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谢瑞武 字号:【

成都作为国务院定位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首个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坚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5年,全市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0元,增长9.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16:1缩小到2015年的1.9:1。

一、从成都实践看,十八大以来农业战线践行发展新理念成效显著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每年,中央都出台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农业部等国家部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连续召开高规格会议、连续出台重要文件,及时提出一系列贯彻措施,带领全国农业战线狠抓落实。从成都实践来看,这一系列决策部署都非常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在创新发展方面,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为全国贡献了9条经验。同时,成都作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等11项改革试验任务,通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构建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以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为例,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选拔、培养、聘用、考核、管理和交流机制,截至目前已培育了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共4941人(其中初级2396人、中级2446人、高级99人),被农业部明确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示范市。

——在协调发展方面,成都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推进城乡制度统筹、建设统筹、产业统筹、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治理统筹“五个统筹”,初步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以制度统筹为例,近年来成都逐渐实现了城乡就业、社保、医保、低保制度城乡统筹,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绿色发展方面,成都在全域范围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加强林业和水资源保护,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和持续的环境容量。比如,大力推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已实施了57个种养循环示范项目。又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并于2015年出台了水生态系统建设2025规划,未来10年将投入1700亿元对流经中心城区的所有河流进行系统治理。

——在开放发展方面,成都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支持新希望集团、华侨凤凰集团、吉峰农机等企业走出国门,同时积极引进联想集团、中粮集团、雨润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农业,并与台湾、澳门及省内外部分城市开展区域合作,有力拓展了成都农业对外发展空间。

——在共享发展方面,成都加快“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道路、自来水、天然气、光纤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新村按照“1+23”、“1+21”的标准配套公共服务,市县财政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不少于40万元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对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每年每亩分别给予400元、300元的耕保基金补贴,有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广大群众共享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二、从“三农”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农业战线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具有特殊重要性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三农”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和挑战。农业方面,一是人均耕地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差,规模经营不够,存在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问题;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三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够。农村方面,一是市场制度不完善,二是社会保障力度不够,三是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不够,四是资产不能变资本,农民资产增值很少,城乡居民财产价值差距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少。农民方面,一是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二是大中专学生不愿下乡。

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

三、从“四化”协调发展看,“十三五”期间农业战线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应走在全国前列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结合成都实际,应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构建农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重点在四个方面创新突破。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产权制度。成都已于2010年率先完成农村产权确权颁证,下一步重点是围绕“三权分置”,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如,成都的林产资源价值超过1000亿元,但这些资源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我们将通过林权“三权分置”,对集体经济林和花木、果树、茶园颁发所有权证,推动林权抵押融资改革,将林产资源价值和红利释放出来。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核心是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做专农业服务,大力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着力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谁来服务”等问题。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核心是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完善科研立项、成果转化、评价激励机制。特别是探索完善促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大部分用于奖励科技人员,允许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允许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取酬,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农业经济实体,促进更多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四是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核心是建立一套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保险制度机制。重点是推动农村产权与农村金融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推动“政、银、保、财”联动,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在农业保险方面,完善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积极探索农产品收入保险,加快促进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益转变。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互动。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七网配套”。从今年开始,成都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58.4亿元(资金来源采取财政担保贷款方式解决),实施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推动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是推动现代农业基地“三区合一”。在编制现代农业基地(园区)规划时,统筹考虑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现代农业基地(园区)既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又是优质农产品加工区,同时也是乡村旅游风景区。比如成都崇州10万亩粮经产业示范基地,以水稻、油菜为主导产业,在基地建设中既规划了成片产业生产基地,又布局了水稻育秧、粮食收储、烘干、加工等设施,同时又修建了58公里的稻香旅游环线,引进了一批专业公司到附近村庄利用农房办连锁客栈,并积极举办油菜花节、稻鱼节等乡村节会活动,创新开发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农业旅游产品。无论春暖花开,还是夏秋之交,基地(园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生机盎然。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种养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重点是保护基本农田、生态绿地、河流、稻田、湿地等农业生态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环境容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提升,从蒲江开始整县试点,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设立10亿元的耕地质量提升引导性基金,每年投入2亿元,以“5+1”模式(以土为本集成创新,养田肥土、土壤大数据、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生物防控、小型农机具开发有机结合的模式)推进土壤有机质提升。二是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采取网格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面积配套相应的设施农用地及养殖用地,配套发展现代养殖业,解决过去连片基本农田区域内养殖业难以落地、种养脱节的问题。进一步推广邛崃PPP种养循环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财政适当补贴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发展沼肥运输服务组织(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有效连接小规模养殖场和种植业主,将沼肥运输到田间地头,实现区域种养循环。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国家食品放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加快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确保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重点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走出去”。成都将抓住机遇,加快创建国际性农业品牌,着力推进出口备案基地建设,开展驻华大使成都行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企业积极开拓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中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到国外进行农业项目投资和经贸合作,增强“走出去”能力。特别是以“川菜”文化海外推广传播为重点,整体提升现代农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积极“请进来”。大企业大集团拥有科技、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进入农业领域不仅可以带来大量资金投入,而且能带来更多的先进理念、高新技术、现代管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成都将继续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到成都投资现代农业,重点搞加工、搞物流、搞营销、创品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组织实施“千人引才工程”。三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现代市场是开放的市场,现代流通是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尤其是对特大中心城市来讲,现代农业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市场、本地生产。成都将进一步发挥好以濛阳为核心的国家级彭州蔬菜市场的集散中心作用,促进区域农业内联外通、共拓市场;进一步深化与国内重点城市、省内其他市州的交流合作,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推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拓展现代农业功能,增强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障市场有效供给。按照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瞄准市场需求、尊重消费选择,大力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动新产品开发,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农产品品牌,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优质农产品的新需求。二是促进产村相融。现代农村需要现代农业的支撑,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村的支持。成都将坚持产村相融的思路,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继续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农村居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住进好房子过上像城市居民一样的好生活。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使现代农业产生更多新的业态,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享受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同时让农村居民体验更多的城市文明、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让城乡居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丰富成都“休闲之都、宜居之城”的内涵。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