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内蒙古兴安盟产业精准扶贫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郭永田 字号:【

内蒙古兴安盟是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6个旗县市,其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为自治区级贫困县,是内蒙古最为贫困的地区,是打赢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在中央各部门大力帮扶和自治区的积极支持下,经过自身不懈努力,兴安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42.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1%下降到9.5%。5年间贫困人口减少了3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31.5个百分点。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发挥了主导作用,脱贫人口的80%源于产业扶贫。兴安盟依靠产业发展,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712元增加到2015年的7894元,年均增长23%;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1572元增加到2790元,年均增长16%。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兴安盟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的思路,探索五种扶贫模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狠抓三项保障措施,成效显著。

探索五种扶贫模式

“龙头”带动模式。要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的贫困户“单打独斗”致富效果差的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加入到由能人带动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组织中来,实现“龙头”带动式发展。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针对兴安盟土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突出的优势,围绕肉牛肉羊养殖、绿色有机水稻、卜留克、甜叶菊、中草药特色种植,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省级以上农牧龙头企业27家。政府把企业带动贫困户数量作为申报龙头企业和获得政府扶持项目的重要条件,鼓励企业与贫困户结合,建立企业带农户帮扶机制。全盟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3万户,其中贫困户2.2万户,年户均收入1.2万元以上。荷马糖业公司探索了“两带五保一帮”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甜菜种植大户;保投入、保种植、保运营、保收购和保收益;帮助贫困户控制风险、稳定增收、脱贫致富,年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二是合作社带动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扎根基层,熟悉贫困户和农业生产情况的优势,通过政府帮扶、资金援助、扶贫项目支持等方式,把贫困户与合作社捆绑在一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各级农业部门支持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650家,带动农户25万户,其中贫困农户2万多户,年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科右前旗良种场村组建3个合作社,其中:种植合作社流转承接了全村所有土地2756亩,实行规模化经营;其他村民加入到养殖合作社,承接扶贫养殖项目;还有部分贫困农户加入到农机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购置农机具,集中经营,不仅为本村种植业发展提供农机服务,还为周边村民服务。3个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年户均收入达到1.76万元。三是家庭农场和能人带动模式。鼓励种田能手、专业大户、产业带头人组建家庭农场,引导贫困户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现已发展农场式种植大户500多个,流转土地43万亩,带动贫困户年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

园区集聚模式。兴安盟冬季时间长达半年以上,气温较低,零散贫困农户分散式发展产业的效率低、成本高。为此,按照“分散式贫困、集中式安置、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生产”的思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庭院经济集聚区,带动农户增收。一是建设现代产业园区助推脱贫致富。现代产业园区可以有效吸引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效率。政府通过整合资金,集中建设了一批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居住、生活、温室种植、设施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商贸物流等基础设施,把分散的贫困农户迁入到产业园区集中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等设施种植,牛、羊等设施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带动贫困户6000多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乌兰浩特市葛根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面积4000多亩,温室714栋,舍饲养殖畜禽2万头只,实现“一户一房安置、一户一棚种菜、一户一人入社养畜、一户一人入园务工”,带动10个贫困村、124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3万元。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助推脱贫致富。兴安盟现有25万座农村庭院,每座庭院有效利用面积超过1亩。立足这一优势,按照“一村一品”建设思路,以农户庭院为基地集聚产业发展,组织贫困户利用零散闲暇时间发展庭院经济,按照“庭院栽满种严”的要求,开展庭院蔬菜、花卉、水果、食用菌种植及畜禽养殖,政府派驻技术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并提供资金、良种、种苗和生产资料,帮助贫困户开拓市场,销售产品。全盟庭院经济带动贫困农户1.2万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菜单帮扶模式。针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较强发展意愿、又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全程服务”的菜单式帮扶模式。政府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具体情况,列出脱贫产业扶持项目菜单,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自愿选择适合的项目清单实施,政府给予项目支持、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带动贫困户5000余户,年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这种模式既尊重贫困户意愿,又开阔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有效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和独立承担项目实施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农户选择项目和产业的精准性,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乌兰浩特市共列出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项目菜单50项,由贫困户选择,政府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贫困人口1.5万元的产业补助,并派驻帮扶干部、技术员,帮助贫困户实施项目,发展产业,增收效果良好。此种模式已在内蒙古全面推广,吉林省白城地区、黑龙江省青冈县予以借鉴。

托管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托管式扶贫,解决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脱困之忧。政府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购置大牲畜或者机械设备等资产,牵线搭桥帮助贫困户把牲畜或者机械设备托管到合作社或者企业代养代管,给贫困农户返利分红,帮助农户增收致富。一是动物养殖托管。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购买牛、驴、羊等牲畜,贫困户将牲畜托养给养殖场,签订协议,养殖场负责牲畜饲养、防疫、管理,通过牲畜养殖扩繁和育肥复壮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并按照协议分配给农户相应的收益,带动贫困户5000多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二是机械设备托管。乌兰浩特市、扎赉特旗等地方针对无经营和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统一购买农业机械设备,交给村集体或合作社管理,并以股份方式量化到贫困农户,带动贫困户8000多户,户均收益2000元以上。

合作共赢模式。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金融支农资金引导贫困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入股,抱团开展合作经营,提高增收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一是股份合作式。在政府支持下,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既享受入股分红,又通过在合作社打工享受工资性收入,全盟土地入股规模达到76万亩,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二是金融合作式。在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方,对于既无劳动能力,又缺乏资金和技术的贫困农户,政府通过出资担保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协调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扶持贷款。为提高贷款使用效率,要求贫困户将获得的金融扶贫贷款与合作社、相关企业等进行资本金合作,由合作社、企业统一集中使用农户获得的优惠贷款,并按照一定的收益比例返还给农户,带动贫困农户年均收入9000元以上。

强化四个关键环节

产业扶贫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又要注意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兴安盟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注意强化四个关键环节。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为解决分散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行其是,难以形成主导产业、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产业发展难持续的问题,兴安盟在产业扶贫中重点突出特色优势产业,设法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突出重点,找出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引导农户集中力量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一两个产业,打造品牌和主导产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规模效应,获得规模效益,而不是在产业发展上遍地开花,平均用力。各旗县、乡镇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园区和庭院经济,扩大无公害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特色产品生产,形成高糖甜菜、特色甜叶菊、绿色水稻、优质杂粮杂豆、设施蔬菜、优质饲草、优质羊牛等规模化生产的特色产业群,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产业链条延伸。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是产业链短,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既不均衡,也没有相互打通关系,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兴安盟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薄弱环节建设,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首先打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产业间的联系。兴安盟畜牧业比较发达,有1300多万头(只)牲畜,但饲草料不足;而兴安盟同时有1100多万亩玉米作物,玉米和秸秆生产过剩。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打通种植业、养殖业两个环节,形成“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的生产格局,打造“粮—草—乳—肉”良性产业循环链条。其次,加快打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商贸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乌兰浩特市以万佳食品公司为依托,打造卜留克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带动农户种植卜留克1.5万亩,加工产品销售42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能否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关键看有无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兴安盟在产业扶贫中积极鼓励各类经济组织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专门成立了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兴安盟推进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贫困户挂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二是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贫困农户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济组织签订合同协议,明确经济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帮扶贫困农户的责任义务,完善贫困农户维权机制,强化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的利益约束。三是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利用资金、资产、资源、劳动等要素与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进行股份合作,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人,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四是通过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对帮带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给予财政资金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为解决贫困户分散式经营、小农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更好地引导贫困户走向市场,切实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兴安盟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着力构建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紧密结合的经济共同体,有效提高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兴安盟各类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经营了全盟1/3的耕地,带动了全盟2/3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抓好三项保障措施

提高产业扶贫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措施。兴安盟推进产业扶贫,重点抓好制度、项目、资金三项保障措施。

完善制度。一是规划引领。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区域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条件、气候特点、生产传统,确定精准扶贫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对策”,对有劳动能力的4.3万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肉羊、肉牛、生猪、肉鸡、林果、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通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二是完善政策。盟、旗县市两级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产业脱贫项目奖补方案》《脱贫产业目录》《技能培训实施方案》等多项产业扶贫政策,在资金投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行政许可等方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扶贫顺利开展。三是落实责任。切实落实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责任,按照“一村一策一部门、一户一法一干部”的原则,建立了盟、旗、乡、村四级书记和帮扶干部包联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和承诺书。选派667个驻村工作队,4.2万名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抓好贫困户产业发展。

项目推动。项目建设既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产业发展与贫困户深度结合的有效载体。兴安盟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选择扶贫产业,围绕扶贫产业制定规划,围绕扶贫规划设计项目,围绕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政策,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出发,从群众反映最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推动农民脱贫致富、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为目标,规划、设计、推进一批产业扶贫项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盟之力,利用2年时间,制定实施“十项重点工程”,其中有7项工程是产业发展或者与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工程项目。包括: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清洁能源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以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十个全覆盖”、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农村牧区达小康工程;以优化发展软环境、推进“互联网+”行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工程;以强化职业教育、培育乡土人才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工程等。全盟把抓工程项目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和总抓手,召开推进大会,分解项目任务,明确实施计划,落实扶持政策,加强监管考核,有效推进了规模化现代农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金保障。兴安盟年财政收入只有20多亿元,在财政收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在财政预算上向扶贫产业倾斜。“十二五”时期,财政筹措资金9.8亿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通过设立产业扶贫基金、产业发展风险基金、贷款贴息资金、贷款担保基金等方式,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按照1:10甚至更大的比例撬动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支持扶贫产业发展。三是多方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2016年,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扶贫、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各类资金17.2亿元,集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

(作者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