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四式”推进“三产融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丽娜 魏登峰 字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是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然而,农业增效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失衡,仍然困扰着三农发展。同时还面临农业生产成本抬高的“地板”与农产品价格增长空间收窄的“天花板”,三农发展急需找出一条新出路。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延长农业的产业链,重塑农业的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增值收益。目前三产融合已逐渐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湖北省依托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实行企业与农户结合、种养与加工结合、农业与旅游结合,探索建立“农户种养、就地加工、休闲旅游、循环生态”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积极谋布全省未来三农发展的大棋局,成效明显。

  乡村游——农旅交叉融合

  休闲农业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融合,实现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一产直接链接三产带动二产,可以大大发挥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性,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实现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

  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省谷城县,记者感受到了休闲农业的魅力。依托特有的山水自然禀赋,谷城县把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生态涵养功能作为重点。2014年全年当地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3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

  一垄垄流翠飘香的生态茶园,一条条九曲回肠的绿色小道,一排排古朴典雅的农家宅院……徜徉在谷城县堰河村,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在一幢2层青砖小楼里,记者见到了秀美而腼腆的“农家乐”老板娘翟金丽。大厅里,两位游客正在吃饭,翟金丽在厨房与大厅来回穿梭。可5年前,眼前这位自得其乐的老板娘还漂泊在大城市。“以前我总是跑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工,一个月辛辛苦苦也就赚2000元左右。自从2010年返乡开农家乐,我自己当上了老板,一年轻轻松松年就挣上个5、6万。”讲起回乡创业前后的境况,她很有感触,“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天记者看到只有两位客人,有些好奇,“客源有保障吗?” “也分淡季旺季,我们这里春天是旺季,一个中午我这儿就要接待6、7桌客人呢!淡季也不担心,村里有生态旅游合作社,有团体客户的时候也会分到我们每家每户。”翟大姐毫不担心客源。翟大姐是3口之家,儿子在上海念书,只有老公和她两个人在家里忙活。记者担心她会忙不过来,她指着在大厅里上菜的大姐告诉记者,“你看我还请了一个邻居来给我帮忙,上班时间机动灵活,一个月给开1300元工资。”

  翟大姐口中所说的生态旅游合作社,是村集体的专业合作社。依托百日山景区,谷城县堰河村从2004年开始探索新型生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新路子,于2007年成立了堰河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堰河村集体经济组织,303户村民有200多户是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成立后,引导村民参与投资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堰河接待中心、银杏茶庄、百日山庄等为主的休闲区域。目前,该村是湖北省第一,也是唯一挂牌的“绿色幸福村”。

  堰河村村支书闵洪彦告诉记者,全村发展2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万左右,解决了本村20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给大伙找到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此外,堰河村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以及自留柴山上植树种果,茶园养土鸡,方便游客采摘采购;鼓励村民家庭制作熏肉、腌蛋等各种风味食品。依托村民自产的果蔬食品,合作社开发出“堰河香”系列产品,包括绿茶、土鸡、风干鸡、土鸡蛋、腊猪蹄、木耳、香菇、杜仲茶等生态食品。“我们农家乐饭庄做的饭菜大都是自产的,比直接卖到市场上来钱多。”翟金丽家的乡野菜看起来十分诱人。“我们现在走的是生态路,挣的是环境钱,吃的是有机菜。连我在上海读书的儿子都想回村里来了呢!”翟金丽幸福感满满。

  湖北省的休闲农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湖北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规范有序”的原则,推进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和景区旅游互动发展。据湖北省农业厅产业处张纯军处长介绍,2014年,湖北省年营业收入10万元上的休闲农业点超过4000家,从业人员9万人,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20亿元,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

  全产业链综合体

  ——延伸式融合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化的重点是龙头。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前延后伸,促进一产,链接上三产,使产业链、价值链呈前延后伸融合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依托一产或者二产,积极拓展其他环节,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湖北省谷城县春又生菜业原本是一家从事野菜加工的企业,致力于为城市人拎来大山里的菜篮子。随着产业的发展,这家公司早已不满足于收购加工,开始向订单农业、储藏、物流、销售等环节要效益。公司董事长李光远告诉记者,当自己的野菜品牌做大后,销售就成了问题,他开始建立自主销售渠道,如大型商超、酒店、礼品销售等。今年开始,他还利用互联网,建设公司官网,打造O2O网上商城。产品销量上去以后,原材料基地又成了问题。原本依靠从分散农户那里收购山野菜并不稳定,难以满足持续的大量需求。李光远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原材料基地。他自己流转了600亩地,成为公司的自有基地。除此之外,他还与当地几百家农户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3000亩。有了基地,野菜产量有了保证,可以扩大自己的销售半径了。这个时候,冷链配送体系成了制约。目前,李光远正在建设容量5万吨的地下冷库,为了打入武汉市场,他还添置了4台冷链运输车。站在正在施工建设的冷库工地上,李光远一步步构画自己的全产业链版图。

  这样的产业链前延后伸、拓展过程也发生在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身上。

  在湖北省宜城县,记者见到了一位“甘被农业套进来”的新农人王洪全。从湖北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到湖北宏全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王洪全一手拉伸了自己的产业链。“宜城县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因为养猪的人多,所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我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初就是加工有机肥的,把周边生猪养殖场的粪污及农作物秸秆通过生物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王洪全这样描述自己5年前的思路。然而,只加工有机肥渐渐不能满足王洪全的“野心”了。他这样描述自己,“我对种地是有天赋的。”既然有了有机肥,干嘛不自己种植有机作物呢?王洪全近两年平整开发了3500亩土地,建成有机蔬菜大棚500亩。宏全有机蔬菜现有辣椒、西红柿、茄子、甜瓜、黄瓜、芹菜、茼蒿、莴笋等10多个品种,已获得有机认证。

  光是有机种植还不够,销路怎么办?行走在宏全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王洪全激情满满,为记者描绘下一步发展休闲农业的蓝图。“西北边儿我种了16个草莓大棚,引进的都是大个儿的苹果草莓,今年12月开园采摘。草莓大棚的对面依托山坡地利,我打算发展休闲垂钓区,山坡上建桑拿房,山坡下利用天然河沟建一个露天游泳池。游完泳上去蒸个桑拿,吃着草莓,你说美不?”沿着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大道,记者分别见识了王洪全正在建设中、已初具雏形的有机大棚蔬菜种植区、生态养殖区、有机果树种植区、有机水稻种植区等。从原来的单一加工,到有机种植,再到生态旅游,眼前这位新农人不断延伸拓展自己的产业链。

  现在湖北依托一批重点农业企业,通过前伸后延,涌现了一批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综合体。这些综合性经营航母的出现离不开湖北省政府的鼓励措施。湖北省农业厅产业处张纯军处长介绍,湖北省对符合条件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笼子,在金融信贷、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对从事种养加销旅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措施,湖北省希望引进战略投资者,围绕农业打造一二三产业综合体。

  “新技术+农业”——引入先进要素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农业原本的产业边界愈发模糊,农业产业经营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还催生了一大批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商业模式。

  记者发现,几乎采访到的每一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已搭上了互联网。“必须拥抱互联网。” 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大学生村官石佳告诉记者,村里除了有网站,还开通微信公众号,用于乡村旅游的展示和宣传。宜城县宏全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的王洪全正在武汉学习“互联网+”,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把人流吸引到自己的生态园。荆州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两湖绿谷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中国绿谷网,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链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及消费。2014年线上线下撮合交易共计168亿元。

  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加上工厂化设施,有机地融合了农村一二产业,使得精准农业、高效农业等得到长足发展。湖北随州炎帝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2万吨工厂化恒温栽培香菇,突破了香菇种植依赖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香菇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目前日产鲜菇近100吨,吸纳农民就业1800人。

  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发地引入先进要素,政府也大力提供涉农公共要素服务,为融合创造条件。湖北省襄阳市农委主任李光河介绍,襄阳市与湖北省农科院和北京农信通公司合作,建设全市农业信息系统,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依托365优米、京东、淘宝等网络,建立了5家电子商务平台;推广农业物联网和智能控制技术,在襄州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建设了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

  先进要素的引入,为农业带来了切实的效益。据了解,2013年,湖北省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总额约366亿元,占全省电子商务总额的6.1%。2014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总额350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额。

  “中国有机谷”——打造融合新载体

  汉水以南,荆山东麓,蜿蜒的公路在山谷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农业曲线,这就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有机谷”。从湖北省南漳县驱车进入“中国有机谷”的集中展示区,农田、茶园、湖泊、山林,此起彼伏,美不胜收。

  据湖北省南漳县有机谷管委会负责人鲁孝明介绍,“中国有机谷”是一个宏大工程,于2013年提出,2014年通过评审上升为湖北省省级战略。规划范围包括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老河口市四个县市,其中南漳县西南山区三镇为“核心区”,其他区域为“拓展区”,规划总面积10667.07平方公里。这里将打造成“六区、四谷”,即有机农业生态体系的展示区、有机农产品的积聚区、生态观光体验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行区和生态之谷、产业之谷、创新之谷、幸福之谷。项目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将有机农业发展与生态旅游、农村新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载体。

  为什么这里能建有机谷呢?鲁孝明解释,南漳县地处鄂西北,大部分是山区,南、北、西三面山峦重叠,地理封闭,生物群落众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南漳经济发展落后,有7个镇境内无工业企业,无“三废”污染源。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原始,农田、水库、山林较少经受农药与化肥的侵袭渗透,农产品具有纯天然、绿色的显著特征。水、土、气等自然环境均能满足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要求,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风水宝地。

  在南漳县有机谷腹地,记者见到了种植有机蔬菜的龚先喜夫妻俩。两人共同管理了10亩左右的8个大棚,种有圣女果、奶油黄瓜、黄秋葵、紫衣甘蓝等10余个品种。这些蔬菜卖价如何?龚先喜给记者指了一下贴在墙上的卖价表。紫衣甘蓝一公斤12元,奶油黄瓜一公斤15元,黄秋葵一公斤18元……啧啧,还真不便宜!“这个价格并不算很贵。种植前我们给每块地都铺了10公分厚的牛粪做底肥,种植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撒草木灰防病害,人工逮虫,作物生长周期长,保证你吃到的是小时候的味道。”龚先喜向记者解释道。至于销路问题,龚先喜毫不担心。他管理的这个大棚,位于西泉庙有机生产基地,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他只管种好菜,每周三、周六公司会派人来收购运走蔬菜,卖到城里的饭店、食堂等地方。公司还开发出了“印象老家”品牌的有机蔬菜礼盒,一个礼盒128元,内含甘蓝、西兰花、花菜、南瓜等多个品种。有机蔬菜大棚是去年建的,才收了一茬,不过龚先喜已经期待着下一茬的收获。

  告别龚先喜夫妻俩,沿着山间公路继续前行,一个清晰的产业带呼之欲出。200多亩的油用牡丹培育基地、3000亩高效茶园示范基地、100万袋食用菌培育大棚……一路风景不停。南漳县农办副主任魏年亮告诉记者,目前核心区建成有机产业示范基地14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3个,基地面积1342亩;有机转换产品认证6个,基地面积34840亩;绿色食品认证9个,基地面积6.6万亩;无公害食品认证30个,基地面积22万亩,同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4个。

  建设中国有机谷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魏年亮介绍,通过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在南漳核心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有机产业集聚度。目前,进入南漳有机谷核心区的农业企业16家,专业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12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行先试,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光有生产基地是不够的,产业带的完善还需要加工、科研、物流、销售、展示等环节。南漳县有机谷管委会负责人鲁孝明介绍,2015年有机谷计划引进8家以上农业科研、农产品加工企业。此外,南漳县、老河口市还积极搭建有机谷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上商城宣传、销售有机谷产品。

  出了有机谷核心区,靠近南漳县城的公路一侧,有机谷综合服务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这个规划占地面积1549亩的综合服务区,包括 “中国有机谷”展示、支持中心两个标志性建筑物。有机谷规划、有机农业博览、有机产品展示等多种愿景、信息、成果将在这里集中展示。

  湖北省农业厅产业处处长张纯军认为,“中国有机谷”建设不仅对于相关县市的农业转型升级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湖北省而言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形式创新,使得湖北在发展乡村游、农业全产业链综合体和“新技术+农业”的形式外,又多了一个选择。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