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常住人口326.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143万人,占比43.8% 。近年来,宝鸡市通过政策组合发力、农机装备升级、盘活闲置耕地、跨村联营模式等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从“单一输血”向“多元造血”转型,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与经济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市年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收益50万元以上村达313个,实现收益5.9亿元。
一、发展成效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集体经济质效双提升。宝鸡市构建“中央+地方”多级财政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连续7年实施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累计向524个村注入资金3.12亿元。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粮食生产、特色种养及品牌建设,100万元专项奖补粮食规模经营示范镇村,对省、市级示范村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一次性补助。2024年再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900万元支持70个村,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
农机装备迭代升级,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通过重点支持农机购置与烘干设施建设,全市村集体经济农机装备向“大功率、高性能、全链条”升级,现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162台、200马力以上58台,玉米精量播种机、植保和秸秆捡拾等高效设备覆盖了粮食作物与特色产业。千阳县柳家塬村从2台拖拉机发展至140台农机,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5000余亩,小麦亩产提升200斤,村集体增收140万元。建成烘干中心,实现“种植—仓储—加工”全链条机械化。陇县峡口村土豆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效率提升2倍,成本降低26%,亩产达4吨,村集体年增收16万元。
延伸服务链条,释放服务新动能。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服务组织580个,服务农户17万户。陇县下凉泉村成立农机社会服务队,小麦单产从700斤提升至1400斤;投资670万元建成日产30吨面粉厂,通过“小麦换面粉”模式,年收入23万元,跨村作业创收50万元,实现从农业生产到加工销售服务的链条延伸,构建“服务+经营”双轮驱动增收模式。
创新跨村联营模式,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公司联建、项目联营、收益联享”模式聚合资源,打破村域界限,破解产业同质化难题。千阳县南寨镇整合13个村资金2650万元,盘活闲置小学旧址,建成冷库,带动集体经济增收1420万元;张家塬镇7个村整合资金1350万元,建成农汇综合体并引入江苏政屹果业联营,年收入超500万元。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村民“双增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通过“订单收购”“入股分红”“村企联营”等方式将农户嵌入产业链。陇县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产业+农户”模式,5.4万户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千阳县宝丰村2024年集体分红138万元,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同步增长,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联结机制。
二、发展建议
(一)发展集体经济,筑牢政策人才“双保障”
一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投资参与”多元投入机制,对村集体领办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给予税收减免,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集体资产抵押贷款产品,落实贴息、担保政策,破解融资难题。
二是健全制度监管体系。制定资产运营管理章程,明确产权、决策及分配制度,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结合村民监督、“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审计公示,确保资产安全高效。
三是推进组织标准化建设。建立评估体系,通过示范创建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范化、系统化。
四是深化人才培育工程。组织负责人赴先进地区调研学习,通过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对标先进模式。开展电商运营、品牌营销和集体经济管理等定制化培训,同步嵌入案例教学与模拟实践。实施“头雁引育计划”,选拔创业能人、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等担任带头人。建立导师帮扶机制,联合院校开展“本土化人才培育”每年轮训部分负责人,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带富的乡土人才队伍。
五是夯实产业技术支撑。组建“土专家库”,选聘苹果栽培、奶山羊养殖等领域乡土人才担任产业技术指导,实行技术顾问包联机制,开展田间、实操培训;与科研院所共建“吨粮田”“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
(二)统筹县域发展一盘棋,构建协同联动的乡村振兴新生态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与区域协同。编制县域农村集体经济专项规划,联动国土、产业规划科学定位各村功能,推行“强村带弱村”协作机制,统筹布局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平台。搭建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土地、厂房等资源动态监管,组建跨村资源联盟,通过联合招商、项目共建推动资源集约利用。
三是深化跨部门协作与产业集群培育。建立“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金融”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完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依托各村资产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发展“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产业共同体,推动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贯通,打造区域化产业集群。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