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措并举 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升级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福建省农业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 黄华康 字号:【

“十二五”以来,福建农业系统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三五”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

坚持调结构提品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近年来,顺应农产品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立足福建农业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粮经结构和种养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构建特色明显、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650万吨以上;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中药材等十大重点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超过87%,主要农产品供应量足质优价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漳平、连江、建宁、建瓯、同安5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级示范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不断完善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11家。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涌现了安溪、武夷山、古田等一批农产品电商销售强县,全省农产品网上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600多家。

坚持转方式促升级,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不断改善农业物质装备,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目前,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主要增产技术入户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8%,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2家,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技推广服务有机融合,为全省7700多名农技人员配置12316农务通手机,实现了农技移动全程服务,有效增强了农技推广效能。加快建设10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台湾农民创业园、16个福建农民创业园和50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等“一区两园”平台,每年新增项目投资80亿元以上,7600多家新型经营主体落户园区集聚集群发展,“一区两园”示范窗口、创业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物联网智能化控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现代设施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目前全省设施农业面积发展达到180多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基地110多个。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全面推进4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2016年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2970个,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15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690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全省基本完成禁养区及可养区存栏250头以下不达标排放养猪场户关闭拆除任务,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4285家;组织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种养配套、有机肥加工、沼液利用等一批高效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抓改革增活力,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形成。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在全省全面推开,有望在2017年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土地股份、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全省土地流转率超过34%。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3.2万家、1.7万家。扶持培育农机合作社、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社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植保统防统治面积超过400万亩。在13个试点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超过26亿元。

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组织实施了48个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8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一批项目建设,累计新增和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8万亩,新建和改造农田节水灌溉面积157.46万亩;结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山垅田复垦改造等项目实施;今年起启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1112工程”,每年种植绿肥100万亩、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100万亩、秸秆还田100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0万亩(次),进一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持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农业农村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特色现代农业面临新形势

从发展机遇看,国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城乡的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基础更加坚实;切合福建实际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子逐渐明晰,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农业进步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大拓展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

从困难挑战看,各种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不小,难以有效满足市场多样性消费需求;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量和手段不足,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压力较大;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土地过度开发,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畜禽养殖面源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治理,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各环节要素资源优化整合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有待进一步延伸拓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激发。

进一步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十三五”时期,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的新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建设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实现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保面积、提单产、强产能,突出优品质、增效益,力争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左右、总产650万吨以上。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有效落实各项惠农扶粮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持续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及配套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抓实粮食产能区建设和抛荒山垅田复垦改造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优质水稻、专用马铃薯品种,着力提升优质粮食比重,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在全省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的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100万亩,带动推广优质水稻500万亩以上,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二是打造“一区两园”升级版。树立工业园区发展理念,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要素集聚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组织实施园区建设“32111”工程,2017年新增投资100亿元,新上500个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一批产业集聚、标准化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智慧园。围绕打造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7个全产业链总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目标,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做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重点扶持建设现代茶叶产业园30个、现代蔬果园艺产业园20个、现代食用菌产业园10个、现代畜禽生态养殖产业园10个、现代农业智慧园10个。扶持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

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组织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工程,努力在2020年前育成50个适应设施化栽培、机械化生产、多抗广适的优质稻、专用“两薯”、高效特色园艺作物突破性新品种;建设6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选育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自主生猪品种;推进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增强优质水稻品种繁育能力,不断提高福建优质稻良种的自给率;大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光伏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实现农业高效、节本、绿色发展。因地制宜推广运用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绿色防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覆盖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装备,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四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创建食品安全放心省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加大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扶持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规模生产基地按标生产,全省每年新建规模标准化基地3000个,建设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20个。创新监管方式,大力推进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升级与推广应用,扩大监管覆盖面,提高监管效率。探索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从产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力争全省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新扶持建设500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0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着力扶持培育100家规范化水平高、运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联合社,确保做到每一个县都有一个以上。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争取到2020年全省形成50万名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功能,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土地信托流转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引导土地流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着力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重点扶持一批农机代耕代种代收、植保统防统治、农产品储运销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六是注重培育农业品牌。支持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17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60个,保持“三品一标”工作全国前列位次。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地域相近、生产相似、产品类同的不同品牌的整合,打造名称统一、影响广泛的区域性公用品牌,形成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省拥有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以上。

七是扶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知识培训,重点培育有专业技能的农村电商人才2000人。引导农产品、农资批发市场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知名电商平台对接合作,支持本地电商企业利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推动农村电商应用示范。支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2017年重点建设30个农村电子商务应用示范项目。优化农村电商服务。完善农村电商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农资、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加快推动宽带网络、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电子商务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

八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四项示范创建”活动,创建省级以上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0个,示范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创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10个,探索整县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模式;创建省级以上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9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20个。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