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农业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着眼破解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从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确权、“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种植业调优结构促升级。2016年,农业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守安全底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面积,守住了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推进科技创新,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产量保持稳定。聚焦重点发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制定《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努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这一年结构调整的重点品种是玉米,区域是“镰刀弯”等非优势区,主要是调减籽粒玉米,扩种市场需求大的大豆、马铃薯、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等作物。今年“镰刀弯”地区等非优势区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超过年初1000万亩的预期。着眼提质增效,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优化生产布局,引导经济作物适区适种。推进标准化生产,组装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可持续技术模式,整建制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和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扩大示范效应。继续在果菜茶重点产区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试点,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棉油糖生产保持基本稳定,果菜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增产增收。坚持生态为重,绿色发展稳步推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选择2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示范带动科学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建设600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片,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增效。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扎实抓好河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集成节水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开展轮作试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严重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
畜牧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今年以来,农业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有力推进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着眼优化升级增活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粮改饲”试点,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推进农牧结合,促进种植增收、养殖增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增加到10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的121个试点县,引导农牧民改种优质饲草料677.9万亩,降低了养殖成本,稳住了种植收益。组织编制生猪和草食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指导各地综合考虑生产发展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调优产业结构,调绿产业布局。印发《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全年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基础产能进一步巩固,生猪生产在恢复,肉牛肉羊家禽保持平稳,奶牛适应性调减,养殖效益稳中有增。坚持生态协调可持续,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启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探索推广绿色发展模式。组织开展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整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在河北等10个省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支持畜禽粪便有效储存、收运、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督促指导各地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关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目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政策资金187.6亿元,持续推进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预计全年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4亿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5%,处于近年最好水平。突出质量效益竞争力,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50万亩,支持656个奶牛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在9个主产省17个奶牛养殖大县开展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奶业生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奶业D20峰会暨奶业振兴大会,中国奶业20强企业签署发布《中国奶业振兴宣言》,提振了消费信心,社会反响强烈。继续加强复原乳管控,修订发布了复原乳检测方法行业标准,组织开展全国复原乳标识专项检查。预计今年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来自规模化牧场的奶源占60%以上。生鲜乳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升。
农村土地确权成效初显。按照中央要求,农业部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2014年、2015年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的基础上,2016年又新增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辽宁等10省(自治区)开展整省试点,使整省试点省份达到22个。摸清了承包地底数。按农户与集体签订承包合同记载内容统计,全国农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约有13亿多亩,而国土“二调”相应面积超过18亿亩,面积相差5亿亩左右,通过这次实测,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准的历史遗留问题。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承包地合同面积为1064万亩,此次确认面积1444万亩,为原来的136%。让承包农户吃上了“定心丸”。这次确权采用规范的测绘技术,将承包地的位置、坐标等信息详细记录在案,并附有清晰的地块示意图。许多农民群众拿到证书后感觉心里踏实,自己的承包地有了“身份证”。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抵押。原来承包地面积不准、产权不清,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也不敢流转土地,确权后便可以放心流转,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流入土地的新型主体也便于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如吉林延边州从2014年到目前共发放5000多笔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13亿元。推动了农业人口城镇化进程。为促进有条件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中央近年来多次发文明确不能以退出土地承包权作为进城落户的前提条件,这次确权使得农民群众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承包地权益有保障了,从客观上打消了他们进城落户的顾虑。
“互联网+”风头正劲。为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农业部先后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制定《“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明确“十三五”工作思路和重点;组织召开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用创新、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深化全社会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认识;发布“十三五”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研究构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组建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推进组,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产信息化迈出坚实步伐。在8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推介了426项技术、产品和应用模式。在大田种植上,遥感监测、农机精准作业等开始大面积应用。在设施农业上,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加快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上,精准饲喂、发情监测等在规模养殖场实现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上,水体监控、饵料自动投喂等快速集成应用。经营网络化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网上销售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幅增加,交易种类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品种日益丰富,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及民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管理信息化快速推进。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所有省份及部分地市县,信息系统已覆盖农业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等重要业务。在北京等21个省(区、市)开展生猪、柑橘等八种农产品的大数据试点工作。启动了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建设。服务在线化全面提升。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平台电商、信息服务商等企业参与建设运营,集聚各类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提供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试点范围扩大到26个省份116个县。截至目前,益农信息社已覆盖2.4万个行政村,开展便民服务1.1亿人次,涉及金额39亿元,为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金融支农服务加快创新。农业部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新形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以及北京、天津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省级农业担保公司已组建挂牌。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农业部联合保监会、财政部下发通知,开展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型农业保险产品升级改造。此次升级改造后,保险责任显著扩大,种植业保险增加了旱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病虫草鼠害,养殖业保险责任扩展到所有疾病和疫病;大幅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保障水平,全国大部分省市保险金额已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平均保障水平提高10%至15%;取消绝对免赔条款,同时提高了对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绝产情形下的赔付标准;农业大省下调保险费率,部分地区种植业保险费率降幅接近50%。此外,配合财政部研究出台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政策,政策实施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将由原来的中西部40%、东部35%,逐步提高至中西部47.5%、东部52.5%,对缓解产粮大县财政支出压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创新由点到面扩展。通过开展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推动各省(区、市)农业部门加快创新财政支农投入与管理机制,探索金融支农新模式,提高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统筹配合使用的能力。试点重点支持各地开展了新疆采棉机金融租赁、气象指数保险和东北地区玉米、大豆“保险+期货”等创新实践,通过局部地区的先导性试验,为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推进。今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达到65%,主要农作物的耕作环节以及小麦、水稻的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水稻机插水平及粮食烘干、秸秆处理、高效植保能力快速提高,花生、油菜、棉花、甘蔗生产机械化取得新突破。在推进全程机械化工作中,呈现三方面特点。行政推动力度明显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在全国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目标,并纳入“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规划。江苏、吉林等省人民政府发布意见,提出整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浙江整省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工程。投入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财两部继续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所需机具装备。引导各地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绿色增产技术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力争做到应补尽补、敞开补贴。紧盯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全程机械化的机具研发、示范县创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建设等。推进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农业部印发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公布了首批28个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县,激发各地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农业部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指导组,强化了对各地的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指导服务。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支持159个县(区)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各地积极争取地方投入,建立了一批省级、市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形成了多层次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良好格局,以点带面,引领周边地区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种业改革发展多点突破。今年以来,农作物种业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良种创新,加强依法管理服务,推动政策措施落实和企业发展,继续呈现多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好势头。种业科研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种业权益改革在“点上突破”的基础上,今年又在“面上推广”取得新进展。农业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种业人才发展纳入改革重点,在全国种业领域推开试点。国家良种联合攻关取得新成效。继玉米、大豆良种攻关之后,水稻、小麦良种攻关启动实施。玉米攻关在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培育出10多个适合机收籽粒的新品种,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大豆攻关在黄淮海、东北、西北等地培育出一批亩产超过300公斤的新品种,将促进大豆恢复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四大作物攻关已在12省区发掘出抗病、抗旱、抗倒、氮高效利用的新种质资源1500多份,有效拓宽了农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新《种子法》宣传贯彻积极推进。农业部全面部署《种子法》贯彻实施工作,举办4期师资培训班,全面解读新法精神及修订要点,发布新修订的品种审定等5个配套规章,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等规章也将陆续出台。各省(区、市)先后开展专题培训达330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员50多万人次,各地还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收到良好效果。现代种业支持政策加快落实。国家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基地建设新安排3.3亿元中央投资,南繁基地完成26.8万亩保护区划定、上图入库及核心区土地确权,正在分类推进新老基地建设。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正式启动。中央财政落实35个育制种大县奖励资金4亿元。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种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和创新发展。
深化农垦改革实现良好开局。今年以来,农垦系统抢抓战略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因地制宜施策,多项改革举措取得实质性进展。试点示范全面推开。今年6月,农业部印发《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20项改革试点探索任务,确定了6个改革综合示范垦区,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和综合示范。目前,改革试点任务已经在35个垦区186个点上全面铺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办社会职能改革方面,江苏等垦区农场的社区管理通过属地政府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内部分开、管办分离;在土地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方面,安徽等垦区探索出了土地作价出资的有效实施路径。在非集团化垦区改革方面,辽宁等垦区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已进入组建和实质性运营阶段。改革举措纷纷落地。目前,海南、内蒙古、云南、江苏、青海、安徽、甘肃、西藏、辽宁、河北等10省(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各方面对农垦改革方向有了明确认识,达成了广泛共识,形成了强大合力。青海等垦区提出将移交国有农场中小学和医院列入当地政府责任目标考核范围;江苏等垦区提出开展改组组建农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建立国有农业投资集团。政策氛围逐渐形成。目前,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卫计委、民政部、人民银行等6部委已联合发布了《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方案》。农垦集团所属企业纳入小麦、水稻等国家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的主体,黑龙江等垦区已经承担了国家玉米收储任务。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联合出台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支持农垦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率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一年来,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成立了中国农垦种业、乳业、教育培训、辣木和农场等多种形式的产业联盟,成立了中垦天然橡胶、种业、乳业、流通、融资租赁股份等股份公司。农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百度、京东、苏宁等互联网公司开展合作,探索城市食堂解决方案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计划,中国农垦正在全方位打造成为国家农产品品牌名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