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发布系列研究成果,是“崇农讲坛”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部党校发挥服务科学决策智库作用的重要形式。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总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点评,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总的看,研究主报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部党组关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课题为主线,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产业特性“特殊内涵”的理论与概念分析,明确了基本观点;依托在10个省(区、市)18个县(市、区)开展的为期215人·天的实地调研,通过81次座谈会、2000多份问卷调查,总结了农业供给侧面临的突出问题;利用多学科知识,从基本国情、体制机制、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多个视角,分析了问题根源,明确了改革思路,提出了改革建议,调研基础可靠,研究方法科学,框架结构合理,分析逻辑清晰,研究思路创新,成果系统完整,是一份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对部党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主报告在研究的内容上还有几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主报告的内容具有理论意义。一是主报告对比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考虑对农业需求的管理,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特性和基本国情制约,丰富了“供给管理”有关理论与概念的内涵,并将理论内涵外化于实际工作;二是主报告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重要抓手——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构建,一个重要支撑——制度与政策体系构建,统一纳入“农业供给体系”分析框架;三是主报告指出“适度规模经济”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和理论分析工具,明确提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政策目标,需要政策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第二,主报告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政策与实践意义。一是主报告揭示了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目标的“三大制约因素”,强调了政策引导的重要意义;二是主报告强调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群体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完善农业公共政策要坚持“三个导向”的基本思路;三是主报告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关键点”“核心点”“发力点”等“四个要点”,指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坚持的重点方向和基本引领;四是主报告指出了政府在“口粮绝对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三个保障”责任。
第三,主报告的观点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一是主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防止“两种倾向”,既要防止过分强调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忽视政府作用发挥、降低支持保护力度;也要防止过多利用行政性计划性手段,过度使用农业产业政策,影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发挥;二是主报告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行政管理,要克服4个思维惯性,即“求大求快”思维方式、“一刀切式”管理习惯、“要素扩张”经营依赖、“产出总量”管理偏好等;三是主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要防止“三个扭曲”,防止扭曲市场主体行为,防止扭曲资源要素价格,防止扭曲公平竞争环境。这些观点,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警示意义。
当然,本研究报告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方面,希望课题组同志认真吸收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建议,继续深化研究、完善思路。我在这里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部党校工作的意见。近期,农业部党组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将成为部党校今后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希望大家认真贯彻文件要求,特别要加强研究这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党校服务科学决策智库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跟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的新情况、新做法、新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久久为功。希望课题组在科研工作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发扬“钉钉子精神”,密切跟踪、深入研究这一重要问题,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进一步研究提出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任务的具体办法。“补短板”“降成本”“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项重要任务,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推进周期上看,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从地区差异上看,又需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希望课题组在提出统筹推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解决短期矛盾与化解长期制约结合起来考虑,进一步提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具体措施。
(本文系作者在“崇农讲坛·2016”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