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银行”:存粮如何盘出“活钱”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是全国第二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宁夏优质粮食的核心产区,通过建立全区首家“粮食银行”,初步取得了“农民受惠、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预期效果。通过走访和座谈,调查组认为,永宁县“粮食银行”在借鉴山东、安徽等地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不仅是对构建新型粮食购销体制的尝试,更在带动优质粮食产业升级、促进三产融合、深化农村改革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为解决农民搬入中心村集中居住后粮食存储和交易困难的现实问题,永宁县引入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昊王米业筹建了“粮食银行”,目前已有两个“粮食银行”营业厅投入使用,收储水稻16845吨,玉米1800吨。

  按照“存粮自愿、粮权不变、存粮付息、价格保底”的原则,农户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现场检测出米率、碎米率等指标,根据当前谷物价格倒推出粮食价格,将粮食数量、价格、金额计入粮食存折。免收粮食存储费用,同时计算存粮利息,农民存粮时间越长收益越大。还可以随时按市场价兑付现金,并且价格下跌时仍按交储时价格结算,也可以持粮食存折到居民区定点的商店购买成品粮和日用品。

  调查组认为,“粮食银行”将种粮农民和加工企业结成了互惠互助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农民得到实惠。据测算,农民将粮食存储在“粮食银行”可将原粮的损耗降低8%~10%;并且可以获得存粮利息,比如水稻的年利率为6%,玉米和小麦年利率为4%,均高于现金存储收益;同时,种粮农民摆脱了选择困境,后续价格涨了不吃亏,价格跌了也可保底。另一方面,企业实现节本增效。目前,加工企业用于收储粮食的融资成本通常在10%左右,远高于给农民的存粮利息,通过“粮食银行”的运作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融资费用;同时,企业还借此掌控了优质粮源,避免了加工线“吃不饱、吃不好”的困境,为企业树立品牌、开拓市场攒够后劲。更重要的是,推动优质粮食产业发展。通过粮食储存过程中的优质优价,在农民中树立“种好粮、卖好价”的意识,建立“粮食银行”与种植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市场定品种,促进优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与其他地区相比,永宁县在“粮食银行”创建中,充分汲取各家所长,大胆创新,有四个突出亮点:

  一是机制新。国内多数“粮食银行”由国有粮油企业改制而成或由县职能部门直接管理。永宁县“粮食银行”则由民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建,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企业和政府之间界限清晰。企业有动力更有压力经营好,而政府在启动期给予一定扶持,后期则专注于监管,防范经营风险,维护公平运行。

  二是规模大。永宁县“粮食银行”设计储存能力为15万吨,规划建设10个粮食超市覆盖全县农民,并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作为存储对象,克服了其他“粮食银行”覆盖面和影响力较小、品种单一的问题。

  三是起点高。采用自主研发的控温控湿存储技术,实现从田间到仓库一站式收储;开发专用的管理软件,不断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打破“粮食银行”只收储普通粮食的传统,通过优质优价引导全县粮食种植向绿色有机、精品高端的方向发展。

  四是实惠多。同时给予农户免费存储、优质优价、价格保底等优惠,这在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永宁县“粮食银行”的创新还将持续发力。建立风险保障金制度,避免可能发生的“挤兑”风险;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向存粮农户提供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建立种粮农户档案,在品种、施肥、用药、农机操作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调查组认为,以建立“粮食银行”为抓手,促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是一条可行的路子。“粮食银行”从购销环节入手,面向种粮农户提供技术、农机、金融等支持和服务,面向市场树立品牌,畅通粮食销售渠道,实现了粮食产业的深度融合。“粮食银行”的运作将建立起一套种粮农户生产销售档案,把粮食、种粮农民和土地紧密的连接起来,不仅为国家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提供了依据,更能从中筛选出愿意种粮、善于种粮的农户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提升粮食质量,解决谁来种地和适度规模的问题。建议高度关注永宁县“粮食银行”实践,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及时总结经验成效,推动我国优质粮食产业发展。

  (赴宁夏调查组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