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5%和60%,“大城市带大农村”,如何融入国家战略,立足特殊市情,实现跨越发展?
在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8%的山地丘陵,这样的农业如何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广大农民和库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现代农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带头转型?
重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在这里,三峡生态鱼、武隆高山蔬菜、丰都肉牛、涪陵榨菜、万州古红橘等农业品牌声名鹊起,走出重庆,走入全国,走进世界……
在这里,建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大闸蟹养殖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基地、有西部地区最先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耕种收机械化、育苗组培化、销售电商化……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无论是发展潜力、地理位置,还是政策支持,重庆拥有着无限精彩。在经济进入提质增效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重庆现代农业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积极探索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农业发展进入了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发展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农业增加值318.79亿元,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61元,增长11%,高于城镇2.6个百分点,比全国快1.5个百分点。
又到一年橘红时,长江两岸橘飘香。金秋十月,记者走进重庆,走进三峡库区,此时的柑橘已挂满枝头,一个个金灿灿的柑桔吸引前来的宾客。
立足功能划分
践行差异化发展
“巴掌田”、“鸡窝地”遍布,重庆的农业条件并不好。
重庆农村面积大,“三农”问题复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10月的重庆武隆,物流滚滚、客商云集,高山蔬菜伴随着冷链物流走出重庆、走出国门。武隆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初步测算,2015年武隆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37万亩,产量50万吨,蔬菜生产总产值为7.5亿元。武隆县农委副主任樊国昌感慨地说:“如今,高山蔬菜已成为武隆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全县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35万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这里,山高路陡、地瘠水稀。吝啬的大自然,没有赋予这一地区大量可供耕种的土地。大山里,农民们在每一寸狭窄的坡地上见缝插针,不辞辛劳,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
武隆县领导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确定做大做强高山蔬菜,充分发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打造蔬菜示范基地亮点,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培育扶持高山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助推了高山蔬菜商品化生产。目前,该县形成了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三个高山蔬菜生产片区,成为了全市4个重点蔬菜保供基地之一,绿色、生态、错季高山蔬菜,不仅弥补了重庆主城区淡季蔬菜供应缺口,还成为香港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部分蔬菜还通过中间商走进了韩国、新加坡、荷兰……成为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武隆县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仅仅是重庆农业产业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面对农业的先天不足,重庆坚持创新求变、重点突破。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新一届市委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明确把“非均衡化发展战略”作为重庆区域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这个《意见》,首次把重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
重庆现代农业怎么发展,以什么为载体?在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基础上,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重庆市农委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在稳定粮油、蔬菜、生猪等产业基础上,分类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据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介绍,每个功能区都有清晰的农业功能定位。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重点提升农业服务城市的空间和功能,传承农耕文明;在城市发展新区,打造“米袋子”、“菜篮子”保供基地,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在生态涵养和保护发展区,实施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努力实现农民安稳致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从定方向、指路径、明重点、调结构四个方面为重庆农业定向导航。定位功能化、分工科学化、发展差异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利用、建设生态中科学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五大功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力争到201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现在的61%提高到65%。
重庆这个农业人口占比达60%左右的直辖市,三农工作因指导意见的出台发生着深刻的调整。
酉阳传统农业无主导产业、无大规模生产基地、无大型农业企业。按照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定位,酉阳靠山吃山,引进农业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2013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5万亩。通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一般农户”模式,直接带动2.8万农户发展中药材生产,户均增收8000元。他们还突出打造以酉东片区为重点的青花椒产业基地,以酉西片区为重点的优质烟叶基地,以酉中南片区为重点的青蒿产业基地和山羊基地。 “三无产业”变成了“三有产业”,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和生态容量实现了同步增长。
南川区推进全区南、北、中“三大类区”错位发展。目前,全区形成32万亩优质稻、29万亩蔬菜、50万亩笋竹、7万亩茶叶、33万亩中药材、1.6万亩烤烟的种植规模,集中培育打造“金佛山”、“大观生态园”两大品牌。
武陵山区高山生态蔬菜、三峡库区晚熟柑橘、渝西地区优质大米……正如夏祖相所说,而今的重庆农业,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带已成规模、各区县优势特色农业初步定型,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正在加速构建。
用政策创新撬动转型升级
从产业同质、竞争无序到差异发展、向特色要效益。重庆抓住战略实施的关键点,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相关政策。
今年6月8日,是重庆种子行业值得骄傲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重庆帮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正式挂牌,不仅使其成为重庆市种子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也是该行业西南地区首家在全国新三板挂牌的企业。
重庆帮豪种业成立于2008年,是经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核准,具有省级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资质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子经营企业,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谈及公司的快速发展,董事长叶祥富坚定地认为:“离不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
“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我们首先从增加配套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入手。”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 重庆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工作、家庭农场注册登记等文件,提出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明确了财政支持、工商登记、金融扶持、税收优惠、收费减免、农业保险和用地优先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还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对从事食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兑现财政扶持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等,形成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给新型经营主体带来的是“真金白银”。“十二五”期间,采取直接投入、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仅2014年资金量就达11.98亿、税收减免额(不包括出口退税)6.55亿元。
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市政府引导并实施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盘活农村资源,探索农村经营主体贷款难题,2014年底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640亿元,其中发放农地贷款109.46亿元;通过开展“政企银”合作活动,新建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30家,金融机构在“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实施订单收购和品牌培育”等方面大力支持,2014年底贷款余额达223.8亿元,其中重庆市农委管理的重庆农业担保公司共向涉农企业担保贷款达73亿元。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出资3亿元,设立股权引导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并整合农业、林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专项资金1.7亿元,对涉农龙头企业贷款予以部分贴息。在市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扶持的同时,相关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助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税务部门实施免征或低税、国土优先安排用地、水资源管理部门生产用水价格压减;电力公司对生产用电实行优惠等政策措施。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下,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供应、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家庭农场发展1.29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38万家,比2010年增长131%;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086家、销售收入达到2494亿,比2010年分别增长78%和86%。
三产融合
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重庆是世界柑橘的发源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重庆柑橘,有两张响亮的名片。
半城山水满城橘,全年9月可尝鲜。晚熟柑橘,是重庆柑橘最响亮的一张名片。
记者在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看到连片种植的2000多亩晚熟柑橘已开始挂果。每亩能产3000斤的晚熟柑橘实现了错峰均衡上市,从春节前一直卖到第二年5月,市场价格比一般早中熟品种每斤高出2元左右。
2008年底,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充分论证,提出了走差异化发展的路线,积极培育柑橘晚熟品种,鲜食柑橘重点发展每年2~6月成熟上市的柑橘品种,延长中国柑橘鲜果上市时期4个月,错开了国内柑橘品种熟期,为三峡库区橘农找到了一条符合市场规律的增收路径,也使重庆晚熟柑橘成为了市场的“新宠”。目前,已有奉节晚橙、开县春橙、塔罗科血橙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晚熟柑橘新品种,库区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结构由2007年的15:80:5调至目前的20:42:38,大大优化国内水果供应结构。
闻名遐迩的柑橘产业,既承担了生态功能又发挥了经济效益。
忠县从直辖市成立以来,柑橘累计栽植3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中10万亩柑橘种在了长江两岸,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忠县将柑橘产业的终极发展目标定在了50万亩这个大数上。“50万亩标准果园柑橘,可年加工橙汁50万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带动50万果农增收致富,”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届时,可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15.26个百分点,年增涵水量3.28亿立方米,年减少流入长江泥沙量700万立方米,展现‘一江碧水、两岸橘香’的美丽长江画卷。”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全产业链条完整,是重庆柑橘另一张名片。
走进重庆三峡建设集团派森百公司的全自动非浓缩鲜榨果汁生产线,只见柑橘经过清洗、分级、榨汁、高温消毒等程序后,分离成果汁、果蓉等产品和橘皮、橘渣。这里,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鲜冷橙汁生产基地、中国第一家非浓缩橙汁加工厂。目前,重庆已引进和培育了美国博富文、北京汇源、福建天邦等橙汁加工企业 5家,橙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
加工,仅是重庆柑橘全产业链建设的一环。在重庆,“产加销研学旅”的“六位一体”柑橘产业链条完整齐备。
重庆是国内柑橘研发中心和新技术的发源地,市内汇聚了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西南大学、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国家柑橘苗木脱毒中心、国家柑橘观测站等有关柑橘科研单位,在晚熟柑橘的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冷链运销以及橙汁加工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贮备。柑橘育苗水平全国领先,重庆目前已建成全国首个柑橘无病毒三级良繁体系,年出圃柑橘无病毒容器苗达1500万株,全市柑橘苗木实现了繁育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和体系标准化。重庆还有全国唯一柑橘非疫区——重庆三峡库区柑橘非疫区。采摘体验、观光休闲、文化传承、餐饮服务、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产业融合也正在不断完善。
差异化的发展,特别是全产业链的建设,拓展了柑橘传统功能,提升柑橘产业价值。2015年,全市柑橘面积达297万亩,产量249万吨,综合产值220亿元左右,相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三峡库区橘农家庭经营收入1/3来自柑橘。
拓展传统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条,柑橘产业是重庆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的一个缩影。
重庆从调整农业结构发力,促进农业由单一产品向丰富多元转变,由内部优化向内外联动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不断拓展农业的深度和广度。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崛起,成为重庆农业的名片。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柑橘、榨菜、生态渔业、牛羊、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750亿元,近3年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5月,在重庆开县召开的全市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大会,正式将农业产业链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围绕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核心,坚持“点线面”结合、“产加销”一体,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延长产业链推动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也在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
重庆市各级政府部门顺势而上,积极作为。近年来,重庆市农委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等文件。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呈现出从郊区到山区、景区到农区、零星到集群、观光到休闲快速扩张、转型发展态势,正逐步成长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重庆共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4.9万亩、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同时,依据五大功能区划分和城郊、山区、沿江以及民俗风情等不同特点,着力构建都市行、涵养行、生态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风“五行一风”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为增强后劲,规范发展,重庆市农委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效益农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富了群众、活了产业,实现了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转型的双重利好,实现了农民于城乡统筹发展中致富增收的梦想与希望。2015年,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近250亿元,带动4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聚合现代生产要素
引领创新发展
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共生、“大山区”与“大库区”并存。
重庆市农委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求变,在经营方式、组织方式、“互联网+”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进。
因为把猕猴桃引进村子,万盛经济开发区黑山镇北门村58岁的村民张继兵的生活随之发生巨变。那一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从来没让他如此兴奋。老张迫不及待地道出心声:每亩地除800斤水稻的保底收成外,每天在自家地里“打工”还能收入60元,比以前强多了。
让老张如此兴奋的,并非是那种叫猕猴桃的果子,而是时下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开展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在万盛黑山镇的南门和北门两个村,大多村民的土地都流转给了数十家种植猕猴桃的专业大户,这些村民过上了收租的幸福日子。
重庆人不满足于小富即安,而是以奋进的姿态,投身农业闯一片天。徐靖雯是重庆峻园科技三峡枣业基地的董事长,她带回了从深圳挣来的第一桶金,回乡创业,在云阳流转了近2000多亩土地,用来开发枣树。“看到外面的冬枣卖二三十块钱一斤,在家种枣也能致富。”徐靖雯告诉记者。据了解,峻圆枣业公司在云阳发展了4年,成为了农业发展“3+2+X”中的X新兴产业。目前种植冬枣2000余亩,全部投产后每亩产量2000斤左右,还开发了枣汁、枣酒、枣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
土地经营权流转,正在转变着重庆农业经营的方式。据悉,市农委针对人多地少的情况,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推进土地流转中,分产业确定了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指导标准,促进农业用地由细碎超小向适度规模转变。同时,在5个区县开展综合试点,每个试点安排500万元,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构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共流转承包耕地1418万亩,占承包耕地40.3%,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160.6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32.9%。此外,该市还将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集中起来,着力改变当前 “巴掌田”、“鸡窝地”土地经营现状。
适度规模经营正在转变着重庆农业传统的细碎超小的经营方式,引入现代发展理念,分散经营向联合合作转变则在改变着重庆农业传统的组织方式。
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有效解决农民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他们以产业化为基础、股权化为纽带,发挥龙头带动、合作社联合等作用,实现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纵横一体、“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合作与联合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合作社2.38万个,入社农户340.7万户,农民参合率52%,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255万亩;发展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86家,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370万户,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2736万亩(次),“三品一标”认证生产基地242万亩。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初步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民互利共赢,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发生质变。
互联网时代的猪场,猪儿也“时髦”。走进重庆市畜科院荣昌猪保种场,每头猪的耳朵上都戴着黄色的“耳钉”。用便携式扫描仪一扫,猪儿的出身、防疫等信息一目了然。
“互联网+农业”,正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现状。据市农委市场信息处张蓉萍处长介绍,重庆将农村信息化工作列入今年重庆市委24项重点改革专项,市政府印发了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实施方案,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生产经营、社会管理和人才支撑等“八大工程”。重庆全市已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电商主体1.4万余家,其中工商注册登记的涉农电商企业约3900家,2015年上半年网上销售农特产品13.5亿元,同比增长5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