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在乡镇干了30年,当了十几年的乡镇领导,可村里还有不少农户没有摆脱贫困,作为曾经的乡镇干部,我感到心里有愧啊,这次下来就是想面对面为村民做点实事儿。有人说我当过乡里领导,又回村里当第一书记,划不来,但我觉得我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所想所盼,能够和他们一块苦、一块干。”说这话的人是52岁的冻青铺村第一书记刘均华,他的职务是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副主任,2015年9月,被选派到冻青铺村担任第一书记。
沿着十几公里蜿蜒崎岖的盘山路而上,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从资阳市区来到雁江区南津镇最偏远、也是附近挂上名的贫困村——冻青铺村。村民介绍说,“一年前,村里的道路稀巴烂,有些小伙连媳妇都娶不到。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用上了天然气、自来水,村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村还是那个村,人还是那些人,一年多时间,冻青铺村展现了脱贫新姿,村民们尝到精准扶贫的甜头。
“坚定脱贫信心,从建强村级班子入手”
冻青铺村曾经是贫困村、后进村,2015年还被定为软弱涣散村。刘均华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村级班子思想建设,他主动找村组干部交心谈心,既拉家常,也谈工作,不断鼓劲打气,坚定他们的信心,鼓舞干劲。通过刘均华的不断引导,村组干部思想逐渐转变,从“要我扶贫”变为“我要脱贫”,村班子整体的“精气神”提上来了。
没有制度形不成合力。为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刘均华与村干部一道,先后完善村“两委”制度30余项,指导健全“村规民约”、建立党建责任“三张清单”等,从制度上规范村上的管理。
扶贫先扶智,刘均华抓住“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开拓干部群众眼界,先后组织干部群众进行了法制、养殖、种植三次培训会,并组织了30余名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到周边先进村参观,学习其基层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小家禽林下生态养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此外,刘均华还向区级部门争取了7.6万元,建设村级活动阵地300多平方米,并添置了电脑、广播、篮球、乒乓球台等办公设备及群众娱乐设施,使村级阵地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明显增强。
“要让村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大伙才会跟着干”
冻青铺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没有基础设施,群众脱贫困难重重。刘均华到村任职后,挨家挨户走访摸底,和群众掏心窝子,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对全村143个贫困户308人进行了摸底调查、结对帮扶建卡。在走访过程中,刘均华总结了冻青铺村贫困的七个方面的原因,即偏僻、地劣、无智、疾病、劳弱、灾难、懒惰,为此,他精心制定了《冻青铺村贫困原因分析及扶贫帮扶工作对策》。
病根找到了,才能对症下药。但多年贫困的冻青铺村如何才能迅速走出新路子?刘均华说:“多年贫困,村子已失去了造血能力。脱贫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调动村民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就必须让村民看到希望,尝到甜头,大伙才会跟着干。”
冻青铺村的沙石路面常年坑洼不平、泥泞不堪,前来采购的果商望而却步,2015年冻青铺村的柑橘因为道路不通,每斤比山外面少卖了1毛多。路,成了冻青铺村脱贫的拦路虎。
要想富先修路。面对筹资压力,刘均华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修路的事。他多次深入8个村民小组搞宣传、讲利弊、做工作,终于得到党员群众的普遍支持。目前,4条6.6公里的水泥路已经竣工通车。此外,他还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协调落实6个组180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为200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
“要想让农民致富,前提是改变农村传统的种植模式”
冻青铺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和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收益很不稳定。也有部分村民种植柑橘,但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销路上也不具竞争力。
“要想让农民致富,摘掉贫困帽子,前提是改变农村传统的种植模式。”要让308名贫困人口按期脱贫,刘均华提出了“因户施策,各个击破”,加强“造血”的扶贫计划。
产业的发展,才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考虑到村民有种植柑橘的传统经验,刘均华与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共同研究,确定了“种养结合”的发展方向。种植业主要为优质柑橘,通过流转土地引进业主和发动群众自种,发展优质柑橘400亩,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种植与销售,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养殖业方面,规划发展养猪大户19户、养羊大户2户,发展年出栏300只林下生态散养鸡农户16户,小龙虾养殖50亩。
自从村里引进柑橘种植后,村民阳兵兰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打算,一心在家管理果树,他说:“公路修好了,果子也不愁卖,我们就在家照看果子,如果这批柑橘挂了果,加上以前的,就能挣2万块,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2013年,贫困党员刘明遇到车祸,住院治疗用了20多万元,成了村里“因病致贫”的典型。经村“两委”帮扶,他流转土地20亩,养猪50头、养鸡300只。现在他成为农超对接示范户,年收入从过去的人均2800元增加到现在的人均1万元,不但还清了欠账10多万元,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成为村子里有名的种养大户。
“要不是区上派来了刘书记,村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冻青铺村有五保户22户22人、低保户25户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308人。为了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刘均华四处奔走为贫困户联系帮扶对子,多方筹集资金,并充分利用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帮助13户贫困户建设新房。
村民阳本成今年63岁,是全村最困难的村民。刘均华入村探访的第一户便是他家,土墙倾斜,四面透风,残缺石棉瓦遮雨,房屋主体破败不堪。刘均华和工作组本着扶贫帮扶的要求,为充分体现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将该户危房改造纳入区人大机关帮扶重点,尽快实施。钱不够,刘均华多次到区级部门请求援助。区住建局C级危房补助7500元;镇民政支持3000元;慈善捐助 10000元……今年4月阳本成搬进了新家,那一刻他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路通了,自来水有了,就连想都不敢想的天然气也安到了各家各户”,村民张大爷说,“要不是区上派来了刘书记,村里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