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为例
时间:2025-05-26 15:38:47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王斌辉 字号:【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以果品种植为主的农业县区。近年来,麦积区坚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效果越发明显,家庭农场经营范围丰富多元,农民合作社经营规范化,引领作用持续发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应用,成为助推全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75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752家、龙头企业273家、家庭农场550家。

  主要问题

  尽管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发展布局不够均衡合理。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一些原本产业基础较好、产业相对集中的镇村,有的村甚至注册了多个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而一些产业基础薄弱的镇村,尤其是无稳定产业的边缘山区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二是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明显。从合作社自身建设和发展情况看,部分合作社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多数合作社只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服务,而加工、销售、储藏等产后服务能力还需增强。另有一部分合作社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三是监督管理不够科学到位。主要表现在专业合作社成员个人账户建立还没有全覆盖,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存在短板,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意识普遍不强。

  四是资金保障不够持续有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由于生产过程中农资费用投入高,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加之通过资产抵押等获得银行贷款较少,导致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

  五是人才队伍不够专业强大。由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待遇偏低,较难留住高素质人才,而区级层面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选聘渠道狭窄、形式单一,制约了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目前发展起来的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策划、专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政策保障。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规范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规范规模经营主体准入标准及条件,推动金融部门在信贷支持上创新产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金融环境,多措并举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难题,增加经营收入。

  二是加强指导管理,提升运营水平。严格落实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完善财务和会计制度,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服务体系。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管理,强化对存在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清理整顿,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规范运行质量和水平。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支持经营发展。政策、资金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倾斜,安排专项资金、整合统筹各类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支持开发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等。

  四是发挥资源优势,彰显品牌力量。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突出特色,实行品牌战略,打造优势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同类合作社、家庭农场扩能升级、强强联手,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联合发展。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储备各类人才。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开展各类人才招引和培训工作,培育高素质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及农产品经纪人等人才,培养一批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能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带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