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促转型 探索创新谋发展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葛永元 字号:【

浙江省嘉兴市作为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生猪饲养量一度占全省近1/5,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改善作出贡献的同时,呈现“总量大、主体小,总体散、局部密”的格局,环境承载超荷等问题也日渐明显。为此,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特别是黄浦江漂流死猪事件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开展了以减量提质为核心的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行动,着重从生猪拆违减量、死亡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畜禽规模养殖生态化改造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强部署、勇创新、寻突破,取得显著成效:表现为“三个转变”,即生产主体从以散户为主向以规模场为主转变,生产内容从以养殖为主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生产方式从以量取胜向精细化品牌经营转变;体现在“三个100%”,即无害化处理覆盖率100%,网格化监管普及率100%,生猪养殖规模化率100%。

统一思想,坚定转型目标

强化组织部署。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4月召开市、县、镇、村四级千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行动。此后,连续4年召开生猪转型专题会议,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以“春季水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两推一打”“助农助转”等专项行动为依托,全市上下齐心、攻坚克难,有力推进工作落实。

强化规划引领。根据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市划定了禁、限养区,并定格上图,制定详细任务表、时间表。在禁养区,实行全面关停拆除,目前已基本完成;在限养区,通过制定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加速优化产业布局。

强化政策配套。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的通知》等8个政策文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全面部署各项工作。同时,发文明确由分管副市长牵头,联合财政、国土、环保、农经等十几个部门(单位)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定期协商阶段性问题,研究相应对策。

开拓创新,补齐发展短板

推进生猪拆违减量。各地将违建猪舍拆除纳入“无违建”创建目标予以强力推进,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对生猪散养户,通过免费培训、项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退养劳动年龄段人员再就业,并给予退养后生活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对规模猪场,通过“一场一策”治理方案,严格要求、加速洗牌,推进保留场美丽生态。目前,全市生猪存栏量削减至17.86万头,全部分布在45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中。

推进养殖创新创美。一方面,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优先的原则,指导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改造;进行联合验收,实现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美丽生态牧场创建。对部分难以落实消纳土地的养殖场,引导其使用工业设备预处理后纳管入网处理。如嘉华牧业生产的高端粪肥售价高达1800元/吨,敦好牧业的猪尿经膜浓缩后生产叶面肥,五丰牧业通过生态池种植狐尾藻用作饲料等等。另一方面,针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难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7个县域性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全面建成“村收、镇聚、县处理”的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死亡动物实现收集处理全覆盖。2015年初,全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现场会在嘉兴召开,全市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得到了各方肯定。

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嘉兴市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固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市已有欣欣饲料、浙江群大和青莲食品3家畜牧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引导有条件的规模场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自身竞争力。如华腾牧业二次创业,建设嘉华牧场,其生产的“桐香”牌猪肉直营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本来生活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的销路也有序打开。近年来,嘉兴黑猪保种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被授予《国家级嘉兴黑猪保种场》荣誉,为嘉兴市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质资源。

保障有力,推进稳定长效

强化考核问效。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市、区)连续三年签订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目标责任书,明确阶段性生猪转型工作目标,层层推进。同时,将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作为县(市、区)党政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重点,不定期或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督查问责。嘉兴市多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组成专项督查组,赴全市所有涉农镇(街道)开展督查暗访和指导帮助工作。市委、市政府督查考评室结合中心工作,开展了一季度一次的高频督查,强有力地确保了工作推进的时效性、均衡性。

强化长效管控。一方面,探索建立养殖环境容量定额管理机制,开发应用生产数据实时监控预警的“智慧畜牧”系统,囊括了日常检疫、防疫以及执法检查等信息,通过电脑或手机APP操作留档,有效实现了工作监管网格化、信息追溯实时化。另一方面,强化“线上线下”监管网络建设,落实网格巡查责任人,指导养殖场按要求架设监控设备,接入全省互联系统,推进建立实时线上监管体系。

下一步,嘉兴市将充分利用工作转变及产业转段的关键有利时期,一手抓美丽牧场创建,一手托产业安全提升,向着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都市型生态畜牧业稳步迈进。

第一,“外在+内在”双提升,推进牧场美丽生态。严格贯彻浙江省农业厅《关于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畜牧业的意见》和有关全省会议精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狠抓落实。指导养殖场按照《浙江省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标准(试行)》要求,推进场区生产设施环境等“硬件”和生产制度、日常管理等“软件”内外双提升,在确保完成今年15家美丽生态牧场创建任务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十三五”期间创建工作。

第二,“线上+线下”双监管,守牢污染环境底线。不断健全养殖场线上、线下监管机制,以“一牌两档两废三养”为重点,利用县、镇、村三级网格,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实现养殖镇、村全覆盖。加强与综合执法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联动机制,对发现的污染隐患早整改、严处置。同时,在南湖区试点基础上,加快指导其余各地养殖场按要求架设监控设备,接入全省互联系统,建立健全实时线上监管体系。

第三,“助转+助困”双发力,助推退养持续长效。整合涉农资金,调整优化补助办法,加大对转产转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区域特色,加强服务与引导,帮助退养农民转产发展种植业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加强对转产转业成功案例的挖掘总结和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确保退养农户转产后稳收。依托民政“大数据”平台,完善退养困难家庭“一户一档”,落实责任人,定期开展走访,掌握生活诉求,给予持续帮助。

第四,“品种+品牌”双转型,不断拉高特色标杆。以全省特色畜牧业振兴发展行动为契机,通过特色畜牧业项目实施、新型主体培育、示范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创建、营销活动开展等方式,指导海盐、海宁和桐乡等地健康、有序发展湖羊特色产业。同时,依托海盐青莲、桐乡华腾等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进典型,挖掘示范引领效应,拓展提升畜牧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发挥其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用。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市农经局局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