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初,中国农垦干部学校(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前身)在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东城坊乡的一块荒野上复办。我有幸成为之后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新成立之初,学院条件之艰苦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校园里,刮风时空中黄沙漫卷,下雨时地上湿滑泥烂,搭建几间简易活动房就是教室。几排旧砖瓦房当作宿舍,冬天没有暖气烧火取暖,夜间生火墙还容易使人燃气中毒。为此,有人宁愿挨冻也不愿烧火墙,而在夏天,因为没有电风扇,大家都汗流浃背饱受蚊虫叮咬。学校基础设施设备缺乏,全校只有一部电话,一台20寸彩电成了全校师生的宝贝。夜幕未临,大家就提前抢占位置,众口难调,电视频道被调来调去,电视从来没有在一个晚上播放过一档完整的节目。全校仅有的一处公共厕所,还是在校外野地里搭建的,没有路灯,夜里只能结伴前往;学校周边没有公交车,外出要走到几里以外的乡政府乘小巴去涿县,小巴一天只有1~2趟,赶不上车就得徒步走几个小时才能到涿县。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为集聚力量开创事业,农垦部从各地国营农场抽调了一批干部作为建校骨干力量。何部长在简易活动房里接见全校职工时指出:“这里条件虽然简陋,却承担着全国农垦领导干部的培训重任,关系着今后农业发展,你们要挑起重担,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把学校建起来,不辜负党的重托……”领导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坚定了我们要办好学校的决心——没有退路,唯有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没有教师,更没有现成的教材,怎么办?我们走出去到学校听课学习,同时请进来有经验的老师到校授课。老师和学员一起听课、一起讨论、一起到农场搞基层调研。大家虚心请教,认真备课,在农场实际讲授中磨炼自己,逐渐成长为“干校”第一批教员。为编出符合学员实际的教材,老师们经常不舍昼夜加班加点……他们将对“三农”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化为三尺讲台上的坚守。
老师们的成功系于个人努力,更来自于可爱可敬的学员们。他们千里迢迢、背着行囊从黑龙江、海南岛、新疆、西藏等地远道而来,为的是学习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顽强的毅力感染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要让学员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现代化农场的知识,这是我们的责任。
学员的精神感动我们,我们的不懈努力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浓浓的师生情感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每期学业结束时,感谢信、表扬信贴满墙;学员离校时,全校教职工夹道欢送、恋恋不舍。学员们离开校园后,心里依然牵挂着学院发展和老师们,农场计划外的一点细粮他们自己舍不得吃,而是用于支援学校改善教职工生活,冬天送来的南方新鲜水果,老师们吃在嘴上甜在心里。我们帮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他们为办好学校出谋划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之恩以心相报,在那艰苦的环境里,这种友谊给我们带来无限温暖和甜蜜。
在部党组的关怀支持下,全校教职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为学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农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人才。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实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最大的快乐。
至今,那段苦中寻乐的日子依旧深深埋在心底,早已化作人生中最美丽的记忆。
(作者系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退休教授)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