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农业新闻宣传的几个重点问题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雷刘功 张国庆 字号:【

  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新闻宣传工作,部党组明确提出,农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业新闻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同步检查,同步推进。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农业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准确把握当前农业新闻宣传重点,对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要把农业新闻宣传工作放在三个维度下来认识。

  一是大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国际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在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国际农产品的供求变化会以多种方式传导到国内。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摩擦、市场价格的波动、产品信息的变化,无不牵扯着亿万农民的生产与收成。在西方发达国家掌控农产品价格话语权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如何抢占信息制高点,争夺舆论话语权,需要我们把农业新闻宣传工作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来思考、来推动。

  二是大形势,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形势。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速度和结构、机制和动力、战略和政策都呈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特点。农产品需求增长减缓、农民收入遭遇“天花板”、农业资源环境套上“紧箍咒”。农业发展将由拼资源、拼投入品、拼生态环境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面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把握大势,捕捉机遇,阐释热点,放大亮点,需要我们农业新闻宣传工作者认真谋划和组织。

  三是大趋势,就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6.68亿,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普及率达48.8%。手机网民5.94亿,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015年上半年,农村新增网民909万,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达69.2%。“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会产生两个最直接的挑战。一个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中,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产生深刻变化,人人都是广播员,处处都是直播间。政府信息如果发布不及时、不准确,跟不上小道消息的传播速度,就会导致公众轻信传言谣言,影响政府公信力。另一个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近日,知名数据调研机构易观国际发布了移动APP排行最新数据,今年7月份,新闻类移动APP中,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9769.9万、7615.3万、7372.8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通过手机阅读的国民比率为31.2%,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动态阅读”的习惯正在快速形成。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我们农业部门如何转变执政方式,传统媒体尤其是“三农”媒体如何搭上“互联网+”的新媒体快车,在这个舆论阵地上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农业新闻宣传要重点把握好六个方面的主题。

  (一)关于强农惠农政策宣传。随着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落实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总的看,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扎实有力,惠及了基层和农民,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宣传工作不够到位、政策解读不够细致、政策执行不够透明,导致农民对一些政策了解不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促进政策“落地”,使中央政策真正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做好政策宣传应把握好三个关键词:一是解读。政策解读的过程,既是宣传党的三农政策的过程,也是维护农民利益的过程,更是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要求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比如土地政策就非常严肃而敏感,去年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印发后,农业部迅速组织中央主要媒体进行了解读。像这样重大的政策,在宣传解读上一定要做到先入为主。如果主管部门和农业媒体不主动解读,一旦被媒体误读,纠正起来就会很费劲。二是转化。就是要通过媒体,把文件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语言,让农民一看就了解,一听就明白。通过转化,使各有关部门正确把握政策要点,使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了解政策要义,努力做到中央政策进村落户、家喻户晓。三是监督。农业新闻媒体要加大新闻监督力度,及时跟进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政策透明执行,最大程度提高政策效益。

  (二)关于粮食生产形势宣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媒体特别是境外媒体最为关注、最容易被拿来炒作的,就是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安全。现在“三农”舆论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放松农业的思想有所抬头,存在着粮食多了减投入、形势好了改政策的倾向;有的认为我国粮食安全没问题,即使粮食不够吃了也完全可以去国际市场买,没有必要再加大财政支持,甚至认为财政出钱得不偿失,应该减少农业补贴。再比如,国外媒体质疑我们为什么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连年增产,储备量不断增加,而粮食进口却大幅增加,出现“三量齐增”?对于这些议论和报道,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在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宣传上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尽管粮食实现“十一连增”,但并不是真的过剩了,从中长期看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拓展,我国农产品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二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能够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主要装中国粮。这两点一定要讲清楚,帮助人们全面客观地看待粮食生产形势。

  (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可以用“一高一低”来概括。一高,就是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提高了;一低,就是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容忍度降低了。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报道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报道不客观和过度炒作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把一个点上的事情说成面上的事情,把局部的事情说成全局的事情,把一个“案件”说成一个“事件”,很容易造成一个点上的问题迅速影响一个产业,一个局部的问题迅速影响全国的舆论破坏现象。具体而言,有些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是技术推广问题,如西瓜膨大剂使用;有些不是生产问题,而是科普问题,比如使用乙烯利催熟香蕉;有些不是普遍性问题,是局部个案问题,如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出现大实蝇。这种报道不客观和过度炒作、无限放大,给我们的产业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应该把握住三条。第一条,要把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况讲明白。总体上讲,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从近几年全国蔬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来看,基本稳定在96%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也确实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和个别时段上,违法违规案件还时有发生,受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处于问题多发、频发的阶段。第二条,要把政府部门的态度讲清楚。农业部门的态度十分坚决和明确,就是虽然不能做到零发生,但一定要“零容忍”,即使有1%的问题,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同时还要讲措施,就是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双措并举,一手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管控,一手抓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产品安全,质量优良。第三条,要把科普宣传做实做足。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把工作做在前头。对那些容易引起误解,但又是媒体和普通百姓不了解的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科学常识,要注重做好常规性、动态性、和风细雨式的宣传,提高科普宣传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科普宣传的过程,既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也是一个舆论引导的过程。在这方面,特别需要各地农业部门、农业专业媒体,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挺身而出,勇于为产业发展、为农民利益说话。

  (四)关于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宣传。农业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关注。比如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秸秆焚烧问题等等。关于农业环境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前不久,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对于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既要高度重视,下大决心解决,但也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凡较好地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其农业生产都离不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大量使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阶段。这些,都需要我们向社会和公众解释清楚。同时,要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重大措施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这些重大举措,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解读和宣传,引导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五)关于“三农”典型宣传。运用典型推动工作,是弘扬先进、鞭策后进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农业宣传工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典型宣传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宣传典型人物和团队,我们农业系统有一大批农业干部、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扎根生产一线的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三农”、无私奉献。“三农”工作需要这样的典型,他们同样也需要社会的关爱,需要媒体的关注。近年来,农业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袁隆平、徐一戎、周小贺、程相文、王乐义、沈浩等等一批农业系统重大典型人物宣传,推出了“北大荒精神”、“祁阳站精神”和“南沙精神”,激励了斗志,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农业系统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宣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如农业部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养殖场创建、绿色模式攻关、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这两个方面的典型,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通过典型的选树,可以鼓舞我们的斗志;一个是发展层面的,通过经验的推广,可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关于涉农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近年来,涉农突发事件接连不断,网上涉农舆情层出不穷,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的还直接危害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前两年H7N9流感疫情,导致家禽业遭受重创,仅当年4-12月份家禽业损失金额就达1000多亿元。在涉农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机制上,要坚持“三有一加强”。“三有”,就是涉农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切实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声音,对下有行动”;“一加强”,就是加强舆情的监测与回应。作为农业媒体,应发挥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发挥与农业部门联系最直接、获取信息最快捷的优势;二是发挥农业媒体在信息发布方面最准确、最权威的优势。在涉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农业媒体要在关键时刻呼应农业部门的重大举措,在农业宣传上引领各大媒体的舆论导向,做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把话语权、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是农业媒体的重大责任。

  (作者单位:农业部办公厅)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