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农业大数据落地有示范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陈丽娜 字号:【

  8月底,正是冷棚番茄收获的季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喇嘛地村,30多岁的鲍文华正在番茄收购点洽谈买卖。今年番茄价格走高,她家的16亩番茄可算火了。记者问起致富秘诀,她掏出了手机,“除了今年价钱好,也离不开我的新帮手!番茄有什么病虫害,在这里都能得到解答,就连我家的地块信息也都在里面存着呢。”

  鲍文华说的新帮手,是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喀喇沁旗政府正在大力示范推广的一款智慧农业手机客户端。这个平台针对农民的需求,以大数据为支撑,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注册地块,确定种什么品种,扫一下惠农卡,各生产时期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她能用上这个新帮手,离不开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

  每块地都有“身份证”

  作为这个智慧农业系统的首批“尝鲜”者,鲍文华目前对软件的应用还限于了解农技信息等浅层次的应用。但这个平台具备的功能不止于此。

  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请来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史明昌教授,联合喀喇沁旗政府,一起研究如何建设大数据支撑下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我们想要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智慧农业、涉农电商、农产品安全防伪追溯、政府决策与产业引导等集成化系列化服务。”内蒙古地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利告诉记者。

  想要被农民接受,这些智慧农业的服务都离不开试验示范。“如果自己都不接地气儿,还谈什么互联网呢?”史明昌教授认真跟记者说道。

  在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史教授跟记者讲起了他们怎么为农民的地块办“身份证”。示范基地的种植区里,一个地块挂着一张惠农卡。史教授介绍,一个地块给农民发一张惠农卡,除了几块钱的工本费外,农民不需要额外花钱。这个惠农卡就相当于是每块地的“身份证”,农民通过扫描二维码注册,把这块地的位置、面积、作物品种等信息填上去,就完成了办证流程。

  办证之后都有哪些好处呢?一旦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只需要将问题上传至数据平台,后台的专家库就会调出他的土地信息,结合土壤、气候等特征因地制宜地给出相应的解答。以往,把农产品卖出去也是农民发愁的事儿。现在农民注册地块后,收获期前就把预期产量信息发出去,足不出户,就可以把农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引导农民走向订单产业。并且,农民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了解什么样的地块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提前掌握全国范围内某项作物的种植情况,科学判断今年应该种植多大面积,进而避免一哄而上、谷贱伤农的现象。

  这个智慧农业平台不仅能改变农民种地的方式,也有助于改变政府服务的方式。“政府主管部门有重要农事信息发布,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传播,农民马上就可以看到,农民也会觉得政府贴心了。”喀喇沁旗旗委副书记王秀军对记者说。不仅如此,政府用户还可以通过客户端看到辖区当前农业生产分布情况、规模、产量等动态信息,从而科学引导农民种植。

  在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记者看到了地拓公司根据全国的积温、降水、无霜期、土壤、海拔、坡向等农业地理大数据计算出的番茄适宜地区分布图。史明昌告诉记者,农业大数据仓库,除了这些农业地理数据,更需要农民的产供销等数据。

  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杜永臣参观示范基地后对记者表示,“大数据关键在大,要有量,要着力搜集有效数据。”这些有效数据的获得需要智慧农业平台在农民群体中的进一步示范推广。

  温室大棚外土里不土

  农业大数据的落地离不开设施农业的支撑。设施农业种植生产、结构布局及销售等情况和相关信息的掌握能够大大充实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也能够更科学更超前地指导设施农业生产。

  记者从喀喇沁旗旗委副书记王秀军那里了解到,喀喇沁旗政府一直在着力打造喀喇沁旗设施农业产业带,自2000年以来,全旗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6.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万亩,塑料大棚4.7万亩。

  王爷府镇地拓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里,大数据支撑下的温室试验区示范也在进行中。

  史明昌教授指着一排排斜向的大棚告诉记者,这些大棚虽然外表看起来与普通的大棚无异,甚至还有些土气,但其实内里暗藏玄机。就说这个大棚的朝向吧,不是简单的朝向正南方向,而是根据当地的经纬度等农业地理数据来设计的,让太阳能够垂直照射大棚,最大化地利用太阳能。

  走进大棚,一进去就看到了一堵厚厚的土墙。史教授介绍,这堵土墙有3~4米厚,白天吸热,晚上放热。这样的暖棚能够四季生产,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当地农民目前用的大多还是冷棚,只是在大棚框架上搭了一层塑料棚膜,番茄只能种一茬。

  大棚里,苗床上密密匝匝地长着蔬菜苗。记者仔细一看,面积1亩多的大棚里竟然没有作业道!史教授指着苗床下面的旋转轮说:“秘密在这儿呢。我们用的是全自动喷灌,通过滑道,对苗菜进行管护,这样就减少了作业道占用空间,充分利用了大棚的空间。”除了这些,还有棚头房的设计,大棚建造得明显低于周边地面等。一座小小的温室大棚,饱含匠心。

  温室大棚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史教授介绍,通过计算积温、降水、土壤、海拔、坡向、无霜期等数据,精准计算什么作物适宜种,适宜什么时候种,可以使某些品种的试验期大大缩短,从而加速推广。

  史教授多次跟记者强调,不建玻璃温室大棚,而建这样外表土的大棚,是为了让农民可以接受,可以学习模仿,而不只是图外表好看。只有通过示范让农民接受了,智慧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才能落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