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健康饮水工程是一项事关亿万国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帮助解决群众健康饮水问题,有效提高了国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改善了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
农村居民饮用水现状
存在安全隐患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我国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全国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万多处、分散供水工程130多万处,解决了4.1亿农村居民和32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73%。砷病区村、血吸虫疫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已查明的中重度氟病区村以及其他涉水重病区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和华侨农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预计到2015年底,纳入“十二五”规划的2.98亿农村居民和415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有望全部得到解决。届时,我国农村供水将实现从解决人饮困难到饮水安全,从“小而散、低标准、小规模解决时代”到“集约型、高标准、大规模水厂时代”的转型跨越。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受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健康饮水特别是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高原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很多地区缺乏水源或取水困难,不少地区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以及开矿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中氟、砷、铁、锰等含量以及氨氮、硝酸盐等指标超标,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或寻找优质水源才能满足饮水卫生安全要求,加之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目前不少地方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2014年3月,环保部发布的首个全国性大规模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全中国目前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由于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原因,全国目前仍有1.1亿居民的住宅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石化、炼焦、火力发电等重点关注的排污企业,1.4亿居民住在交通干道的50米范围内,亟待加速实现生活用能清洁化和优质化,加快饮用水安全改造。
对中国532条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表明,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湖泊达到富营养水平的已超过63.6%,蓝藻水事件频发,河流型水源地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大量工业项目布设在江河沿岸,不少尾矿库位于饮用水水源上游,大江大河及周边的流动源污染风险较大。在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湖泊、水库已经全部受到了污染,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
对农村饮水污染原因分析,一是工业污染对浅井水及地表水污染普遍较为严重,很难通过简单的处理净化水质,约占49%。二是农村因为自然地质原因造成的污染较为普遍,如饮水氟超标、砷超标、苦咸水等,约占14%。三是养殖场的污水、粪便缺乏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监督随意排放,造成村庄水体和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表现为氨氮、硝酸盐、细菌类以及抗生素和消毒药品的污染,约占14%。四是农业面源污染及河流污染主要是影响使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村庄。使得水质浑浊度、有机物、农药、细菌类等指标超标,约占8%。五是城市垃圾堆放点选址不好以及没有做好防渗和渗滤液收集处理等工作,导致村庄饮水水源污染,约占5%。六是工程性原因导致的污染,接近3%。而在周围没有发现有明显污染源的仅占8%。
推进农村健康饮水工程
任重道远
毋庸置疑,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地域上,农村都是中国健康饮水工程的重点,事关亿万农村居民切身利益。因此,应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实现让亿万人民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1.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系统推进,从源头抓起。必须出台更严格、更有执行力的环保政策,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必须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严格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逐步提高农村环保设施投入的同时,强化农民环保意识,让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中央和各级政府应尽快设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项目;扩大实施国家标准化畜禽示范场改造和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项目;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
2.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弱化政绩强化实际。建议整合资源,明确重点,务实推进,科学编制实施全国农村健康饮水工程规划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避免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政绩工程。饮水是否安全、是否健康是相对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可考虑因地制宜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喝了不倒,第二是喝了无害,第三是喝了健康。第三个目标期望在“十三五”末实现。将城市和工矿污染潜在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流域和粮食主产区、集约化养殖区、蔬菜种植区等作为规划主体范围。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坚持建管并重,完善长效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管机构,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经费,加快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监测与控制,逐步建立适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农村饮水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国家投资效益充分发挥。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大财政支撑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饮水安全投融资格局。继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撑力度,积极落实资金,规范使用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在中央财政资金主导下,确保省级配套资金足额及时落实到位,督促市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带动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健康饮水工程,用好“一事一议”政策,调动农民群众自筹资金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清洁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不断扩大示范建设的范围和规模;继续加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4.主攻农村,兼顾城市,确保工程重中之重。健康饮水工程的重点在农村,建议统筹兼顾、明确重点、坚持不懈、务求实效。推广应用节水、节肥、节药和生态健康养殖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控制,加快制定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技术培训,引导农民采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加强农药、兽药管理,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对还在登记使用的高毒农药,继续进行科学论证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按照“成熟一个、禁用一个”的原则,择机启动禁用程序。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化学农药替代、化肥机械化深施和水肥一体化等控源减排技术,减少不合理水、肥、药等资源消耗,从源头减排污染物;抓紧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构建农业清洁生产认证制度。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强化水源保护,规范水质检测。对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严肃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回收、污水处理,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河道、坑塘等清淤、疏浚,实现水系连通,保持水体自然流动状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在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增加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建设内容,进一步加大重点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开展农村生活排水、饮用水源保护调研,在全面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和村落居住的相对集中性,提出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模式,适时开展农村生活排水试点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区域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规范消毒设施的安装、使用和运行管理。完善管护机制,建立健全稽查、督查、抽查和第三方评估等工作机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