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径: 安徽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安徽省农委党组成员、巡视员 许伟 字号:【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近期,农业部等11个部委关于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文件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确保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的战略措施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安徽省全省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做法和经验如下。

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合作,通过推进创建活动和宣传推介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态势迅猛。2014年,安徽省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达1.1亿人次,营业收入60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倍和10倍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从2010年的157家增加到695家。休闲农业已成为安徽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民生产业。

产业类型丰富。有城市周边观光采摘型,如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庐阳区三十岗乡等;休闲度假型,如黄山区甘塘镇、翡翠新村和宁国市夏霖村、畲族民族村等;多功能园区型,如南陵县大浦乡村世界、恩农山庄和阜阳生态园、禾泉农庄;传统村落景观型,如黟县宏村、西递,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等;“农家乐”模式,这是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一种模式。由于能让消费者感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效果,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全省有星级农家乐1024家,其中五星级180多家。其他还有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避暑山庄、慢庄和养生项目等。

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食宿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聚种养加产供销于一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发挥了“第六产业”的叠加效应。如六安市的茶谷,以茶产业发展为纽带,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明显。

发展方式转变。各地通过加强休闲农业的规范和服务,引导休闲农业良性竞争、健康有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汇聚、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已从单一的餐饮服务向休闲、食宿、教育、体验、养生等多功能产业转变;空间布局已从景区周边、城市郊区的局限向多元发展、广域布局的方向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资本投入、股份合作等多元主体转变。

品牌效应提升。至2014年底,安徽省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示范点15个;全国十佳休闲农庄2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6个;中国美丽田园9个;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5个、四星级16个、三星级5个;创设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9个、示范点81个。今年,安徽省又新增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个。创建活动提高了品牌效应,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安徽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安徽省人文历史积淀丰厚,山水田园风光秀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安徽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歙县、寿县、亳州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著名的长江、淮河、新安江以及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许多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景点。安徽还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得到极大的丰富。

区位优势明显。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承东启西,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等重要的旅游消费市场,为安徽省提供了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和发展空间。独特的地理优势,发达的交通条件等,成就了安徽省显著的区位优势,为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新旅游产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条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

发展休闲农业新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2015年中央1号文件和农业部等11部委关于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精神,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丰富内涵、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融合、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到2020年,努力实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实现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13000万人次,营业收入650亿元以上。

(一)突出重点,明确休闲农业主要任务

以资源为优势,丰富产业类型。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地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重点引导建设城郊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型、现代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型、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文化娱乐型、古村民居人文景观型等休闲农业园区和项目。

以特色为根本,拓展产业领域。要积极策划和创设各具特色的茶叶节、菜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农事节庆和特色产品采摘活动;引导农民以庭前屋后、村落特色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和农家乐聚集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田园乐趣为主的休闲度假农庄;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和示范园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学习、体验等功能的休闲农园;按照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的要求,打造一批美丽田园和最美乡村;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协作与联合,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逐步实现把田园变成公园、劳动变成运动、产品变成礼品、资源变成资本。

以创意为支撑,丰富产业内涵。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潜力,鼓励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产品和经营场所的创新和创意设计,着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现休闲农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把农村人文民俗、田园景观与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努力创设传统文化、农耕体验、田园风景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休闲农园。

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完善服务功能。各地农业、旅游部门要切实加强休闲农业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的制定,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要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道路、水电、通信、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导游牌、接待中心、停车场和公共卫生等辅助设施的配套,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主体服务设施、设备,强化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以绿色发展为动力,促进产业融合。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把绿色高效、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休闲农业基地建设,贯穿生产、加工制造、物流销售、旅游服务全过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休闲农业与发展城郊农业、现代农业、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古迹遗产保护相结合,与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相结合,引导休闲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走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休闲农业。

以品牌为引领,提升产业地位。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立良好的企业品牌,示范带动全省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着力打造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区域品牌。要找准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推介,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提升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

(二)精心谋划,着力优化区域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大致分为四类:城郊和风景名胜区周边、大别山和皖南山区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

城郊和风景名胜区周边。城郊地区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高,不少地方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主要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需求为目标,以优、新、奇、特农产品生产为主,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等。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客源丰富,需求量大,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等自然生态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要紧紧依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营造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庄、避暑山庄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特色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基础,应依托丰富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着力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乡村游、民俗风情游、村落风光游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休闲旅游度假方式。

传统特色农区。传统特色农区主要是指皖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地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功能,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农业展览以及农业博览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要不断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在传统特色农区建成一批农业与休闲产业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

(三)落实措施,全面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休闲农业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内容。要按照农业部等11部委出台的意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措施,为休闲农业发展描绘清晰蓝图。

加强协作,合力推进。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等11部委关于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要求,主动与旅游、财政、发改、扶贫、国土、住建、税务、金融、保险等部门联系,切实加强协调和合作,不断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

培育主体,示范带动。要坚持试点示范先行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环境优、品牌形象好、社会知名度高的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包括全国四星、五星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排头兵”作用,加大休闲农业的推进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多元资本和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开发休闲农业。

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高休闲农业信息化水平,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强化扶持,促进发展。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扶持政策,争取将休闲农业优先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丘、荒沟、荒滩)发展休闲农业;争取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稳妥开展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使贫困农民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