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韦科 字号:【

《小康》杂志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连续第四年登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位置,可喜的变化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体现了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也表明了民众对我国政府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充分肯定。

舆情概况

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受到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从全年舆情看,病死猪、走私冻肉等问题肉制品仍是热点议题,信息源多以政府部门在主动执法、常态化监管中查处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为主,公安部破获的病死猪大案、海关总署查处的走私冻肉案件受到高度聚焦。种植养殖环节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曝光的频次较上年有所增加,出现了青岛“吃西瓜中毒”事件、草莓陷“农残超标致癌”风波等热点事件。各级质监部门通报的果蔬、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检测结果被持续报道,其中出现的农药、兽药残留问题成关注热点。

与2014年比较,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热点问题的舆情热度有所下降。中央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始终态度坚决,重拳治理,并把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食品安全已融入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项工作中,将成为“十三五”发展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食品安全已经不再是抢眼的热点话题,而成为产业成长过程中永久坚守的底线。

从网络媒体关注情况看,新闻舆情整体走势出现明显震荡。3月话题量快速上涨,全国“两会”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话题引发媒体大量报道,央视曝光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生猪检疫监管缺失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7月话题量再次冲顶,有媒体人对“僵尸肉”报道发出“假新闻”的质疑,使得舆情再掀高潮;温州曝出的“注胶虾”问题也引发由点及面的连锁反应,各地媒体纷纷跟进当地情况。10月话题量涨幅明显,新《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受到重点聚焦,“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或致癌”的说法引发广泛辟谣。

舆情传播特点

1.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总量减少,舆情热度总体趋降

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关注热度总体下降。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舆情总量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媒体新闻总量达5.8万余篇,峰值近1.1万篇,分别比2014年减少3.7万篇和2000篇,媒体舆情热度降温明显。从年度热点话题新闻排行看,2015年热点话题排行前20中,除“僵尸肉”事件由于舆情反转报道量突破万余篇外,其余热点话题报道量最高为4200余篇,最低报道量为300余篇,而2014年热点话题排行前20中,最高报道量为5000余篇,最低报道量为400余篇。从年度网络热帖排行也可以看出,与上年相比,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网络热帖点击量和回帖量也明显下降。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事件的舆情热度整体也呈现了明显的降势。从时间跨度上比较,2015年出现的草莓“农残超标致癌”、青岛“吃西瓜中毒”事件关注度持续近3周,在关注时长上与此相近的有2013年出现“镉超标大米”事件和“毒生姜”事件,这两个事件的舆情热度均持续2周时间。但比较媒体报道量可以看出,“镉超标大米”事件和“毒生姜”事件的媒体报道量分别达到了1.8万和1.5万余篇,而草莓“农残超标致癌”、青岛“吃西瓜中毒”事件的报道量分别为3800和2200余篇。

2.政府保障举措是舆论关注的重头戏,监管仍是热点议题,全面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待加强

2015年,各级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举措成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头戏。从全年热点舆情看,中央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顶层设计引发聚焦,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对食品安全监管做出的“四个最严”、“零容忍”等指示精神均受到舆论的强烈认同和热烈期待。公安部、海关总署以及各地执法部门在打击病死猪、走私冻肉等食品安全犯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引发大量报道和广泛热议。农业部、国家食药监局对农药兽药残留等热点问题发布的针对性治理措施也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建言。同时,从媒体和网民针对全年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热点话题发出的评论看,监管部门仍是热议的焦点。尽管全年出现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各级执法部门在日常监管中查处的违法案例,但监管部门并未获得应有的肯定,特别是在一些问题食品数量巨大、涉及地域广泛的重大案件中, “因监管失职才导致违法行为产生”成为大多数声音,进而模糊了涉事企业第一责任与后续监管第二责任的主次界限,容易陷入越严管越容易被追责的困局。对此,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让公众全面知晓在日常执法中的监管成果,理清查处的违法问题在全部监管数量中的比例关系,进而纠正舆论中“凡是出现食品安全违法问题就断定监管部门失职”的舆论偏向。

3.主流媒体在影响舆情走向上发挥主要作用,食品安全报道的规范化问题受到关注

从全年舆情看,主流媒体报道是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热点舆情走势的主导因素。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仍具很强的影响力,在发布食品安全相关的重大政策法规、曝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各地媒体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成为当地发生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首发媒体。总体看,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个别报道也引发了消极舆情效应。如,新华网以“僵尸肉”为题对海关总署查处的走私冻肉问题发出报道后,“僵尸肉”成为走私冻肉的代名词,由于其概念界定模糊导致定义泛化,“僵尸鸡”、“僵尸鱼”等报道也随后出现,给舆论认知造成很大困惑,部分地区冷冻肉品还出现了滞销现象。再如,央视播出草莓农残超标致癌的相关节目后,尽管有关部门进行了回应澄清,但多地草莓滞销现象仍未避免,给草莓种植户带来的损失也无法挽回。舆论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有权利获知真相,媒体也有监督职责,但这些都必须以真实、全面、客观为前提,离开了任何一点,都有可能导向错误的一端,由此造成伤害。

4.自媒体中食品安全谣言多发,谣言治理任重道远

2015年,从微博、微信中出现的食品安全谣言多发。“打针西瓜”、“猪肉生虫”、“病菌爆发羊肉(牛肉)不能吃”等陈旧谣言仍被多版本演绎。“草莓打农药毒死蜜蜂,长期吃草莓等于慢性自杀”、“吃肉致癌”等新发谣言引起的话题热度也一度高涨。对此情况,政府、媒体、企业、协会等部门紧密配合,通过成立食品辟谣联盟、建立健全网络失信黑名单制等举措来打击食品谣言,净化网络环境。但随着手机上网率的进一步提升,民众在信息“随手发”方面更加便捷,且微信等自媒体的强社交属性也为谣言的前期监测预警带来一定的技术难度,自媒体中食品安全相关谣言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全年热点舆情分析

1.问题肉制品是关注重点,执法监管被热议

从全年整体情况看,病死猪肉、走私冻肉等问题肉制品受到媒体和网民的持续关注。其中,有关部门在主动执法和常态化监管中查处的问题肉制品违法犯罪案件是主要信息源,占据热点新闻的大部分比重。从媒体报道看,上述案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包含数量多、地域广、涉案金额大、“流入餐桌”等波及大范围人群的量化信息。二是制售手段恶劣,曝出后给公众带来明显的心理和生理不适感。三是存在检验检疫形同虚设等监管缺失问题。从媒体和网民的评论观点看,担忧食用安全和批评监管失察是主要的情绪表达。舆论认为问题肉制品案件中的公权寻租之恶甚于私屠滥宰,呼吁执法常态化、严打常态化,并重视对食品安全渎职犯罪的惩处。

同时,媒体对问题肉制品首曝后也易形成关注热点,执法监管仍是焦点议题。

2. 种植养殖环节药残超标问题曝光频次增加,关注热度升温

与上年相比,2015年种植、养殖环节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的曝光频次有所增加,舆论的关注热度有所升温。其中,媒体首曝的果蔬农残超标问题易引发热点话题。4月先后出现的“青岛市民吃西瓜中毒”、“草莓农残致癌”均受到了舆论高度关注,也都持续了较长时间,但梳理事件的舆情脉络可以看出,两个事件呈现了不同侧重点的舆论走向。

养殖环节的违禁用药问题也被关注。从全年出现的热点新闻看,监管和执法部门对畜禽、水产品的检测通报是媒体报道的主要信息源。

3.违禁添加问题仍然突出,“毒豆芽”案首现无罪判决引关注

2015年,生产加工环节的违禁添加问题仍然突出。据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样品约占不合格样品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国家食药监局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中,有5个案件涉及非法添加、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从全年热点舆情看,违禁添加问题被媒体曝出后也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并容易引发由点及面的舆情衍生现象。

2014年,多地出现了因在豆芽生产过程中添加6-苄基腺嘌呤等“无根水”物质而获刑的案件。舆论将此称为“毒豆芽”案,并围绕“豆芽是农产品还是食品”、“6-苄基腺嘌呤是生长调节剂还是食品添加剂”等内容展开了广泛讨论。“毒豆芽”也由此成为跨年度的热点问题,受到持续关注。2015年6月,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在豆芽生产过程中添加6-苄基腺嘌呤等“无根水”物质的案件做出无罪判决。舆论评价此案不仅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界限进行了明确划分,也对此类案件的判决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法律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应有尊重,是司法对行政违规与刑事犯罪分野的清醒认知。

(作者单位:农业部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