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位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区,淮河穿境而过,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雨丰沛、植被丰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从“十一五”开始,信阳始终抓住茶叶产业不放松,扎实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6-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从65万亩发展到210.8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跃升到9844元;“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脱贫39.8万人、64.3万人。“一人一亩茶,致富有奔头”,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
选准特色产业,把沉睡的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
“没花一分钱,家里的7亩荒山岗就变成了7亩摇钱树,今年我终于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11月29日,信阳光山县晏河乡付店村,75岁的王世绵大爷满面喜色地说,今年他家的7亩茶园有一半进入了丰产期,亩均收益达到了5000元以上。
付店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716户3244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2010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775人。多年以来,村里一直种植水稻、油菜等经济价值不高的传统作物,由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业,青壮年劳力普遍外出务工。
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付店村的自然条件适合茶叶生长,毗邻的乡有河南蓝天集团下属的大型现代化茶叶加工厂,茶叶不愁销路。但种植茶叶需要两三年才能够见效,整理土地、购买茶苗、施肥杀虫,每亩茶园四五千元的投入让贫困户只能望洋兴叹。
为破解贫困户愿种茶、无资金的难题,在县茶产业办公室的指导下,付店村以党支部为主体,创建了土地专业合作社和生态茶专业合作社,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无偿帮助贫困户发展茶产业。土地专业合作社负责茶苗的繁育。3年来,利用科技扶贫专项资金90万元,从浙江引进优良茶种进行无性系扦插,建设茶苗繁育基地65亩,累计繁育优质茶苗1300余万株,不仅满足了本村贫困户的茶苗需求,同时也解决了113名贫困人口的短期就业问题,人均增收3000余元。生态茶专业合作社则负责贫困户茶园的开挖、平整、栽种及技术培训等。截至目前,付店村累计发展茶园2300余亩,其中2012-2013年栽种的1200亩茶园已进入投产期,亩均收益在5000元以上,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明年,在茶产业的带动下,付店村剩余的43户172名贫困人口也将稳步实现脱贫。
付店村只是信阳发展茶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信阳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6年,全市茶园面积达210.8万亩,茶叶产量达5.7万吨,总产值达90.5亿元,解决了12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今,漫山遍野的茶园已成为信阳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依靠科技支撑,帮助贫困户成长为“茶博士”
46岁的黄义超,家里有90岁的老母亲和9岁的小儿子,2010年因为建筑队拖欠工资,他两手空空返回罗山县周党镇朱楼村的老家,进入当地灵山茶业有限公司务工。凭着踏实肯干,他从小工做到炒茶师,再被公司送到浙江大学茶学系进修3年,成为了公司技术骨干——掌握香茶、毛尖、茶花茶核心炒制技术的“茶博士”,年薪超过7万元,不仅帮助家庭摆脱了贫困,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飞跃。
信阳把“引好苗、建好园、育好人、管好质”作为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茶树良种是决定茶叶品质以及经济效益高低的基础。“十一五”以来,信阳大力引种白毫早、乌牛早、平阳特早、龙井43、福鼎大白、信阳10号、碧香早、薮北茶等国内外茶树良种,努力打造“南茶北引”繁育驯化基地。目前全市每年建立良种母本园近1万亩,苗圃园600多亩,扦插成活率达85%以上,每亩出圃茶苗可达12万株以上,每年可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7000万株以上,为信阳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保证。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信阳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新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改造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强生态茶园建设。按照“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原则,在适宜种茶的地方开辟新茶园。坚持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保持原生态不被破坏,为茶树生长营造生态友好的小气候环境,为信阳茶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是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信阳高度重视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近年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全市茶产业各类人才规模已达2.5万人,其中科技研发人才600人,茶叶种植加工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能手1.5万人,茶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450人,茶叶市场营销人才5000人,茶文化创意人才120人,茶叶专业中高级技术职称260人。近年来,信阳获得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成果奖十多项,获市级科研成果奖近百项,攻破了茶叶生产、加工、储存、新品开发等诸多难题,加快了信阳茶产业优化升级的步伐,科技人才在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2014年开始,信阳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开展科技战略合作,在全市8个产茶县区建立了10个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示范面积近5000亩,建立了10多个茶园用药专柜,购置太阳能灭虫灯1000多台,编印技术资料2万多份,培训植保员500多人。通过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从源头上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控。
发挥龙头带动,让贫困户得到租金、薪金、现金、股金
精准扶贫,产业是“根”。只有千方百计做好产业发展的“大文章”,才能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造血”功能和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信阳市采取“龙头企业+品牌+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实行统一开挖荒山荒坡、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收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广大贫困群众参与到茶叶产业中来,让贫困户流转土地得租金、投入劳务得薪金、出售茶叶得现金、财政配股得股金。
罗山县灵山茶业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冷藏保鲜、科技研发、营销、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共流转荒山、林地等5万余亩,覆盖6个乡镇20个村民组,引导3000多家农户积极参与茶叶种植加工,每户年均增收达3000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贫困人口282人。
缺乏资金是产业扶贫的最大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信阳市推出了“龙头企业+贫困户+信贷+贴息”的扶贫金融创新模式:市县扶贫开发公司和商业银行负责发放、监督和回收贷款,给予每个贫困户5万元的授信额度;担保公司为贫困户和龙头企业提供担保;光山县诚信实业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确保在公司务工的贫困户年收入不低于5000元,每年由公司向扶贫开发公司和商业银行还本付息,再按国家政策向财政部门申请利息补贴。在金融创新的助力下,光山县诚信实业公司顺利拿到了300万元贷款,订购了急需的茶叶智能化、清洁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目前,诚信实业公司2000亩茶园已进入丰产期,公司茶业、油茶、苗木花卉、乡村旅游四大产业共带动周边10个村629户2670人实现脱贫。
蓝天集团在光山县4个乡26个行政村投资开发生态茶园2.65万亩,每年收购农户鲜叶100多万斤,带动当地农民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我们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03年开始在蓝天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3300多亩茶叶种植,现在全村486户中靠茶叶年纯收入上万元的有146户,3万元以上的有23户。”光山县净居寺管理区胡楼村党支部书记杨家智说。
10月16日,罗山县肖庄村贫困户熊永平拿到了自己的“股权证”和当地申林茶业开发公司给他的第一次分红500元钱,这是信阳以“财政扶贫补助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试点。该模式是由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代每个贫困户出资5000元入股申林茶业开发公司,并向贫困户发放股权证,每年领取股金500元,分红年数不低于3年,3年后根据贫困户意愿可自愿留存股本领取股金,或退股由公司返还股本。申林茶业开发公司预计3年内以此带动周边4个乡镇5个行政村1002户贫困户脱贫。
近几年,信阳不断强化茶叶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拉长了产业链条。卢氏、辰龙、华隆等出口精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茶饮料、茶食品、茶日用品以及茶包装、茶机械等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环宇绿茶天然纤维内衣、信阳毛尖集团的“得正”蜂蜜凉茶、新林茶叶的速溶茶、灵山茶业的“信阳红”茶酒、茶多酚胶囊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相继投放市场。茶文化节连年成功举办,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提升。南湾盛典天下茶岛、浉河百里茶廊、羊山陆羽茶文化广场等茶文化旅游设施日益完善,茶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正逐步显现。
目前,信阳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1300多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71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9家。
做强公共品牌,让贫困户从提升产业竞争力中获得更多收益
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任。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宋、盛于明清。1915年,信阳毛尖即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200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调研得知信阳只采摘春茶生产毛尖绿茶时,提出信阳也可开发红茶,并取名“信阳红”。通过政企联手,省市级领导亲身宣传推介,在京城王府井街头卖茶,在武汉闹市讲茶,在福州茶馆斗茶,在上海东方明珠秀茶,在广州街市万人品茶,“信阳红”一炮而红,创造了业界全新的营销模式,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
近年来,信阳通过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推进战略,努力做大做强“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两大公共品牌,形成了红绿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同时,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靠品牌树形象、拓市场,创建出了一批让广大消费者信赖、知名度美誉度高的茶叶品牌,提升了信阳茶的产业竞争力,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目前,信阳全市共有企业注册商标近300个,成功打造了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5个省级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和6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河南省18个地市和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品牌形象展示展销店380多家,设立营销网点3000多个。经评估,2016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57.33亿元。
在积极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信阳抓实质量安全管控和市场体系建设,夯实品牌内在质量。把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纳入食品安全的重要监管领域,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从源头抓起,加强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茶叶检验、检测机构,加大产品抽检力度,防范和化解水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原产地追溯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证明商标管理,坚决打击和取缔不法商户。
目前,信阳毛尖集团、蓝天生态茶业、新林茶叶、申林茶叶等公司相继引进了日本蒸青生产线,建设了现代化标准厂房,年加工能力都在千吨以上,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同时,在保护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种茶大户认真执行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与标准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茶叶生产标准化程度,保证了茶叶品质,实现了茶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保障贫困户精准脱贫不返贫。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