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变 ——安徽省金寨县农村综合改革纪实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人口68万。

这是一片红色、奉献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境内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新中国建设时期,金寨境内修建了治理淮河骨干工程——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良田10万亩、经济林14万亩和3大经济重镇,移民10万人。

这是一片资源富集、充满希望的土地。金寨境内物产丰富,生态优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合武高速公路、沪汉蓉快速铁路贯穿全境,拉近了与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区位优势明显。

作为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金寨的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2012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金寨视察,作出集中实施“5+1”帮扶项目(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加快金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重组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高水平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支持大别山扶贫开发旅游通道建设5个事项,以及金寨抽水蓄能电站1项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指示。安徽省作出“抓金寨促全省”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老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带领58万农业人口走上致富路,是金寨县最沉重的发展课题,也是金寨县农村改革的使命所在。日前,记者深入这片红色土地,探访这里的农村改革新变化。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之衍变

推进部门整合,统一发展思路,凝聚发展推力

在千头万绪的农村改革中,如何找准突破口?金寨县通过大刀阔斧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开了新局面。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是围绕农业生产而设计的“小农业”管理体制。一直以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上游和下游归其他部门管理。在基层工作中,农口部门抓发展的职能较弱,特别是管理调控能力较低,资金统筹使用较难,农业执法力量较松散。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具体到金寨县,过去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在政策设计上,由于主管部门不同,工作侧重点不一样,有时政策会出现统一性和协调性不够的问题;在资金的投入上,由于农业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出现撒‘胡椒面’现象,资金使用效益较低,不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农业人才使用上,农技人员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行政工作上,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金寨县分管农业副县长朱宽江如此描述改革之前农业管理工作的困境。

要突破困境,必须深化改革。作为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金寨县下决心把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当作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之源。2013年底,金寨县委县政府经过充分酝酿和精心部署,一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2013年12月,金寨县整合农委、畜牧水产局、桑蚕丝绸办、农机局等19个涉农机构,成立新的农业发展委员会,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四中心一局”。

在整合涉农职能方面,金寨县将原涉农机构的管理职能统一划入新的农业发展委员会,同时把财政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药监部门的中药材发展、科技部门的食用菌生产、商务部门的生猪定点屠宰等涉农职能整体划入农业发展委员会。调整优化农业发展委员会内部职能,突出农业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技术服务职能作用,提高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在整合涉农资金方面,金寨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扶贫开发、财政“一事一议”补助、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环境治理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金寨县涉农机构数量由19个减少到6个,县直涉农事业单位由17个减少到5个,乡镇涉农事业单位由33个减少到23个;行政机构领导职数由7个减少到4个,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由20个减少到14个。

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机构减少、人员精简,更带来了农业行政管理职能的大转变,实现了农业发展思路的统一,工作力量的凝聚。

职能的转变,体现在由原来的管理指导职能转变为管理服务和指导发展职能并重,突出了产业发展职能;体现在由原来的多部门、分散型、单兵式的管理指导向一个部门统一指导、集中捆绑、集团式方面转变;体现在由单纯注重一产向一二三产同步并重发展。

“我们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能源、农村经济管理等职能整合起来,这更有利于指导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和新农村建设;把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职能划入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农机农艺结合、种养加结合,改变了过去单一技术模式推广,有利于技术集成推广。”金寨县农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唐玉龙向记者详讲改革后的种种转变,“从今年争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化育插秧、板栗扒蒲机械推广、六安瓜片清洁化生产和茶叶品质提升工程等方面看,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拓宽深化。此外,我们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还增加了电子商务、品牌与市场建设等方面职能,希望通过市场建设来带动基地发展。”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在改革中的变化体现得尤为显著。这次改革将县农资监管、农机监理、渔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生猪定点屠宰等单项执法工作整合到一起,成立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截至10月底,我们共查处农业执法案件84起。而在2014年以前,全年查处案件不到10起。” 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陈业玉告诉记者,“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农业执法改变了过去管理执法部门多、执法力量分散、办案少的状况。今年,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单位,这是我们效能提升的直接证明。”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也同样在改革中得到加强。金寨县农发委与安徽农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签订校县合作协议,启动建设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农业综合实验站,组建8大产业联盟,并分别聘请首席专家,设立农业科技特派、专家大院,成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推行“1+1+N”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县农发委实行股级干部量化考评制度,股级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不少于5个贫困户脱贫,创新工作不少于一项;强力推进农技人员包村蹲场联户制度,每名农技干部联系10户种养大户。

改革后的金寨县农发委整合了除林业、水利、扶贫、移民以外的所有涉农管理职能,理顺了工作关系,建立了责任体系,在全县涉农管理上的牵头抓总地位得以确立,相关县直部门配合、各乡镇主导实施的联动机制和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为推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实践证明,我们农业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正确、路径明晰、效果显著。这次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构建运转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服务机制,增强农业发展的统筹力和执行力。”金寨县县长汪冬告诉记者,“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在基层实行多种形式的大部门制,鼓励基层党政机构整合试点或合署办公、领导交叉任职。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试点县,我们走在了前面。”

农村金融创新之蝶变

重塑农村金融格局,破解农业产业发展的融资瓶颈

走在前面的不仅是农业行政体制改革,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也走在了安徽省前列。

早在2012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金寨县视察调研时就作出“搞活金寨县农村金融,使金融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指示,并把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确定对金寨县集中实施“5+1”帮扶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2年下半年,金寨县开始组织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构建支持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前,金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37.1亿元,存贷比仅42.5%。到今年4月底,全县贷款余额94.5亿元,增幅居六安市第一,存贷比51.9%,较改革前提高9.4个百分点。改革以来,新增贷款57.4亿元,全县人均贷款从改革前5581元增加到现在1.4万元,增幅达到151%。

随着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开展, 长期制约当地“三农”发展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是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小微企业融资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经营主体因缺乏符合要求的担保物、抵押物,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支持。而与“三农”门当户对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草根金融机构仍然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

如何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文件提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创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既是政策要求,也有现实需求。

直面制约“三农”发展的金融困境,金寨县委县政府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把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4年底,金寨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创新探索。今年5月份,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在对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中期评估时,也明确建议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设试点。为此,金寨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建设并纳入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好融资服务。

“试点工作由县农发委牵头,金融办、徽银村镇银行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首批选定了惠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剑毫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不同模式的试点。”唐玉龙告诉记者。

在油坊店乡元冲村,记者看到徽银村镇银行和惠民农业合作社开展的“银行+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实践模式,向社员提供“普惠通”金融产品,解决入社社员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据惠民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成立了金融合作部,修改了合作社章程,添加了“资金合作服务”的内容。共有77位农户交纳1千到1万元的入社资金成为合作社社员,享受合作社章程中规定的小额贷款权。有贷款需求的社员向合作社提出贷款申请,合作社对其基础条件进行审核并向村镇银行推荐,然后银行对合作社推荐的拟贷款社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并上报审批,审批通过后向社员提供不超过其入社资金10倍的信用贷款。现已有50户社员通过惠民农业合作社获得了金寨县徽银村镇银行小额信用贷款100余万元。

“‘银行+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既消除了银行信贷机构的担忧,又帮助农民解决了无抵押小额贷款难的问题,创造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县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黄世启告诉记者。

全军乡剑毫茶叶专业合作社走的是合作社自主型资金信用合作的路子。目前,该合作社的信用合作正处在前期准备阶段,社员入股正在进行,暂没有进行贷款操作。按照设计,运作方式为:合作社社员辐射面放宽到全军乡境内,社员类型含个人社员和团体社员;主要支持茶叶、中药材等产业种植和加工。个人社员入股0.5万~2万元,团体社员1万~5万元,合作社总股金额度不超过500万元;单笔贷款额度为社员入股金额的5倍,合作社总放贷额度为入股总股金的80%;贷款审批由合作社理事会决定,贷款利息不高于国家基准贷款利率的1.5倍,贷款期限不长于一年,贷款担保由合作社内部成员联保、农村房屋权证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担保、信誉担保等多种形式。

“在试点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封闭性、为农性、自治性、可控制的原则,严防风险。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进,试点合作社运行平稳、效果显著。按照试点方案,我们打算在今年组建运行3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到2017年底,力争所有主导产业试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推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规范运行。”唐玉龙告诉记者。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是深化金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打造改革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平台成立后,可有效解决金寨县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持服务作用,促进金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同时,金寨县通过试点试验,也为全国创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互助组织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农村产权制度之革变

还权赋能,激活沉睡的农村资源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只有做到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才能强化农民的物权意识,维护农民权益。中办、国办日前发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在首位,要求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2015年8月13日,在南溪镇南溪村,金寨县副县长朱宽江为10位村民颁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金寨第一证”。这标志着金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进入制证发证的扫尾阶段。

一年多来,金寨县按照宣传发动、清查核实、调绘勘测、张榜公示、登记颁证、归档管理6个步骤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谋划早、启动快、投入大。经过一年多的细致周密工作,金寨县顺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全县共确权登记134109户,制证131425本,发证到户123096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依法确认农民土地权利,同时也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中抵押、担保和流转奠定重要基础。发证不是目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农民物权的作用,激活农村‘沉睡资产’。” 朱宽江告诉记者。

今年8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文件刚刚“落地”,8月21日,金寨县首笔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发放仪式就在金寨徽银村镇银行举行。金寨县政府向台台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放了全县第一本《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同时该合作社以472亩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为抵押,从金寨徽银村镇银行贷款200万元。这笔贷款的发放,标志着以农村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模式在金寨县正式启动。

8月24日,金寨县良田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承琴也拿到了200万元贷款。“我用流转土地368亩向县徽银村镇银行作抵押,银行很快就同意放贷,解决了我们合作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林承琴说,“放贷前,县金融办、县徽银村镇银行等单位和机构,组织专家到合作社的田头,对流转土地面积及猕猴桃的价值进行了评估,按最高抵押认定价值的40%进行了放款。”

如今,金寨县农民手中的“两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具备了融资功能,有效盘活了农村“三资”,实现金融机构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点对点的“输血”,大大提升了经营活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撑。

还权赋能之后,金寨县搭建了农村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平台,让产权要素流动起来。2015年5月1日,金寨县农村综合产权服务中心成立。这是经县政府批准设立的六安市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是金寨县农村生产要素流转交易的平台和服务机构。中心内设三个分中心:农村资产评估中心、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农村资产收储中心,由县农发委、林业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抽调专门人员入驻,形成“一个屋顶之下,多个服务窗口、多品种产权交易”的一站式综合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

农村综合产权服务中心的成立,是金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为产权交易双方提供一站式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规范交易行为,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实现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和市场化,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

据了解,下一步,金寨县还将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全县范围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建立完善的农村资产抵押登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使农村改革各项措施有机衔接、相互促进,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号角下,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衍变、农村金融创新的蝶变、农村产权制度的革变,带来了金寨农业产业发展的巨变,带动了金寨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昔日六安瓜片茶香飘千里,今日茶叶、板栗、蔬菜、毛竹、高山米、中药材、猕猴桃、生态养殖等八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为世人送来“大别山的问候”。截至2015年8月底,全县24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1家家庭农场、1300多户各类种养大户、2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乘着改革的东风,赢在市场的浪尖,为金寨这方红色的土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为金寨兴县富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