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固定观察研究 提升“三农”决策咨询水平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永田 字号:【

农村调查研究是“三农”工作者把握农村变化动态,了解农民诉求和需要,探寻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水平的前提和保证。农村固定观察是农村调查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抽样等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调查样本,进行长期固定不变的持续性观察研究,以探寻事物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是进行科学决策和制定“三农”政策的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建立了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通过在全国选择并固定一定数量的村、户、企业等样本,进行长期持续观察,开展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目的是了解农村改革和各项建设的新动态,以便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温家宝、回良玉等时任中央领导同志曾先后对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11月7日,汪洋副总理又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肯定了固定观察点为党和政府准确了解和把握农村变化、制定“三农”政策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要求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三农”决策咨询服务做出更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势、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的指示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固定观察和研究,及时准确反映农村发展变化情况,努力提高“三农”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村固定观察点

是农村调查研究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政策研究部门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广大农村在深刻的变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也需要对有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以便做出必要的调整完善。在当时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对农村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但大多限于某些专题调查,缺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周密持续性的跟踪调查研究。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农村工作情况和农民群众的需求,掌握农业生产和市场情况,以便从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对比中进行连续性的综合研究,为制定农村政策提供依据。自1985年正式成立以来,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详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地方党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农村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

一是样本范围广泛。调查样本村的选择,根据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经济类型区域,采用类型抽样方法在全国选取调查村庄并进行固定观察。调查样本户的选择,是在固定观察的村庄根据农户收入上、中、下不同水平,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0-100户农户进行长期固定观察。这些固定观察村和农户的选取考虑了山区、平原、海滨、丘陵等不同自然条件,农林牧副渔各种不同生产特点,以及经济发达与贫困、技术先进与落后等不同生产力水平,力求能够反映我国千差万别的复杂情况。“长期固定、跟踪观察”是观察点调查体系的一项重要特点。目前观察点调查体系样本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57个县(市、区)、360个样本村,2.3万多个样本农(牧)户,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和一半以上的农户坚持观察了30年。部分时期根据发展需要,在企业和畜牧养殖场也设立了观察点。部分省份还根据工作需要,在国家观察点之外,建立了省级固定观察点样本村近200个,样本农户近千户,成为调查体系的有力补充。

二是调查制度健全。经过多年发展,固定观察点已经形成集常规调查、专项调查和动态监测于一体的调查体系。常规调查是基础,专项调查是补充,动态监测关注热点,三类调查内容互补,较好地满足了调查研究工作的需要。从调查指标上看,建立调查体系至今的30年间,我国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调查指标也随着形势的发展在不断的调整。考虑到观察点进行的是社会经济典型调查,目的是解剖“麻雀”,进行典型分析,因此指标的修改与调整,既要保持原有指标体系的连续性,又要对其中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进行调整补充,重点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进行修改,实现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跟踪观察。同时,指标的设置与调整,还要统筹常规调查、专项调查和动态监测,既要在观察全貌时完整、系统,避免泛泛而论,又要在观察某个侧面或重点时鞭辟入里,避免以偏概全。目前,调查指标内容已形成了包括10大类342个指标的村庄调查指标体系、包括8大类960个指标的农户调查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为开展“三农”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三是组织体系完善。在观察点成功运行的30年间,不断加强调查组织体系和调查队伍建设。在中央层面,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负责观察点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地方,各省、县等相继建设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农村固定观察点已形成由国家、省(区、市)、县(市、区)三级调查管理部门构成的完整组织管理网络,明确了部门职责,配备了专职人员,完善了相关制度,为观察点工作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同时,不断强化调查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调查人员能力素质,观察点调查体系目前已经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专兼职调查员队伍。在村一级配备了大量的辅助调查员,辅助和指导记账农户记账,配合县级调查员做好数据汇总工作。建立了调查员常规培训机制,对基层调查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为日常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是调查手段先进。依靠农户记账,是农村固定观察点保持调查持续稳定、真实可靠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大多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农户数据采集主要实行手工记账方式,调查农户在调查员督导下,认真、客观、真实地记录家庭经营和生活中的每一笔现金和实物收支账目。通过长期记账,既提高了农户家庭经营管理能力,也让政府等部门及时掌握农村发展变化情况。在不断完善传统手工记账制度的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开发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采集信息和管理数据,建设了相应的数据库,完善了数据传输和处理设备设施。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了数据传输网络化、数据存储电子化、数据管理计算机化,极大地提升了调查效率和质量。

经过多年发展,农村固定观察点已成为具有鲜明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农村典型调查系统,通过长期持续对数百个村庄和数万个农户跟踪观察和研究,对认识和把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提高决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已成各级党政部门开展农村调查研究的重要阵地。

农村固定观察

为“三农”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全国农村观察点调查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固定观察和研究,除完成了28次面向村庄和农户全面性的常规调查外,还开展了各类专项调查百余次、热点监测30余次,上报重要报告200多篇,覆盖了农业农村农民的方方面面,在国家“三农”政策咨询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次获得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批示和肯定。地方各级观察点系统也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为各地党政部门建言献策,成为地方政府开展“三农”决策的有力支撑。

一是为制定农业生产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多年来,固定观察点系统持续开展了粮食生产、畜牧养殖、农户种植意向、粮食生产减损等农业生产方面的专题调查几十项,了解农业生产动态,掌握农民生产意愿,为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依据。例如,1996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开展了种粮农户生产行为观察分析、农户粮食供给行为观察分析等调查研究,在当年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986-1995年调查数据,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为制定稳定农业生产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2004年观察点体系开展了粮食生产问题专项调查,为国家制定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完善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需要及时了解广大农民当时对现行政策和市场情况的反应,准确把握种粮农民的种粮意愿和相关诉求。观察点调查体系及时完成了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问题专项调查,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调查报告,为粮食生产政策的调整完善和后续政策制定把好了“脉”。又如,观察点体系开展的粮食主产区农户增产专项调查、稳定粮食生产措施的专项调查等,掌握了当时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发生的新变化,分析了粮食增产的原因和制约因素,研究农民对农业政策和粮食市场变化的反映倾向,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是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献计献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农民收入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日益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为此,固定观察点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连续开展了农民收入和农民工就业方面的观察研究,包括农民收入增长与构成、农民工工资变化、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经济景气变化对农民就业的影响、农民工返乡及就业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的专题调查。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持续开展农民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监测调查,形成了常态化固定观察研究,每年都以问卷等形式了解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和趋势、不同类型外出就业者收入及问题、农民增收重点和难点,以及农民对国家有关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政策认知、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民工进城意愿与返乡就业情况等,及时形成研究报告,每年两次向中央有关部门报告情况。近10年来先后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8次,获中农办、农业部和其他部门领导批示30余次,为各级党政部门制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维护农民工权益、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的政策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例如,2013年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的“农民进城落户意愿调查”,为研究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是为深化农村社会经济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观察点调查体系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样本村和样本户的长期持续性固定跟踪观察研究。长期以来,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发挥优势,持续开展了包括农村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乡村治理与村庄选举、农户贷款与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农村扶贫与现代农业建设、乡村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等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专题调查数十项,及时聚焦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找出改革的矛盾点,提出政策建议,为完善农村改革政策把脉探路。例如,1997年底,为了准确、真实地了解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掌握各地贯彻《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办发[1997]16号)的情况,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供基础信息材料,全国观察点体系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对317个样本村进行了农村土地综合情况的专题调查,向中央有关部门上报了调查报告,对中央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又如,2008年初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的“全国农户耕地流转情况及意愿调查”,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是为及时把握农村社会热点动向提供支撑。我国各地农村社会经济情况千差万别,各种社会热点不断涌现,发展动态瞬息万变,为及时了解把握农村热点动向,为政府及时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态提供支撑,观察点体系针对农村政策落实、农民生活、农村消费、农户存粮、农户市场行为、农户技术信息应用、农村实用人才、农户能源使用等不同时期的苗头性、热点性问题开展了多项专题调查,了解农户意愿和看法,观察这些热点问题对农村产生的影响,对及时掌握农村社会动态,维护基层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08年初,南方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了解冰雪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及时对南方8省(自治区)的1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灾害对农、林、牧、渔各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为各级部门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强化重点领域固定观察研究,提升决策咨询服务水平

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运行的30年,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农业农村变革最深刻的30年。当前,观察点体系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与刚刚建立之初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农业农村正面临着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如何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双重挤压”下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在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的资源环境硬约束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挑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脉,科学施策。农村固定观察点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突出重点,强化观察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新时期“三农”决策咨询服务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把好脉络。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变化脉络,发现趋势性问题,探寻发展规律,是观察点的重要职责。当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观察点体系要立足自身优势,扎根基层,深入农户,发现典型,解剖麻雀,深入研究分析各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做法、经验,探寻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趋势、路径、方法、规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和视角发现问题、把握规律。要持续跟踪观察农业发展是不是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是不是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观察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向符合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的方向演变,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是否不断优化升级;观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是否向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等。通过深入观察研究,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摸准方向。目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农村综合改革牵涉面更广,利益关系更复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更需要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准确把握变化动态,深入研究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点、破解农业难题的着力点、富裕农民群众的增长点。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针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重点领域,加强重大改革专题调研,持续跟踪观察和研究,从丰富的实践中认识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般规律、有益做法,从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中加强理论创新和知识积累,为推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好理论与政策储备。

三是为农村精准扶贫找对“靶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观察点体系要深入基层,通过持续跟踪观察和研究,客观、精准识别和界定贫困区域、贫困村庄、贫困农户、贫困人群,为政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是为农村政策落实照真“镜子”。多年来中央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已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支持保障政策体系。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难点不是政策“加量”,而关键在于这些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到位,精准不加损耗、顺畅不打折扣、及时不带拖延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落实到农民。农村固定观察点体系要进一步发挥贴近农民、了解农村、人为干预少、信息真实可靠的优势,加强对农业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监测,真实了解和及时反馈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作用效果、存在问题和农民对现行政策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肠梗阻”,客观、科学评鉴政策效能,为政策的不断完善和顺畅执行提供条件。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农村投入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农业农村保护支持政策落实情况和执行效能的跟踪观察与分析研究,及时反馈真实情况,为这些政策的进一步科学调整完善与高效精准落到实处提供依据和对策。

农村固定观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新形势下,观察点体系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水平,为农业农村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