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种地,不走老路 ——记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袁起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翔 许雪亚 魏登峰 字号:【

  “搞农业就要真心、用心、耐心,要有热情、真情、感情。”这是袁起自己总结出的“三心三情”。带着这样的信念,袁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个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到回乡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再成长为了一个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等诸多荣誉称号的职业农民。目前,他的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甘薯、小麦、花生等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获得22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从最开始的门外汉到如今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位来自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的小伙——袁起给乡亲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义无反顾,

  他从秀才变成了农民

  初见袁起,敦实的身形,憨厚的笑容,看起来比他33岁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穿着与当地农民并无不同,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架在鼻梁的眼镜,使他显得有些文化。袁起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高材生,“那年考上政法大学,可是给我们村放了一颗卫星,乡里乡亲的都说我们村出了一个秀才,以后肯定有出息”。

  大学毕业后袁起获得了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机会,这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优越的,但是未及一年,他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当起了农民。袁起的举动,在平静的村子里激起了千层浪,成了当时的头号新闻。秀才当农民,这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不能理解的举动。“当时村里有个本家大爷,拉着我的手直看,然后问我,‘你手上连个老茧都没有,也能在土里刨食?赶紧回去吧,省得给你爹娘丢人!’”袁起给记者讲起了当时回乡务农的历程,“当时压力确实很大,包括我父母,对我回来的决定都是坚决反对的。但我还是顶住了这些异样的目光回来了。”是什么让袁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在国防大学的时候,一次外事活动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军官小费给很多,而非洲国家的却很少,所以非洲的军官显得很窘迫。这对我触动很大。贫穷就会让人瞧不起,再想想依然穷苦的村里人,还有几十年都没变化的老村子。我就给自己说,一定要尽己所能,帮助乡亲们致富。”袁起的话里,饱含着真诚与责任。

  不畏艰难,

  他打造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

  2006年,袁起回到了家乡贾汪区江庄镇,跟随姐姐种地,从事了一段时间农业后,他发现靠这种老方式致富前景黯淡。怎么改变?由于自己在农业方面是个门外汉,急需补上农业这门课。一切从头开始,袁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情况,融入农家生活,掌握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长时间的深入了解和向农业院校的老师请教,袁起决定从“地”开始,着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在当时相关政策法律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他流转来168亩土地,成立了贾汪区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创新了股权设置,引入基本股、投资股和管理股。经过对市场的考察和分析,袁起先后与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徐州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联系,根据江庄镇的土壤、气候实际情况引进了“徐紫薯1号”、“彩色花生”和“高档菜用型豌豆”等新的作物品种并进行示范种植。通过科技示范园的推动,江庄镇已有7个行政村8000多亩土地改良了甘薯、花生品种,带动农户增收800余万元。

  好的品种和耕种技术的引入,这是第一步。怎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群众进行规模生产、标准种植,实现增产创收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袁起先后赴苏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农展会,了解市场信息。2007年,他牵头成立了贾汪区劳信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徐州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对会员种植的彩色甘薯的标准化生产进行指导,推广起“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生产、市场化运营”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刚开始,村民们顾虑重重,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袁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当时为了签协议,袁起可以说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他经常是5点之前就去堵门,不相信他的他就跟着人家下地里,帮着干活,边干边解释。我们当时都很佩服他这股韧劲。”徐州市贾汪区农广校校长赵勇对记者说道。就这样,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49户增长到了276户。

  2010年,袁起又开发了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被誉为“蔬菜皇后”的菜用甘薯,亩纯经济效益3万元左右。同年,建成了1200吨非窖式改良节能甘薯贮藏库,延长了甘薯的销售时间。由于打了个时间差,使得每斤多卖0.2元。2011年建成年加工甘薯休闲食品300吨的生产线,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2013年建立了集甘薯及农作物良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与应用及相关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徐薯薯业科技有限公司。

  采访中,袁起带记者来到甘薯基地,不同于传统的露地栽培,基地将甘薯藤蔓绑扎和缠绕在层层的木棒支架上,使之向着立体方向伸展,各个方向都能长出茂盛的茎尖来。“这种栽培方式改善了甘薯植株通风透光的条件,使甘薯叶面积系数增大,同样的土地面积,产量能翻上多倍。”袁起告诉记者。通过该技术,菜用茎尖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

  精耕销路,

  他以敏锐嗅觉投身农业电商

  八年创业,袁起历经重重考验,“销路”问题始终是袁起从事农业的最大困难。“2007年搞花生的时候,种了几十亩的花生,但没有人来收,我们只得自己推着三轮车到农贸市场去卖。徐州这边收货都是凌晨1点到3点,我们就必须1点之前赶到。白天又得收花生,收完就得去卖,所以一天基本上没合过眼,连续1个月才卖完。”袁起说,“08年的时候种豌豆,因为以前没有卖过,所以不懂行情。拉到市场以后被几个二道贩子坑了一把,损失了不少。”回忆起这些经历,袁起至今满是心酸。

  挫折并未将袁起打倒,敏锐的嗅觉和先进的理念让他看到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机遇。2014年,袁起依托贾汪区供销系统的合作易购平台和淘宝网建立了徐州市桃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销售生鲜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生鲜农产品如紫薯、五彩花生、秋葵等以同城交易为主;加工农产品如薯条、薯球等则面向全国销售。同时,合作社建起了3个实体店,作为网络销售的支撑。袁起说,实体店后期的发展方向主要以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走休闲食品路线,让人们线下体验之后,在线上继续消费。

  在贾汪的实体店,“合作易购”与“贾汪淘宝店”的大字赫然醒目。店面有两层,楼下是一排排干净明亮的展示柜台,主要是自家农场生产的彩色花生、紫薯等特色农产品;楼上是办公区、洽谈区及会议室,几位年轻员工正在电脑前收发网上的销售订单。据袁起介绍,前不久,他们新成了一家专门做鲜果配送的电子商务公司,目前已建成综合服务平台1个,矿大科技园运营中心已投入使用,贾汪运营中心正在建设中。当记者问及目前公司的推广情况时,他笑着指了指旁边的营销经理苏艳:“主要都是靠她,让她讲。”“我们公司最大的卖点就是从田间地头直到客户手中,干净、价廉、品质、方便是我们塑造的品牌形象。我们在推广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进行区别对待,比如对饭馆,我们主要是采取买水果送纸巾的方式,因为纸巾对饭馆来说最有用,然后我们会把自己的微信、微博扫码印在纸盒上,这样就无形中推广了我们的品牌;再比如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我们主要是采取买水果送水果的方式,每种水果我们都会标识原产地,同时,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有变质损坏,我们将全额赔偿。这样可以让他们买得放心、吃得舒心。”苏艳的专业解答也让记者明白了袁起的成功也在于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目前,袁起带动的致富火苗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江庄镇。据悉,为了帮助与他同龄的大学生村官们做好工作,他还拿出100亩土地与贾汪区委组织部共同创建了“星火庄园”创业实践基地,并于2010年5月在江庄劳信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这为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价值搭建了可靠平台。与此同时,袁起还帮助贾汪区塔山镇阚口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帮助塔山镇成立了特种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帮助九里区成立了万兴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这里每一位需要的农民。

  “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只能说是在帮助乡亲走上致富的道路上刚刚迈出小小的一步,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努力。”袁起谦逊地说道。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