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地处甘肃省南部,辖3个乡、15个镇。截至目前,岷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资金共计1.08亿元,资产共计20.4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值19.59亿元,流动资产价值0.84亿元,资源总面积达到748.75万亩,其中耕地157.7万亩,林地201.05万亩,草地390万亩。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岷县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县委农办牵头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岷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了具体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镇村两级迅速响应,建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全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组织开展全县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工作业务培训会。从政策法规、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填报要求、甘肃省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系统操作等方面,对乡镇、村级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了人员业务水平,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岷县建立健全产权归属明晰、管护主体职责明确、利益分配合理、运行管理规范的集体“三资”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集体“三资”增值,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先后制定印发财务审批、现金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照章办事。
三、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质增效行动
一是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行动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提质增效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县级成立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任组长,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有关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明确监管责任,形成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由县经管站负责指导全县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为本乡镇各村集体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具体负责本村集体资产的日常监督。四是组织开展“回头看”。督促指导镇、村两级全面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四、开展专项审计,加大审计监督
为了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县农业农村局委托第三方,对全县18个乡镇,35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和1个代履行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的村民委员会进行了专项审计。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交办,要求各乡镇按时限完成整改并做好建章立制。
五、完善账务处理,规范财务管理
督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进行账务核算,及时完成资产的账务录入工作,确保账务处理准确、合规。对检查中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建立详细台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通过完善账务处理和问题整改,制定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全面提升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水平。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事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为持续提升“三资”管理水平,笔者结合基层实践,提出以下四方面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资产权属。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部分资产权属仍不明确的,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咨询法律专家、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尽快明确资产权属关系。
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系统功能,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加强对乡镇、村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化进程。
三是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素质。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同时,稳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队伍,加强工作交接管理,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是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定期开展专项审计和清查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氛围,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