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产粮大县抓粮种粮积极性的思考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胡永万 周晓鹏 字号:【

  产粮大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的背景下,继续保持粮食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高位护盘难上加难。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实现稳粮稳产,关键仍在产粮大县。在新形势下,如何坚定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决心,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值得研究思考。8月5日-7日,笔者到河南省滑县进行调研,先后与县有关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座谈,进村入户访谈农民合作社,参观考察种子企业、龙头企业等,深入了解了滑县粮食生产情况。

  一、滑县夏粮生产再创新高的奥秘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195万亩,总人口140万,其中,农业人口125万,常年种植粮食270万亩以上,总产27亿斤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粮食大县、人口大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中国小麦第一县。

  滑县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来抓,确立了“举粮食安全旗,走现代农业路,打科技兴粮牌,圆农业强县梦”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手段,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县粮食生产连年上台阶。201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80.41万亩,平均单产511.9公斤,总产143.54万吨,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位,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5年滑县再夺夏粮丰收,小麦种植面积172.32万亩,比上年增加0.54万亩,平均单产518.8公斤,比上年增加17.1公斤,增幅为3.4%,总产89.4万吨,比去年增加3.2万吨,增幅为3.7%,面积、单产、总产均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821.3亿斤,比2014年增长3.3%。滑县夏粮总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0.63%,增幅高于全国增幅0.4个百分点。

  滑县粮食连年增长的奥秘在哪?“除了得益于国家强农支农惠农的政策之外,主要在于滑县人崇农重粮,真抓实干。”滑县县长陈忠一语“道破天机”。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满怀信心地说:“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任务,滑县作为产粮大县,更是把粮食生产作为政治使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做到多产粮、产好粮。”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建立健全促进机制,突出行政抓粮保障。滑县成立了由县长任政委、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现代农业攻坚指挥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目标责任制、层层分包制、督导检查制、奖惩考核制等五项粮食生产促进机制。用足用活上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贴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从良田、良种、良法、良农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粮食生产,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是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夯实粮食高产基础。打破乡镇界限,在全县规划高标准粮田万亩方33个,千亩方38个,百亩方10个,总面积155万亩,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2012年以来,滑县整合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5亿元,目前新建高标准粮田49.2万亩,全县累计达到96.2万亩,采用大型自走式农机,对示范方进行浇水、施肥、植保等统一作业。

  三是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强化粮食科技支撑。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团、技术专家组三级服务团队,全程为粮食生产提供科技服务。以滑丰种业为龙头,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良种推广体系,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在全县培养了1600名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五级农技推广网络。今年6月8日,以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赵广才研究员为组长的测产验收专家组,对滑县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模式攻关试验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百亩攻关田亩产达780.9公斤,千亩示范方亩产达733.2公斤,为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积累了好经验。

  四是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时期粮食生产主体。滑县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的杠杆作用,鼓励、引导土地适度有序向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的种粮能手集中流转,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5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553个,家庭农场957个,农民合作社2941家,土地流转面积53.61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27.4%。2013年成立的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户,注册资金2000万元,流转和托管土地3000亩,今年夏季小麦获得大丰收,单产达到1200斤,入户社员每亩纯收入增加200元。合作社负责人杜焕永表示,要着力打造成以流转土地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粮食安全为重点、以现代机械为依托、以社员致富为目标的集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影响滑县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滑县在粮食生产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基础薄弱、三产规模小的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在稳定粮食生产上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如何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与种粮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方面。

  (一)影响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甚微。农业大县往往都是财政穷县,县委、县政府每年抓粮食生产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粮食产业是弱质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几乎为零。2014年滑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亿元,仅为全省108个县平均水平的80.4%,而财政支出则达34.7亿元,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靠上级转移支付也仅勉强保障工资发放和公共机构运转。滑县虽然年产粮食140万吨之多,且90%以上达到一级麦标准,品质优良,但缺乏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不成产业链条,绝大部分都以“原”字号产品流向外地,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力不强。因此,地方政府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招商引税上来。

  二是粮食生产不同程度制约工商业发展。发展工商业需要新增工商业建设用地,而抓粮食生产则要求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滑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1.7%,除了县城、乡镇、村庄外,基本上都是不能改变用途的基本农田,用地难已成为影响工商业发展的“瓶颈”,客观上使产粮大县失去了一些做强二三产业、增加财政收入的发展机遇。

  三是现行考评体系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当前从上到下的综合实力考核排名,虽然不再考核GDP增长,但是考核指标设置的基础是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往往有利于工业型、资源型的地区,而不利于滑县这样的农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高、比较效益低的传统农业县,因此不利于调动农业大县抓粮的积极性。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以滑县通行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为例,一般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按1.2元/斤计算,产值1320元;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按1.08元/斤计算,产值1296元,种1亩粮食的年产值为2616元。而种植1亩粮食的成本高达1108元,主要包括:物质费用590元,其中小麦种子50元、底肥140元、追肥100元、浇水30元、农药20元,玉米种子50元、肥料150元、农药20元、浇水30元;生产服务支出共计358元,其中小麦整地播种(包括犁地、耙种、打畦、播种)140元、机收50元、运输20元,玉米播种15元、机收60元、秸秆还田45元、运输20元、脱粒8元;人工成本支出共计160元,其中小麦、玉米每季平均人工成本80元。扣除生产成本,种1亩粮食年净收益仅为1508元。对靠流转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还要扣除每亩每年1000元左右的土地流转费后,种粮净收益仅剩500元。

  二是种粮收入比重低。2014年,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98.2元,低于全省9350元和全国9892元的水平。按照人均耕地1.5亩计算,农民人均种粮收入2262元,占人均纯收入29.7%,且这个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大部分分散经营的种粮农民都把外出务工作为“主业”,把种粮作为“副业”,实际上已变成“兼业农民”。加之农村从事种地的农民逐步趋向老龄化,“谁来种粮”问题将日益突出。

  三是灌溉用水成本提高。滑县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损毁较为严重,保障能力较弱。近年来因地表水供给不足,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5米,已形成地下漏斗区,打井深度达80~100米,井深不到50米的大部分机井已报废,每年报废机井1500眼左右;机井通电率低,目前仍有45%的机井未配备通电设施,使用柴油机浇1亩地比用电费用高出30元左右,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加上购买水泵,新打一眼机井需要1万元,分散种植的农民不愿投入资金打井,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因为打井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当年不赚钱或是赔钱的现象,影响了示范引领带动规模种粮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对策思考

  粮食大县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从“十三五”规划开始,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产粮大县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近期要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培训示范等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种粮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抓粮种粮的积极性,做足做好粮食文章,用足用好粮食资源,努力实现从产粮大县到农业强县、财政强县的跨越发展。

  (一)强化政策支持,保护地方政府的抓粮积极性。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是增加一般性财力补助,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使主产区种粮不吃亏,免除产粮大县地方政府保民生保运转后顾之忧,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上。同时,加大粮食产业化及产粮县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解决地方群众强烈要求和影响发展的最迫切的问题,更好地调动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二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产粮大县政绩考核指标。把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树立地方政府的正确政绩观,确保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地方政府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扶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是增强惠农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粮”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在稳定和完善原有补贴政策,保护普通种粮农民的既得利益,保护和提高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同时,尽快出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倾斜,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补贴力度,充分发挥补贴的产业引导作用,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的积极性。要切实落实好“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真正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二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通过县域定向培养或订单接受的方式,引导鼓励大学生下乡创新、创业。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纳入常态化工作,制定出台相关的培训政策,在注重农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培育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三)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产粮大县的产业优势。一是积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快耕地确权登记进度,加强对高产高效优质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制定按土地产出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战略储备粮和向社会供应商品粮数量为依据的补贴政策,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充分整合财政、农开、农业、水利、国土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提高物资装备水平,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继续着力改变过去“大水、肥水漫灌”的粗放经营方式,实现节水、节肥的绿色生产,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立足产粮大县实际,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粮食产量大质量优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惠农政策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粮食主产区布局产业、扎根落户,通过发展粮食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新增价值,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主体的收入和地方税收。

  (作者单位: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