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抓手推动云南农民持续增收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礼华 字号:【

近年来,云南省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围绕打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性工作,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主线,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力以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竭尽全力做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努力拉长农业短腿、补齐农村短板,筑牢了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2016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云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幅度,达到10%,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增长极”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海拔从76.4米到6740米,分布着从寒温带到热带7种不同气候类型,具有发展“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2012年以来,云南省立足“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省情实际,充分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优势,全力加快“高原粮仓、山地牧业、特色经作、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云茶、云菜、云菌、云花、云果、云薯、云鱼、云畜、云药、云林等云系知名品牌,打好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牌”、“生态牌”、“健康牌”、“文化牌”、“错季牌”、“结构牌”、“加工牌”和“外销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举措。经过近5年的努力,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动力源泉。2016年上半年,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5.2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一产业增加值590.58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要的“增长极”。

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成为农民增收的“压舱石”

云南省严格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公共财政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全面增加“三农”支出,努力做到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财政投入“三农”稳定增长机制。2015年,云南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为641.8亿元,较2010年的327.7亿元增加314.1亿元,增幅达95.9%,5年投入接近翻番。2016年,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和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云南财政支农投入仍然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省本级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初预算资金为122.86亿元,较2015年快报数78亿元增加44.86亿元,增幅达57.5%。2011年至2015年5年时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超过2680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办成了一批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长远建设的大事好事,全面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能力显著增强。以水利建设为例,2011年以来,云南省大手笔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实施“兴水强滇”战略,从土地出让总收入中提取5%的水利专项资金,确保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的专项水利资金不低于土地出让收益的10%,建立了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1年至2015年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1466亿元,年均投入近30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创造了条件。

金融服务三农成为农民增收的“推进器”

云南省始终把农村金融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进器和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三农”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深入开展“三农”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全面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提升成为农民增收的“推进器”。2016年上半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7610.11亿元,比年初新增439.51亿元,同比增长14.41%,高于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3.7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总量的35.3%,增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39.23%。积极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全省共9个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到6月底,6个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贷款余额为1.52亿元,3个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县贷款余额为15.82亿元。同时,云南注重发展农业保险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民持续增收。2016年上半年,全省农业保险险种达25个,基本覆盖了云南所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全省涉农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为7.77亿元,累计支付保险赔款2.81亿元,同比增加57.89%,直接受益农户35.36万户次。2015年启动实施了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双百”行动,组织35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51家金融机构签订了授信协议,意向授信金额94.23亿元,全年累计发放金额91.64亿元,贷款余额61.49亿元。2016年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15家银行签订了《2016年度云南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金融服务书》,全省意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贷款300亿元。

脱贫攻坚成为农民增收的“催化剂”

云南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近年来,云南省聚焦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瞄准全省世居少数民族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大力组织实施“五个一批”和“六个到村到户”,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大力实施“63686”行动计划,全力以赴推进3年完成30万户、100万人和30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探索整州、整县、整族、整乡、整村推进脱贫攻坚模式,举全省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6年上半年,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08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居全国22个中西部省(区、市)第2位,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其中,贫困地区农户人均获得扶贫款和社会救助补助比例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6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获得社会救助补助和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比例分别比非建档立卡户人均高95.2%和20.1%,全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建档立卡户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的“蓄水池”

云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东方人类始祖“元谋人”的生息地和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东部为喀斯特地貌、北部是冰川雪山、西部有地热温泉火山、南部属热带雨林、中部多高原湖泊。同时,云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生活习性各异,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拥有旅游开发无可比拟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民族、自然优势和资源。云南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等历史自然文化民族资源,积极培育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民族手工艺、民族文化文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产业新型业态。打造了一批旅游特色村、精品农庄,发展了一批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了一批“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宜居乡村,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农村新型产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蓄水池”。

(作者系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