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的通知》,提示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常态化开展风险排查。四部门联合出拳,显示出合力惩治违法犯罪、护航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决心。
近年来,“云养经济”新业态快速兴起。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远程认购,定期获得返利或实物回报,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乐趣。这种新业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将农业种养销包装成投资融资活动,伪造种养视频图片,虚构、夸大生产场景,承诺风险低、回报高,其实质是金融欺诈。
投资者期待更多回报是天然需求,但不能脱离实际。当前,社会公众对农业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比如,市场上普通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价格差异显著,但很少有人探寻其背后生产、营销的不同。比如,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我们对农业有着天然亲近感,但对当下具体某种农产品的产销情况往往不甚清楚。因此,当缺乏警惕心时,就容易掉进这种投资陷阱。这时不妨多问几句:种养基地在哪儿?收益是否符合实际?往往就能避免上当。
同时,应提高社会对这种欺诈行为的识别能力,及时予以打击,避免给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带来负面影响。此次发布的风险提示中就有对策:开展风险警示提醒,加强对本地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的政策引导;加大普法教育力度,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等等。
乱象也反映出公众对农业创新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当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但因宣传营销理念不足等,好产品走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情况客观存在。下一步应加强政策供给,不仅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武装”经营主体,还应加强多方宣传扩大其知名度,让经营主体已有的品牌真正叫得响、好产品销得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