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社区的“智多星”——记重庆市黔江区黄溪镇黄桥社区第一书记汪绯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字号:【

126户、497人的具体家庭情况,从致贫原因到因户施策,从产业扶贫到教育扶贫,211页的《帮扶黄桥居委会扶贫攻坚纪实》详细记录了汪绯一年多来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今年52岁的重庆市黔江区人社局纪检组组长汪绯,2015年7月正式到黄溪镇黄桥社区担任第一书记,负责扶贫工作。

一年多的时间里,汪绯带领黄桥村民们修路建水池,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与黄桥村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对于黄桥村的村民们来讲,汪书记是他们的福星、智多星,村民家里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跟汪书记商量,期间发生了许多暖心、有趣的故事。村民开玩笑说,汪书记的“扶贫绯闻”多得很!

第一书记不是“明星”是“福星”

“你好,我是汪绯。三点水的汪,绯闻的绯。”2015年7月15日,汪绯扛着打包行李来到离黔江67公里的黄桥社区,走进了社区居委会的大门。

“啥子王菲?不是个明星吗?怎么是个男的?”讲到汪绯刚来报到的时候,黄桥社区居委会书记罗清笑着说:“那天应该是中午,我们社区委的负责人正在开会,汪书记就‘闯’了进来,这下好了,看到我们正在开会,他也参加了会议,及时了解了村里的情况。”

会议一结束,汪绯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罗清,开始了走访贫困户的摸底调查工作。“白天走访贫困户,摸清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和扶贫工作队一起统计社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晚上再把走访到的情况录入到扶贫笔记里。这样便于以后开展工作。”汪绯说。刚来那会儿,汪绯就提着被褥借住进了罗清家里。“本来说好是借住的,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一年多。”

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黄桥社区126户贫困户被汪绯走了个遍,并写下了12万字的《扶贫纪实》。对于社区来了个第一书记,居民们“炸开了锅”:“听说了吗,村里来了个书记,名字叫汪绯,可不是那个明星王菲哦!”

汪绯刚来那会儿,社区只有一条通畅路、13座蓄水池,居民出行不便,人畜饮水也困难。不仅如此,社区种植养殖业均为粗放式发展,缺乏特色产业,导致劳动力流失严重。“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比较多见,这些都是黄桥社区的贫困原因。”汪绯说。为此,汪绯在摸查完贫困情况后,提议召开扶贫动员会议,“先把社区的基础设施搞上来,同时想法子发展特色产业。”

2015年8月,黄桥社区新的通畅路动工。开工当天一大早,汪绯就带着扶贫工作队出现在工地上。核对施工图纸、叮嘱施工工人、查看周围施工环境……做完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汪绯像普通工人一样,推着手推车帮忙搬运碎石。“社区里的每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他都会亲自参与。到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参与整个项目的筹划,只要有空,他还会到工地干活。”罗清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黄桥社区硬化道路5.1公里,新建公路9公里,改扩建公路7.5公里,安装供水管道5.7万米,新建蓄水池32口,社区居民出行和饮水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就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汪绯也在积极寻找适合黄桥社区的特色产业。除了传统的玉米、水稻,儿菜是黄桥社区种植最多的作物之一。2015年全社区共种植儿菜150亩,按亩产2000斤计算,每年收获儿菜3万余斤。但由于缺乏销路、交通不便等原因,每年都有60%以上的儿菜滞销。

“如果将滞销儿菜变废为宝,居民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想到这里,汪绯联系上了老朋友李清华。李清华经营的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土家盐菜食品,需要大量儿菜、辣椒作为原材料。汪绯向李清华提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黄桥社区签订收购协议。每到收获季,尝必乐便以保底价1.6元/斤、1元/斤收购儿菜及辣椒。这份协议,使儿菜不愁销路,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户开始种植儿菜。目前,黄桥社区共有儿菜200亩,新种辣椒50亩。

从此,黄桥社区的居民们再次“炸开了锅”:“还别说,这个汪书记还真不一般,虽然不是啥子大明星,倒还算是我们社区的福星嘛。”“不光是福星,还是咱们的智多星呢……”

扶贫的事不分大小

“为贫困户家办事不分大小,产业扶贫的大事要做好,贫困户家里的小事也得办好。”汪绯说。从来到黄桥摸底调查的第一天起,汪绯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黄桥的贫困户脱贫,让当地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刚来到黄桥时,汪绯来到村民张云基家走访。光看房子,确实修得不错,怎么也想不到房子的主人已经躺在床上一年多不能下地。40多岁的张云基早些年到外地打工,在工地上摔伤了身体,伤病没有看好,后来一直卧床休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使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除了报销的医疗费用,不仅用光了原来的积蓄,还欠下了7万多元的外债。张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外打工,一个还在上学,属于当地有名的贫困户。汪绯了解了情况后,首先在精神上安慰、鼓励张云基,并且自掏300元钱放在了张云基的床头,进而联系自己单位与相关部门进行帮扶。“你要好好养病,其他的不要担心,我们就是专门来帮你解决困难的。”

握着慰问款,张云基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谢谢,谢谢你……”在汪绯与帮扶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张云基去年争取到了黔江区大病医疗补助,并且积极配合治疗。去年年底的一次居民代表大会上,张云基竟然拄着拐杖来到了会场,并且跟汪绯风趣地打起了招呼:“汪书记,你开会也不喊我一声。”看到这一切,汪绯心里很是高兴。

“解决贫困户家的大事小事,有时候还要做好思想观念的引导工作。”汪绯说。

“你看病吃药花了这么多钱,现在又欠了新债让我还,怎么还不死!”社区居民黄腊英家属于因病致贫,早些年因为治病花去了不少积蓄。黄腊英的儿子在还债无望的情况下这样吼向自己的母亲。这一幕恰好被今年年初前往黄家探望的汪绯看到了。对黄腊英儿子批评教育后,汪绯联系了城里的一位中医熟人给黄腊英看病。

接下来的时间里,汪绯自掏腰包给黄腊英抓药治病。一开始,黄腊英这药吃得心安理得,因为有人对她说:“汪书记是第一书记,就是来扶贫的,他到我们这里是带着钱来的,你这病花的是政府的钱、国家的钱。”后来,在得知是汪绯自掏腰包给其抓药,感动之余略带愧疚:“汪书记,我对不起您,这药我不能再吃了!”汪绯说:“这药你就放心大胆吃吧,先把病治好了要紧。”如今,黄腊英的病情已见好转。

脱贫希望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对于确实不具备自力更生的贫困户,我们要进行兜底。有时候,脱贫的希望还要放在下一代的身上。”汪绯说。

“兄弟,我给你带来了新的被褥,把你的旧被子换换吧。”去年7月份,汪绯来到罗家走访,听到汪绯这句话,40多岁的罗育奇感动得流下眼泪。罗育奇属于兜底户,因残疾无生活自理能力。16岁的儿子罗德兴辍学后,除了放羊外,只能在家照顾父亲。在了解了罗家的情况后,联系到区残联为其争取到了3000元钱的补贴,并通过自己关系积极为罗德兴找到了工作。汪绯带着罗德兴买好脸盆、毛巾、肥皂等生活用品,请罗德兴吃了顿火锅后,亲自送到了工人师傅手上,做起了学徒。“你要好好学,争取学到一技之长,以后好好工作照顾你父亲。”后来,汪绯每周都要跟工厂的师傅打电话询问罗德兴的情况,“孩子还小,贪玩是正常的,就怕他只顾着玩跑出来不学了。”去年十月份,汪绯再次到罗家走访,看到罗德兴推着父亲跟自己打招呼,罗育奇当天的精神状态很好,这还是他两年来第一次下床。“你这孩子怎么跑回来了?”汪绯不放心地问罗德兴,后来才得知工厂放假才回家来的。

据汪绯介绍,像罗育奇这样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在黄桥占到40%。48岁的罗仲合家里有4口人,妻子张树平患有腰椎病,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在洗车场打工,月收入不足1000元,小儿子今年刚读5年级,全家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罗仲合在外务工。“既要负担小儿子学费,又要负担妻子每年四五千元的医药费。”罗仲合说,大儿子和自己都在外打工,妻子和小儿子长期无人照顾。汪绯在了解到罗仲合家的困难后,联系了区就业局,为罗仲和的大儿子提供了免费的就业培训,并安排罗仲合就近到黔江区一家电脑维修中心就业,每月收入2000元。今年,罗家还新种了5亩儿菜,收入渠道一下多了起来。

“跟当地村民的感情基础深了,有时候,他们啥子事情都会向你询问。”汪绯笑着说。去年国庆期间,张树平打电话给汪绯,开始支支吾吾,在汪绯的一再追问下,最终说:“汪书记,我想把环(避孕环)取了,你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听到这里,汪绯当时愣了一下,后来弄清楚了具体情况后挂了电话。原来,张树平出于健康考虑,想取下避孕环。为此,汪绯联系到了区人民医院与卫计委,为张树平解决了600元的手术费用。最让汪绯好气又好笑的是,“后来,这个张树平却没有到我们联系到的指定医院动手术,她去了别的医院,我们只能按照规定给她解决了600元的手术费用。”“取环事件”后,当地农村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也纳入了帮扶工作队的一项考核任务。

“超人爷爷,你好!我想给你打电话,没有手机,只能写信给你。我和哥哥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不辜负你的期望,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爷爷……”这是小学一年级生张萧写给汪绯的信。张萧的父亲张乙和是精神病患者,母亲已离家多年,张萧和哥哥张露只能跟着6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除了发动“娘家单位”人社局的捐款帮扶外,汪绯每次来到张家,都要留下300元或500元钱,并告诉张家:“这是政府给你们家的慰问金。”其实,这是汪绯自掏腰包给的。

“张家是我们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张露这孩子比较争气,全校高三30多个班,他能考到前三名。”汪绯告诉记者。

据统计,一年多来,汪绯为黄桥社区考上大学的24名贫困生每人争取到3000元的帮扶资金,帮助5名毕业大学生实现了就业,发动黔江区人社局干部职工为贫困户捐款15万余元、衣物700余件,2015年底黄桥社区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汪绯积极发动黔江区人社局干部职工全力巩固帮扶成果,组织产业补贴资金10多万元,帮助贫困户新发展生猪185头、土鸡656只、蚕桑150亩,使黄桥的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