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全国第一、总产值全国第一、实物总量全国第一、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国第一、产品质量全国第一、市场网络和品牌全国第一,“六个全国第一”奠定了黑龙江作为全国绿色食品第一大省的地位。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黑龙江采访,正值中俄博览会举行,一抹“龙江绿”格外显眼,黑龙江省的参展食品企业纷纷推出绿色、有机食品,打造“舌尖上的绿色”,再次受到了国际国内商家的青睐。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品畅销神州大地,出口亚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而且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绿色食品品牌,打造了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黑龙江绿色食品整体形象品牌,为促进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对于食品而言,“绿色”就意味市场;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打好“绿色”这张牌就意味着赢得未来。
“黑龙江最宝贵的核心品牌就是绿色,拥有最敢叫响绿色食品基地的底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徐晓伟向记者介绍,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现有耕地2亿多亩,耕层深厚,土质肥沃,每年的平均化肥、农药使用量仅为全国的1/3和1/7;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45.7%,茫茫林海中的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等山特产品储量丰富;这里地广人稀,农业开发晚,土壤肥沃且没有化学污染,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净土,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摇篮”。
“生态是最大特色、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开发绿色食品。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于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做出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决策,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使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上了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规模发展之路。特别是2010年,绿色食品产业被列为黑龙江省“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首,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制订发展纲要,拿出8到10个亿用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其中不少于2个亿用于市场推广,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在主流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常年播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公益广告。大力开发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并在政策支持、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产品认证、基地建设、市场开发和证后监管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避免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实现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拉动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到去年底,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209万亩,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总产值达到2030亿元,实物总量365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农业部的监督抽查和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全省基地对接龙头企业580家,开发认证产品14大类、1900多种;全省打造和培育了“北大荒”等品牌,有15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近200个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绿色食品市场竞争优势日益突出,部分产品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一倍以上。
开发绿色食品还引发了一系列的传导效应,有力地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和效益,绿色食品基地农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示范户增收1200元以上(通过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基地原料售价比普通产品每市斤高出0.1~0.2元)。全省绿色食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20%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处于交通末梢,气候寒冷,经济社会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各类资本和要素向黑龙江省流动。而开发绿色食品恰恰是将区位、气候等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变劣势为优势的一次成功实践。”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这些看似劣势的因素,却是绿色食品发展的优势条件。瑞士雀巢、新加坡益海、恒大等知名的大企业,就是看好了黑龙江省绿色农业这块“金字招牌”,纷纷投资建厂,拓展业务。黑龙江省成功探索出一条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发展绿色食品、打造全国最安全的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保障‘国民舌尖上的安全’,加快‘安全可靠大粮仓’向‘优质绿色大厨房’转变,是黑龙江省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重点。”王忠林介绍,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积极构建“标准生产、封闭加工、定点销售、质量承诺”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努力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一体的低碳型优势产业,实现“三个延伸”和“一个尽快”,即加快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由种植业向水产养殖业和林下经济延伸、加快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延伸,尽快把黑龙江建成生态安全、资源安全、质量安全和竞争力强、效益好的绿色食品强省。
既要“产”出来又要“管”出来
在绿色食品发展实践中,黑龙江创新思路,积极改革,打造从田园到餐桌“保真”、“保绿”的“产业链”。
绿色食品“绿不绿”,关键在“源头”,在基地原料是否“真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李旭认为,环境质量不达标或者标准不高,就难以建设一个高质量和高标准的基地,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安全也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以来,黑龙江省“向前”延伸,高标准建设基地,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累计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操作规程73个,覆盖基地生产的各环节。每年都举办操作规程培训班,直接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0多人,延伸指导基地农民20多万人(次)。同时,印制生产记录手册发放给基地农户,把投入品来源及使用过程等农事活动记录在案,做到生产过程有记录、质量有追溯。切实加快了标准化生产进程,使黑龙江省标准化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基地建设中,重点依托各类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科技园区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基地,继续推进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经济作物基地。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优化配置,重点建设一批马铃薯、畜禽和水产品等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扩大特色蔬菜、南瓜子、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山干果、矿泉水等产品总量,全面提高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和保障能力,满足不同绿色食品企业的加工需求。
“向下”拓展,强化标准把住“生产关”。据介绍,目前黑龙江省已制订“三品一标”生产技术规程100多个,基本涵盖了“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生产的各个领域。今年以来,黑龙江省认真借鉴国内外和其他行业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并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标准化操作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流程。在基地建设中,积极推行“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农田方条化、设施配套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八化”建设标准,切实把标准化贯穿到基地生产的每个层面和每个环节。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绿色食品“明白纸”、“操作历”,做到每项标准都让农户能看懂,能学会,能会用。在此基础上,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普遍实行“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投入品、统一栽培方法、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通过培养和扶持发展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努力建立和完善新模式。
今年五常市王家屯农机合作社探索“鸭稻米”生产经营新模式,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目前,王家屯农机合作社在杏花山前“金福万亩生态园”核心区建设500亩鸭稻田,建设鸭舍46栋,共放养鸭子9000只。按照“标准生产、封闭加工、定点销售、质量承诺”的模式组织生产,大米在北京市场每公斤售价36元,合作社社员亩均收入超过3000元,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开发绿色食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
多向联动,形成合力抓监管保“真绿”。黑龙江省大胆创新,积极推进监管向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面的延伸,变定期监管为常态监管,部门监管为社会共同监管,终端检测为过程控制,切实强化基地全过程质量监管,把“管”出来的各项措施延伸到生产基地、落实到“产”出来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确保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真绿”、“真强”、真有竞争力。
做强品牌 激发龙江“绿能量”
“北大荒”、“北奇神”、“五常大米”、忠芝蓝莓、神顶峰黑蜂蜂蜜、冰城牧业、阿妈牧场等龙江绿色食品企业品牌风生水起,走出了龙江,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印证了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全省已有580家企业从事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经营, 其中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多家,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绿色产品加工集群。
素有“绿色净土”美誉的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发挥本地优势,特别是肉牛肉羊养殖量大的特点,积极展开“舌尖贸易”,主推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和粮食加工等项目,同时与高校联合研发符合俄罗斯和蒙古口味的食品,建成对俄、对蒙食品研发加工中心,力争把优势产品尽快打入俄罗斯、蒙古市场。
黑龙江农垦和森工系统主动整合内部系统,统一品牌、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开拓市场,制定了严格的产品生产标准,建立质量监督网络,从产品原料生产,从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全程质量监控入手,实行全程监控、动态管理,完善了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安全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最终形成了“黑森”和“北大荒”两大强势品牌。
“黑森”第一批共注册产品11类189个品种。包括药材、建材、食品、饮料、山特产品、保健品等。“黑森”品牌问世以来已成为家喻户晓、老百姓喜爱的知名品牌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象征,并连续几届获得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全国绿博会、全国农博会等大型展会最畅销产品奖,产品已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多年努力, 黑龙江省有效使用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已接近2000个;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9000个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86个,均居全国前列。在“三品一标”产品中,黑龙江著名商标190多个,全国驰名商标15个。龙江绿色食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强品牌的同时,黑龙江积极推进产销“对接”。去年,省里先后组织、承办和参加了黑龙江绿色食品2014(北京)年货大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5个大型绿色食品展销和对接活动,受欢迎程度一浪高过一浪,有媒体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宣传展销效应概括为“火爆京城、走俏申城、轰动琴城(青岛)、风靡星城(长沙)”。龙江绿色食品推介每到一地,都会刮起一阵绿色食品消费旋风,形成一股黑龙江产品热。大兴安岭地区以林区特色产品批发市场和塔河新建市场为中心,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市场销售运作模式,建立旗舰店(直营店),逐步完善林下产品交易、物流、配送、仓储集散等功能。同时,强化林下产品品牌建设,对达到一定规模和质量标准的,统一使用“大兴安岭”商标。为解决产品售价低和品牌少的问题,大兴安岭今年投入1200万元,推进了电子商务、产品检测中心和品牌旗舰店建设。目前,大兴安岭全民创业电商产业园已投入运营,入驻企业10家,创业者40名,电商产业园二期正在建设之中。“淘宝-特色中国大兴安岭地方馆”正式开馆上线,组建了电商产业协会,建立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已整合完毕,直销店建设正在推进当中。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韩玉龙介绍,去年黑龙江在北京全国农展馆建立的销售中心已对接省内生产企业156家,合作社520家,产品800多种。分别在北京、上海、青岛和长沙承办了年货大集,参加中国农交会、中国绿博会等大型展销活动,参展企业525家,现场销售2037万元,签订合同91个,金额27.7亿元。积极推进“互联网+绿色食品”销售,做到线上宣传,线下体验,切实扩展渠道。2014年全省通过电商销售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27.5亿元。
今年8月,黑龙江省启动了“互联网+龙江绿色食品”计划,打造绿色食品电商大省。培育和引入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网上销售,推动各类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运用本省和国内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批发零售,将黑龙江省打造成绿色食品电商大省。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90%的绿色食品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80%的农村合作社开展“互联网+龙江绿色食品”应用,各类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电子商务零售额占其销售总额的50%以上。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