摸底调研、论证,最终确定三大造血型产业,实施全村精准脱贫,直达小康生活。

一是有机“觉罗蜜桃”种植(奇正藏药集团捐助引种资金)。觉罗蜜桃适宜八宿县海拔在3500米以下农区种植。尼巴村种植成功后,首先在林卡乡适宜种植村推广,此品种是晚熟品种、耐储运、含糖量高,单果重400克~700克。大面积发展后可销往内地经济发达城市以及出口。2017年进入盛果期,每亩预计经济效益可达3万~5万元。尼巴村除了果树种植外还培育苗木出售,每株苗木10元~15元,每亩可产苗木10000株~25000株。

二是藏药材鬼臼人工繁育种植(政府强基惠民项目资金)。二十五味鬼臼丸,是藏药一味重要的药品,其主要成分就是鬼臼,但鬼臼至今全部来自于野生资源,每年药材市场缺口在1500吨左右,但依靠野生资源只能满足0.7%左右。尼巴村地处阴坡峡谷地带,最为适宜生长鬼臼,尼巴村野生鬼臼资源比较丰富,加以人工繁育种植,预计亩产有用鲜果(鬼臼药用果实)400斤~600斤,每斤收购价5元~10元。此外鬼臼属草本植物,株高在30厘米~50厘米,又喜阴,刚好与桃树兼种,桃树为鬼臼遮阴,这正好形成一个立体生态农业系统。鬼臼果实采摘期是6月间,水蜜桃采摘时间在9月初,二者不但互不影响,反而形成互补。鬼臼当年种植当年见效。

三是艺术家创作基地(私人订制限量背包旅游)。工作队开发达玛梅朵峡谷画家(艺术院校学生)写生、摄影家摄影、文学创作者夏季封闭写作基地、背包客一周环峡谷徒步游(徒手攀岩、观峡谷瀑布、过天然独木桥、藏族古村落体验居住游)等项目。

以上三大可持续发展项目,前两项已经开始实施,第三项在今年已着手运行。

(作者系西藏文联驻西藏昌都市八宿县林卡乡尼巴村第三批工作队成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