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十来年的大棚菜,越来越种不成样子。各种病害变着样地闹,大家都说土不行了,没法弄。”辽宁省沈阳市社甲村的村支书李春江向记者抱怨道。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大,连年种植的设施蔬菜暴露出土壤病害严重、酸化明显等共性问题。再加上肥药过量施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地下水硝酸盐淋溶风险。社甲村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为全省菜篮子工程贡献力量,却面临土壤严重退化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社甲村周边地区养殖场每年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处置不当,对区域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014年,社甲村被选为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借此契机,社甲村一改往日臭气熏天的村庄面貌,打通了设施蔬菜发展生态农业的重重关卡,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模式。
有机肥厂构建种养循环链
走进社甲村,整洁的民俗风景墙和满族风情农舍,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在几年前,这个以设施蔬菜为主、辅以畜禽养殖业的村庄还是臭气熏天、竹竿菜棚遍布的面貌。如今,百米宽的钢架大棚中飘出新鲜黄瓜的阵阵清香,丝毫没有畜禽异味,整齐的农房让村里人想要发展农家乐。这一巨大改变,主要源于村支书李春江的努力。作为社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又是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具体责任人和执行者,他带头建设了一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有机肥厂,厂房面积为360平方米。2015年,他又进行了改扩建,增加了暖棚、搅拌机等设施以应对冬季低温。目前的棚菜生产、大田秸秆与畜禽粪便间的物质循环比例为1:3:2,满负荷运转每年可生产10个堆肥周期,有机肥年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满足150座设施大棚的用肥需求,并可消纳周边600~1000亩耕地的秸秆量。
社甲村被立项为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后,专家团队根据其产业特点,帮其确立了以种养结合为核心内容,推进畜禽粪便、秸秆资源等农业固体废弃物在农业系统内循环再利用的生态发展之路。据辽宁省农业环境监测站站长赵铁成介绍,他们“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实现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让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事实上,有机肥厂确实在构建农业循环链条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肥厂吸纳消化了尾菜、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另一方面有机肥回田,培肥了地力,提高了当地的农产品品质。”辽宁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史延道告诉记者。
“技术上有专家帮我把关,做起来就容易多了。”李春江介绍,辽宁省农科院专家不仅向他提供秸秆及畜禽粪便的发酵菌剂,还针对不同发酵料配比向他提供有针对性的配方,同时针对不同发酵料填料组成为其制定相应的生产流程及技术标准。
堆肥时间主要在秋冬季节运行,李春江利用时间差在秸秆大量出现时开展堆肥工作,这样不仅原料充足价低,也降低了堆肥物料的运输成本。“一车的有机肥够一个大棚使用,售价为500多元,受到菜农的抢购。还有的菜农非要把没发酵充分的肥都拉走。”李春江说,由于当地原料丰富,菜农需求量大,有机肥厂的运营不成问题。
“以前都是各家在自家棚头露天沤肥,又脏又臭。现在李书记在肥厂里发酵环境是密封的,气味很小。不仅环境变好了,我们还省了力气。”回忆起过去在各自大棚田头堆沤粪肥的场景,村民们对有机肥厂带来的环境改善津津乐道。
清洁生产技术打出组合拳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有的黄瓜藤已经枯萎,有的还结果正盛,为何相邻的大棚竟两般模样?在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的宋殿玉告诉记者,“秘诀就在棚里的土。”
仔细去看,涨势较好的黄瓜秧子根部都覆了膜。原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尝试了用有机基质进行栽培,该基质可用三年,正是所谓的“换茬不换土”。“基质中含有有机肥和炭草等原料,是沈阳农大研发的配方,能有效改善土壤病虫害等问题。”辽宁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杨光介绍。用基质栽培的黄瓜不仅得病少,还将生长期延长了一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李春江看到基质的好处,正在琢磨借助有机肥厂的力量开展有机基质的生产。
今年新上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也让宋殿玉非常高兴。“往年灌溉一个棚是4个多小时的用水量,自从装上水肥一体化设施,只需要不到3小时。”采用滴灌施肥技术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可以按照作物生长需求,将水分与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提供给作物。宋殿玉明显感到了省水省肥省工的好处。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清洁生产技术是棚内的过道上、栽培畦与作业畦上都覆盖有地布与地膜。“地布避免土壤裸露,有效降低了棚内空气湿度,有利于保持温度。”辽宁农科院副研究员董环介绍道,该项技术与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相结合,可使棚内温度提高2~3摄氏度,增强了生物活性,改善了微生态环境,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也就是说能够克服土壤板结、孔隙度增加等问题,减少了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地下水污染。”
生态农业带来持久发展
社甲村实施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组合,不仅让生态环境得到巨大改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董环介绍说,秸秆轻简化还田技术和精准定量施肥等方法能够减少化肥使用总量,每亩降低成本300元左右。“缺什么就补什么元素,缺多少就补多少,土壤养分平衡供应,既节肥省钱,还能培肥地力,增加产量。”据李春江介绍,系列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让温室大棚的产量提高了10%~20%。“以黄瓜为例,目前的新技术让畸形瓜减少14%,正常瓜亩增加240公斤,亩产值增加840公斤。”
正在进行黄瓜采摘的吴秀琴是合作社成员,她除了务工创收,自己的一个大棚由合作社托管,年底可分红3万~4万元。她告诉记者,虽然示范项目的效果很明显,效益也很好,但农民并无实力投资几十万元购买水肥一体化设施。
“我们不能给农民增加负担,只能是尽量多得提供技术与资金扶持,让有能力有意愿转型生态农业的农民走得更顺畅。”赵铁成认为,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能让农民看到生态农业的效益进而改变他们的生产理念,已是一种成功。他说,鉴于社甲村农民对有机肥的旺盛需求,明年想继续扶持李春江扩大规模,争取按照科学配比,消纳更多的农业固体废弃物。
社甲村的改变为全国的设施蔬菜转型趟出可行之路,做出示范。“希望通过让更多的有机肥回田,来改善当地土壤,进而让设施蔬菜产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赵铁成的心愿与农业部生态总站在全国建设生态基地的初衷如出一辙。改良土壤、绿色生产、生态农业,不再是设施农业触不可及的图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