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滕州市第二轮第一批112名第一书记派驻到17镇112个行政村,紧紧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工作总要求,狠抓党建,促进精准扶贫,带领村民致富,一年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初步在服务三农、加快发展、锻炼自我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对于如何落实好县域第一书记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在村级抓党建促发展的作用,我有几点工作体会。
抓好选派关,处理好“德和能”的关系。选拔第一书记一定要看本质、看主流。既要注重德才兼备,更要注重其平时实绩和是否具有去农村工作的愿望和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的事业心,是否具有敢想敢干的发展意识。没有主动去农村为民服务的意愿,以及开拓新局面的胆识和魄力,不管品德觉悟多高、理论知识多丰富,都不能选派,这个关口至关重要。
抓好基层党建,处理好“堡垒和壁垒”的关系。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现实中,一些农村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不理想,有的甚至变成了“壁垒”,严重影响了农村干群关系和群众致富。抓好基层党建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石,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强抓手。第一书记要多渠道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高工作能力;多举措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努力促进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多层面加强基层组织权力运行制度设计,接受各级监督,防止基层党支部成为阻隔党和人民的“壁垒”,真正成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成果,推动科学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抓好素能培养,处理好“服务和锻炼”的关系。第一书记主要来自各级部门机关,大多数没有基层工作经验,他们在基层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时,难免会有困惑、不理解甚至苦恼的地方,如何解决?要坚持“吃透两头”的理念,吃透当前国家政策法规,尊重基层实践、向基层群众学习,把“接天线”和“接地气”结合起来,把“宏观思维”和“群众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努力学习和基层岗位的摸索和锻炼,找准服务基层群众需求的焊接点,就能摸准党员干部和群众感情的融合点。工作中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在抓基层党建,推动精准脱贫工作找到答案,进而化于无形。“宰相起于州郡”,在服务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基层历练为部门机关干部成长进步提供了广阔天地与宝贵经验。
抓好机制创新,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关系。要从全局的高度抓“第一书记体制机制设计,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要求,从一个更高的格局做“第一书”工作的谋篇布局,做好第一书记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合理科学的选用机制,来推动农村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资源下置、工作下沉、重心下移、干部下放,真正让干部受锻炼,让群众得实惠,为三农工作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力。同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针对不同村庄具体情况的不同,解放思想,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体现灵活性,允许第一书记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做好政策与实际的结合,在政策的宏观和微观上做到有机统一,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本轮滕州下派第一书记,目前已累计制定脱贫规划412个,走访党员2.4万人、群众11.7万户,发展致富项目169个,帮助新增集体收入471万元,发展党员142名,培养后备干部352人,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130余件,从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加强思想引领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委常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