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效益农业给农民增收装上新引擎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重庆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 路伟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把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条主线,紧扣市情农情,走以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路子,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7%,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二。

顺势调结构,大力促转型,把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山城重庆,人口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坝少,相对于平原地区,这显然不利于大规模农业生产。

善战者,求之于势。近年来,重庆农业按照“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的思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结构,因势利导促转型,坚持走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之路,顺应了客观自然规律和自然资源禀赋要求,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在山中崛起。

一是把准定位,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定位准、布局优,方能特色鲜明、事半功倍。2013年9月,重庆市委做出了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重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庆市农委以此为指引,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明确各个功能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即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城市发展新区大力发展城郊特色效益农业、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着力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基地。实践中,不断优化布局,逐步形成了适宜重庆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2016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农业发展“371”产业体系(“3”是指传统的粮、猪、菜;“7”是指柑橘、榨菜、生态渔、草食牲畜、中药材、茶叶和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1”是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

二是突出重点,力促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伸开五指平推,必定软弱无力;攥紧拳头出击,方显强劲动力。在推进“371”产业发展中,对传统的粮、猪、菜主要定位于保基本、保基础、保供给,对新兴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培育力度,而七大特色产业是现阶段重点、潜力和增长点所在,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就是要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结合丘陵山区实际,在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链作为主导产业,重点聚焦、重点谋划、重点推进。

按照蓝图规划,全市农业部门齐心协力推进。在顶层设计上,七大特色产业链建设被重庆市委、市政府作为支撑重庆“十三五”发展的筋骨之一,写入重庆市“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总体思路、目标、政策和措施;在工作方法上,实行“五见”,即在七大特色产业链建设中要见龙头企业、见规模化基地、见投资量和产量、见配套政策、见产业链运行体系;在资金投入上,建立“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每年专项投入10亿元以上,目前已累计安排40亿元;在机构设置上,重庆市农委成立“特效办”,统筹协调各方。

同时,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都市行、涵养行、生态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风“五行一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呈现出从郊区到山区、景区到农区、零星到集群、观光到休闲快速扩张、转型发展态势,成为农民群众农外收入的重要来源。2016年前三季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200亿元,带动4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是各优其优,合理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引申到重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就是要坚持七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依托各自独有的地势风貌、特色资源和人文环境,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引导各个区县按照差异、错位、协调的思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资源配置最优化,以一村一品推动一镇一业,形成一县一特,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注入新元素,提质增效益,夯实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撑

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的概念中,核心是“效益”。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是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是有别于吃饭农业、原料农业的商品农业、致富农业、特色农业,有别于传统自给自足、粗放经营、产销分离的市场化、竞争性、链条式农业。在通往现代农业之路中,重庆把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互联网+”、科技创新、农机装备等现代元素作为提质增效主要抓手,成为特色效益农业富民的新支撑。

抓精深加工,延伸特色优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是“一”,关键在“二”,“三”是融合剂。无论是基础农产品,还是特色农产品,光靠卖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半径都很受限。重庆在推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中,围绕重点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培植“农”字企业,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兴工业,形成“以农兴工、以工扶农、拉动三产”的经济链条,延伸特色农产品优势。坚持在政策设计上同步发力,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若干政策,已进入重庆市政府决策程序。2015年底,全市共有1500家以农产品为主的“农”字号加工企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抓品牌建设,叫响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是社会所需、农民所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落实习总书记“倡导绿色”的要求,也是改进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路径之一。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建设路径,重庆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复兴传统老字号、培育打造新品牌、鼓励争创国字号的思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5年,全市拥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2660个、名牌农产品15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6个、全国区域公用品牌4个,品牌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增收优势。以榨菜为例:重庆现有“涪陵榨菜”和“涪陵青菜头”两个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前一个品牌价值达到138亿元、连续多年排行第一,后一个价值20亿元、全国排名第68位,共汇集品牌200多个。

抓“互联网+”,助力特色优势。“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正在改变着地处内陆山区的重庆农业。按照“弯道超车”的思路,重庆以信息化手段弥补重庆农业发展劣势,利用互联网重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进信息化与重庆特色效益农业有效对接和整合。突出发展农产品电商,制定《全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群众创业、协会服务、三商联动”模式,出台了包括设立农产品电商发展专项资金等13项支持政策,重庆农产品电商迎来蓬勃发展之势。

抓科技装备,夯实特色优势。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夯实特色效益农业优势,重庆坚持科技与装备同时发力。在科技方面,紧扣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抓农业关键技术创新、抓特色效益农业技术创新、抓绿色增产模式创新,构建了粮油、蔬菜、生猪三大基础产业创新联盟,成立由首席专家牵头的七大特色产业创新团队,共建产学研推一体化模式。“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共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装备方面,结合丘陵山地农业实际,抓适宜农机具研发、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抓农机农艺深度整合,近5年农机化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同时,配套推进“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00万亩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提高耕地综合产能,夯实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纵深推改革,创新促活力,增添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动能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是促进“三农”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聚焦到重庆推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上,重点是围绕农民增收突出抓好“五项”改革。

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土地是刚需。着眼推动产业发展、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重庆出台《关于用好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从支持五类用地、盘活七大资源等方面,汇集了中央和国家部委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重庆实际,就部分原则性政策规定作了细化,划定了精准把握好科学规划发展用地、盘活资产资源、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创新发展机制和牢牢把握政策底线等五个关键环节,列出了“三不能、五严禁”的负面清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务实落地。

细化量化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投入产出的最优结合点,事关农业经营的可持续性。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根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推进土地流转中,分产业确定了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指导标准,促进农业用地由分散零碎向适度规模转变。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流转承包耕地1453.5万亩,占承包耕地41.5%,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6.1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34%。同时,采取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集中起来,着力改变“巴掌田”“鸡窝地”土地经营现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眼有效解决农民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重庆以产业化为基础、股权化为纽带,发挥龙头带动、合作社联合等作用,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实现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纵横一体、“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目前,重庆共培育家庭农场1.45万个;发展农民合作社2.75万个,入社农户348.2万户,农民参合率53.4%;发展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62家,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459万户。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初步实现涉农企业和农民群众互利共赢,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开展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坚持财政资金支农惠民导向,以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重庆在试点的基础上,于2016年出台《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方案》,规定35个重点涉农区县连续5年按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的标准,将财政投入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资金,按原则上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股权化,由涉及流转土地的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比例持股,让当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投”改“股”实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促进农户可持续增收,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探索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按照“四变”路径,推动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变临时申报为提前储备:下发《关于做好农业项目库建设通知》,按照“规范、实用、超前”的要求,对接上级财政投资方向和重点、对接“十三五”规划,建立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大类若干分类项目,作为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变申报立项为竞争立项:在确定重点或前瞻性项目时,由区县带着建设管理方案参加项目竞争角逐,变伯乐相马为公平赛马,竞争立项,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选出“能干事”、“想干事”的区县和企业,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变直接给钱为贴息贴费:实施财政贴息、担保贴费等措施,为涉农龙头企业实施项目贷款补贴银行利息,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贷款担保费,推动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入向杠杆撬动转变。变一拨了之为全程监管:对项目的储备、申报、审批、实施、资金管理、监督检查、验收、评价及建成后的运行等进行规定,建好项目、管好项目,发挥项目效益。2016年前三季度,共储备项目19类2098个;安排1.9亿元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开展竞争性立项;安排8000万元用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安排20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贷款担保费。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