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强村计划”实现村均收入大提升
时间:2025-07-25 14:09:53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陆树杰 字号:【

  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浙江省海宁市自2000年起连续实施八轮“强村计划”,通过政策创新驱动资源整合、产业升级和人才培育,逐步构建起以物业经济为主导、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集体经济增收模式。

  一、主要举措

  (一)项目驱动,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物业项目筑基。鼓励各村突破镇域、村域限制,通过村村抱团统筹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整合分散的土地指标、财补资金,在区位条件较好、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建设经营性物业,打破因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杭海信息港一期项目整合48个村资金、土地指标在高新区建设13.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实现村均年增收90万元。

  农业项目提质。村集体根据产业结构、资源禀赋,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村民”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如,盐官镇城北村以党建链串联蔬菜产业链,打造“盐官汪菜”品牌,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58万元。

  农旅项目增效。依托各地农业产业、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民宿、研学等新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如,黄湾镇尖山村,引入滑翔伞基地、水上运动等特色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50.98万余人次,创收2376万余元。

  (二)地力整合,加速盘活土地资源

  腾退低效用地。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低效、零散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腾退,集中到高效能平台建设标准厂房、商厦等经营性物业。两年来累计为19个物业项目腾出建设用地291亩,新增物业面积52万平方米,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1.13亿元。

  创新复合用地。创新实施一二三产用途混合的用地模式,为村集体发展一二三产业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如,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项目,占地35亩、投资1.3亿元,整合15个村资源,形成育秧、加工、销售全链条,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50万元。

  (三)存量激活,唤醒“沉睡”集体资产

  优化闲置资金配置。建立“强村助弱村”委托贷款机制,鼓励“强村”将闲置资金通过银行委托贷款模式“借”给“弱村”建设强村富民项目。如,10个重点扶持村通过该模式解决市级抱团项目自筹资金6800万元,强村4年累计可增加收益544万元,弱村则可享有贷款贴息额度上浮20%的政策扶持。

  集约盘活闲置农房。鼓励村民将按标准建设的闲置农房出租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对接有承租意向的企业,把“小散乱”零星出租变为“整片承租、整片开发”模式。如,海昌街道利民村盘活闲置住房2300套,解决周边园区5000名产业人才租房问题,带动全村340余户村民累计增收6000余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150万元增长至1400多万元。

  综合利用集体资源。通过闲置资源利用、零散资源整合、外来资源引入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开发村级项目。如,丁桥镇海潮村打造文旅地标“深蓝计划·礼堂”,采取“门票+咖啡”入园打卡的销售策略,村集体每年“保底收益80万元+经营分红”,促进集体经济稳步增长。2024年接待游客数量近5万人,营业额突破160万元。

  (四)人才为基,激发内生动力

  引育职业经理人团队。海宁市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试点,以年薪18万元+绩效奖励吸引全国专业人才,将职业经理人薪酬与村集体增收挂钩,打破乡村人才“单向输出”困境,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如,职业经理人团队在盐官镇桃园村制定全域旅游策略,推动老厂房改造为文化礼堂、建设民宿集群,链接盐官潮乐之城等资源,形成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深化指导员派驻制度。海宁市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派驻制度,优选“精兵强将”派驻结对村,重点派驻集体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民人数较多的村,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政策,推动派驻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4年,共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137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对12个重点派驻村进行重点派驻。

  二、发展成效

  (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海宁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3亿元,同比增长12.37%;经营性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11.92%,增速位居嘉兴市首位。村均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提升至751万元和460万元,23个村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实现“村经营性收入130万元以上全覆盖”目标。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强村计划”扶持,海宁市形成了以物业经济为核心,农业产业、农旅融合等多元化增收格局。其中,物业经济贡献70%以上的经营性收入,农业产业化、农旅融合成为新兴增长点,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百万元。

  (三)联农带农效应凸显

  创新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农房入股“三大路径”,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出资入股“分股金”、农民务工“挣薪金”的多元增收模式。截至2024年年底,累计入股农户10930户,盘活闲置农房4786宗,开发民宿及乡村公寓1580间,实现分红1800余万元,户均增收1800元。

  三、意见建议

  (一)破解物业困境,向“复合型载体”转型

  盘活存量效能。整合低效物业用地,将单一物业升级为生产、研发、服务复合空间,吸引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等新业态入驻,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对存量物业改造项目免除或降低土地成本,引入社会资本共建智慧园区,盘活资产流动性。完善产权交易管理平台,动态匹配供需,精准招商,降低空置率。

  (二)突破农业瓶颈,向“全链条增值”跃升

  延伸产业链条。推广“钱江潮稻米全产业链”模式,引导村集体从“收租方”转向“合作经营者”,参与农产品深加工、品牌营销环节,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实施乡村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聘请专业团队运营,建立“固定收益+运营分成”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激活美丽经济,向“差异化运营”突破

  打造特色IP。结合海宁潮文化、灯彩非遗等地域特色,设计差异化主题。如,袁花镇以“金庸故里”打造武侠主题村落。

  推动全域联动。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整合相邻村庄资源,构建主题旅游线路,实行“联票分成+股权合作”收益共享机制,实现“单村盆景”到“全域风景”转化。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