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好不多,空闲时,就爱读些报纸杂志。
前些日子,我在办公室翻杂志时,一本《农村工作通讯》跃入眼帘。“久违了!”我在心底轻呼。欣喜若狂,赶紧拿在手上,前后翻了一遍,看着栏目,浏览内容,总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少年过去了,重新遇见曾经珍爱的杂志,这份突来的惊喜,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我还记得,《农村工作通讯》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刊名,这份杂志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毋庸置疑。
与久违的《农村工作通讯》见面,我感到既陌生又亲切。所谓陌生,是好些年头没读过,从杂志的封面设计,到栏目的更新,再到内容的取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点认不出来了;要说亲切,是因为我曾经读过,看到刊名,尤其是熟悉的字体,就像见到了老朋友,觉得非常轻松和快乐。在我记忆中,《农村工作通讯》是传递农村权威信息,解读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交流农村发展经验,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一本综合性期刊,她根深叶茂,覆盖面广,很有可读性。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我,对这份杂志的感情,就像我对农村的感情一样,根深蒂固。
我知道,《农村工作通讯》聚焦的是三农热点,服务的是农村干部,当然还包括农民。60年的成长,60年的探索,60年的创新,凝聚了几代办刊人的心血,万变不离其宗,原有基调和风格并没有多变。6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是粮食产量的十二年连增,农民也从过去的温饱,奔向了如今的小康,这本刊物见证了这样的一个奇迹、一个发展历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也是一本与时俱进的杂志。
我喜爱《农村工作通讯》,还在于她适合我的口味。丰富的内容、鲜活的篇章,很切合农村实际。我是一个新闻业余爱好者,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偶尔也会记录下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变化,采写一些稿件,投给地方性报刊。虽然没向《农村工作通讯》投过稿,但从中学习到不少东西,悟出了些道理。怎么适应农村新常态,把杂志做得更吸引人、打动人,怎样讲好三农故事,做到更接地气,我结合这些年的阅读感受和自己的工作思考总结出一些建议,希望这本让读者喜闻乐见的刊物越来越好。
一、要为“三农”工作发挥标杆、明灯作用。《农村工作通讯》从创刊至今,一直位居我国“三农”第一刊地位。要始终保持第一刊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编者都要居安思危,要有竞争创新意识。要正确传播中央声音,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为广大农村干部树立标杆、指明方向,为广大读者提供正能量。要精准把握“刊为谁办,怎么办,办什么”问题,要抓住典型,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做农村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倡导者。
二、要着重宣传新村新人新事新变化。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中国已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的农业转变,大有文章可做。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布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建设,富民政策落地,绿色产业方兴未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思潮涌进,新型农民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广大农村的新变化,都是素材,都可大力宣传。
三、要面向基层,面向“老、少、边、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谈到精准扶贫时,又说“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今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开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年,补短板,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三农”第一刊,更应该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触角,深入到最基层、最前沿、最边远的农村,了解直面问题,掌握最底层人所思所想所做,采写催人奋进的文章,鼓舞人心。
四、要编读互动,把杂志办成读者的良师益友。办刊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掌握读者(受众)的情况,刊物好在哪儿,读者喜欢哪儿,都要一清二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要做到这点,就是要增加编读互动。开辟互动栏目,鼓励读者说话,说真话,说心里话。只有编读沟通多了,才能采编出符合读者口味的文章来,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
五、要满足各层次的需要,做到指导性与实用性统一。要物色培养好各层次通讯员,为办好刊物集思广益。因为《农村工作通讯》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的半月刊,受众面是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工作人员,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农民,要把一本刊物办成人人都喜欢,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但难不可怕,只要有心对待,众口也是可调的,读者还是可从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营养的。一个办法,就是发挥各层次通讯员的作用,鼓励深入实际,多采写,出精品。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就能做到指导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江西省铅山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