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神州大地上激荡。创业,是每个有志者的追求与梦想。邓丽华,16年的创业之路生动地演绎了一个追梦者的传奇。
城里人、乡下人,曾是人们身份的标签。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邓丽华,从读书到走上工作岗位,一直是“城里人”的宠儿。然而,人生难料,就在她30多岁的时候成了国企改革大潮中的下岗者一员。自我创业、白手起家,邓丽华从此一头扎进乡下,干起了“修地球”的活什儿,栽树、养鱼、种地。不曾想,在乡下这个广阔土地,凭借她敢想敢干的魄力、百折不挠的韧劲,十几年光景,她滚雪球般地培育了一个资产上亿元的农业实业企业,也成了当今人们艳羡的“新农人”代表之一。
点荒成金的“下岗女工”
1999年,33岁的邓丽华从江西省九江县棉麻公司下岗,面临人生职场的重新选择。她没有像其他姐妹一样留守家中或外出打工,而是脚踏实地在县城开办了一家酒楼,生性热情待人而又诚实守信的她,用5年的时光拼出了“人生第一桶金”,不但找回了人生自信,也体味了许多博弈商海的门道。
2004年,她在经商方面再下一城。在自己熟悉的棉麻领域,她承租了濒临倒闭的九江县江洲轧花厂,对设备陈旧的轧花厂进行了全新升级改造,依托当地丰富的棉花资源从事棉花加工与贸易。
然而,开酒楼、办工厂,并没能锁住她向往田园绿色的梦。当她看到大片的荒山和荒滩时,她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了绿色的希望与财富。同样是在2004年,她以开荒兴林为契机,开始了人生事业的再一次蜕变。
从2004年起,她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承包栽植各类林木总面积达21300亩,其中杨树、泡桐、香樟等用材林11800亩,油茶、早熟梨等经济林9500亩。创办了九江县首家民营林场,成立了水梨、油茶专业合作社。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她在杨树林中套种胖姜1000多亩;在果树林中放养土鸡10000多羽;还在林中套种了中药材等。她创建的林业基地被全国妇联认定为“巾帼科技示范林基地”,她本人先后被九江市林业局、市妇联评为“十大造林绿化女状元”,被江西省绿化委员会授予“江西省绿化奖章”,被江西省妇联授予“江西省杰出创业女性”称号,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被全国妇联评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
“那时,不仅鄱阳湖外滩、江洲长江大堤都是荒芜一片,周边还有不少成片的荒山,我先做好调查研究,然后拿出方案与产权方洽谈,直到签订协议。”回顾起这段种树的经历,邓丽华颇为兴奋地告诉记者。意大利速生杨比较适合湖滩种植,她看准后,很快购进树苗在庐山区新港镇乌石山村、芳兰村的湖滩种植了4000亩,之后又在九江县江洲镇的滩涂种植了1800亩;九江县港口镇的900亩荒山土质较好,她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全部种上了珍贵苗木——红豆杉;湖口县武山镇2000亩山地适合用材林生长,全部栽种了樟树和泡桐树。
在经济林领域,办水梨合作社可以说是邓丽华的一招妙棋。2007年,她拿出家里仅有的存款,在省级贫困村尖山村承包3000亩荒山栽种梨树,恰逢国家出台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2009年8月,她与60名社员一起以30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九江凌华水梨专业合作社,一时成为当地最大的农业种植主体。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作为理事长的邓丽华和农户吃住在一起,在村里建培训学校,定期请专家进行授课,手把手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树苗、化肥,保价回收村民种植的水梨。同时与中国农科院、江西农大、江西林科院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中梨一号”、“红酥蜜”新品种,并在产品品质上严格把关。经过几年辛勤耕耘,2012年凌华水梨专业合作社取得可喜丰收,年收入270万元,户均收入4万余元。对未入社的农户,她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十农户”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统一品牌闯市场,惠及当地农户5000多户,每年户均增收12000余元。2014年凌华水梨专业合作社被九江市扶贫办授予“优秀精准扶贫示范基地”、被九江县委、县政府授予“十佳优秀合作社”。
农业园区的“拼命一姐”
从林业起步,向农业纵深进军,邓丽华“咬定青山不放松”。2005年9月,她以注册资金2168万元成立了九江凌华实业有限公司,不断拓展绿色产业之路。
还在2005年时,她就瞄准了水产养殖。在九江县城门乡、江洲镇承包了4000多亩水面养鱼,从最初放养“四大家鱼”到近两年搞集约化网箱养殖鳜鱼,水产品年产量达500吨,养鱼效益一年胜过一年。
在林业、水果、水产领域“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基础上,邓丽华寻思: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打工,种地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如何将现代科技与农田相嫁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带着这个问题,她赴山东、上海、福建等地考察后,一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蓝图已然在她心中形成。
2013年,正值国家鼓励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政策的春风吹进她的心田,她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毅然决定流转农户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她以每亩400元的流转费签订了九江县新合镇利民村、尖山村和江洲镇后埂村共1600多亩的农地流转协议,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九江市城郊蔬菜基地。
机声隆隆中,小田埂消失了,平整一新的大片农地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芳香,一个个现代化大棚矗立起来了,一条条宽阔蜿蜒的水泥路通往村庄和田园。乡亲们不禁感慨“这城里下来的女子真不简单,真的搞出了些新花样”。她笑着说:“我不是拿土地瞎折腾,我是做高效的园区示范,讲究的是科技和绿色,目标是让土地实现更高的收益。”
大棚建成了,品种和技术从何而来?邓丽华以合作求发展,与山东寿光三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诺望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长期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来自我国台湾地区专业生产有机肥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统一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农家肥,确保蔬菜品质。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集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凌华现代生态农业园。在高大的钢架蔬菜大棚里,青翠的黄瓜长茄、鲜嫩的彩椒西红柿、还有让人一看就流口水的迷你甜瓜,令人目不暇接。邓丽华介绍说,这里青山绿水互映,生态环境优良,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会有不少从南昌和九江前来休闲度假的游人,在这里不仅能品味四季不同的鲜菜水果,还能品尝纯天然环境长成的山鸡、土猪和野鸭,也可亲手垂钓和采摘,享受风格别致的农家乐。
边走边聊,眼看就到午饭时间了。记者和邓丽华董事长一起随手采摘了一筐鲜菜,回到园区食堂,邓丽华亲自掌勺炒菜,让我们实地品味了一顿最接地气的工作餐。
“16年来,你遇到过哪些挫折与困难?”面对记者的提问,邓丽华的眼中闪过一丝隐痛,她说:“要干事你就要学会克服困难,对我最大考验的是去年7月24日的那场暴雨。”随后她向记者讲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2014年7月24日,台风“麦德姆”中心在江西省逗留7个小时,九江县内12小时降雨量超过500毫米,大雨倾盆导致水库决堤,大水顺势而泄,2013年新建的大棚基地遭遇了灭顶之灾,钢架倒了,塑膜破了,1000亩丰收在望的梨树林也完全泡汤了,总计损失800万元。
“就像天塌了一般,一切都得从头再来。”邓丽华说,她把眼泪往肚里咽,8月,开始恢复重建。一个多月的时间,她与公司员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2014年9月30日,九江市冬种会现场在这里举行。有了这次遭遇后,她觉得其他的任何困难都可战胜了。
一位公司员工告诉记者:“邓总有非常严重的胃病,有时几天不能进食,她都自己忍着,照样坚持起早贪黑地忙碌;她母亲患病住院,她十天半月都难得去看望一回。她是我们公司公认的拼命一姐。”
红土地上的“绿色信使”
几份耕耘几份收获。继2013年凌华公司承接九江市政府城郊蔬菜基地项目后,2015年凌华公司成为九江县集中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林下中药材示范园建设基地,目前连栋大棚蔬菜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近几年来,公司累计纳税过千万元,其中2013年税收400余万元,带动当地约5000户农户,户均增收16000多元。
“其实蔬菜的利润很少,我们不打农药,除草是人工,用的是有机肥,产出的是放心菜。”邓丽华说,为了达到“绿色”标准,公司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高温休棚晒土、使用高效灭虫灯和性诱粘虫板、在南瓜根系上接苗等。
“现在搞农业,可讲究学问啦!”邓丽华指着农业园区的一栋蓝色房子说,那里是公司的培训中心,既给员工培训,也给周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了解决好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冷藏问题,2012年6月,公司投资建设了万吨冷藏保鲜库,并优惠让利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产品冷藏服务。
从绿色果菜到水库鳜鱼、散养土猪和有机粮油,凌华公司的农特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好酒也怕巷子深,邓丽华果敢地提出了订单式直销解决方案:一是寻求大的直购客户,二是设立区域专卖店。这样,消费者就能在了解产品的基础上达成信任,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
思路决定出路。经邓丽华的不懈努力,2014年9月,凌华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实现战略合作,不仅达成了放心菜直供直销,还共同打造第三方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平台。继中船合作之后,凌华公司还分别与江西森美集团、南京金牌管家有限公司、九江派拉蒙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和上海最大的餐饮公司上海三新后勤保障有限公司洽谈订单式种植合作事宜。
在区域专卖店方面,邓丽华创办了江西特产凌华直销总店,在九江市开设了10家凌华绿色农产品直供点。
“以成为本、以质立信,以和连锁,合作共赢”,“以客户为上帝,用质量作保证,靠科技去创新”。正是始终秉承这样的做人做事的理念,白手起家的邓丽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最终成就了凌华公司的辉煌:2012年凌华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她喜欢与田园为伴,与绿色相守,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望着园区每天的变化,她的脸上写满了惬意的微笑。
“帮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给市民提供放心的绿色品质农产品”,邓丽华的绿色之梦正在九江这块红土地上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