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产业业态和经营主体创新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顾益康 字号:【

首先,要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其次,要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方式进行重新定位;最后,要探索农业农村新业态、新经济、新主体发展的新路径。

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有5个标志:一是小康时代来临。现阶段,人们新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健康、休闲、养生、养老、娱乐等消费越发火爆,体验式消费、品质消费、浪漫消费等新消费业态也日益兴起,比如在传统节日“七夕”送玫瑰花,以前被叫作“浪费”,现在则是“浪漫的消费”,这些都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是绿色发展大趋势。以近两年的浙江为例,“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措施多管齐下,引领全省进入生态环境全面整治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思想在浙江深入民心,已经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三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涉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比如农技APP推广,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的信息传递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将不再需要大量的推广人员。四是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特征显现。在城市生活质量开始下降、雾霾多、开车堵的同时,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却正在日益兴起,农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当前,城乡间的优劣势显著转变,正在经历“第三次乡村变革”,第一次是伴随农民工进城产生的“乡村裂变”,第二次是伴随新农村建设产生的“乡村蝶变”,现在则是新形势下的“乡村复兴”,是自发的新一轮“上山下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产业融合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空间形态。近年来,浙江在农村地区推行“特色小镇”建设,既有工业的,也有农业的,还有信息化特色小镇、健康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等,每个特色小镇背后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背后都有旅游或者生态的元素。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创造出来,通俗讲,以前农村农民空闲房只能给老鼠住,现在农村农民空闲房可以给老板住,给老外住。

农业农村发展目标、方向和方式的重新定位,集中在3个方面:第一,目标要从高产转向高品位、高品质、高生态。过去农业的主要矛盾是粮食数量问题和人民温饱问题,现在则是供需平衡和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我们要研究如何满足小康时代城乡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农业农村发展的技术路线要走高效益、多功能、绿色化发展的模式。第二,方向是要不断转变和丰富农村发展的功能。原来的农村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现在的农村不仅要完善原有的功能,也可以发展成为城里人休闲养生的地方,也就是说,农村不应该仅仅是农民的,也应该成为城里老人和文化人休闲、养生的地方,成为城里人的后花园。第三,方式是要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以前我国农民增收主要靠农业增产、靠劳动力转移,如今这些方面增收的潜力已经不大,要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新业态,同时要加快盘活农村土地和农民住房等沉睡资产,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资源性收入的增加。

针对新路径的探索,提4点建议:一是要提高创新的联动性和系统性。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发展创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涉及农业的产业功能、产业业态以及具体的技术路线、经营方式、经营主体等多个方面。例如产权制度改革,一定要活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要巩固小农的主体地位。小农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和精耕细作的农业制度是小农的比较优势。在新形势下,既要继承和巩固以小农为基础的家庭经营,又要推动家庭经营发展实现专业化和多功能化。例如浙江的农业结构调整提倡“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美”,其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发展提高小农和家庭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三是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主体。依靠老龄化的农民来搞农业,农业是没有出路的。要打破原来的旧思想,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主体,包括城里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只要是有能力、有意愿搞农业的,都是新农民。四是要增强农村改革创新力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等关键领域改革,把财产权交给农民,让农民的地、农民的房、农民的山真正活起来,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有新的活法,活起来的农业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教授、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