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财政赋能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25-05-26 15:05:19 来源:农村财务会计 作者:梁达尼卓玛 张 宏 字号:【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以明晰产权归属、完善权能设置、激活要素潜能为主线,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等基础性工作。截至2024年末,共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31.37亿元,耕地412.5万亩、林地1304.6万亩、集体建设用地74.4万亩。同时,积极探索“村村联营、村企合作、村民协同”等财政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自2019年以来,共投入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5.165亿元,覆盖439个行政村。2024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44亿元,实现连续稳定增长。

  主要举措

  构建村村联营的财政统筹机制。针对山区资源分散、规模效应不足的痛点,构建“财政注资确权+市场专业运营+收益分配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整合建立跨区域合作项目,将分散在各村的财政补助资金、集体建设用地等打包形成规模资产包,发挥集体经济强村带动和帮扶作用,促成规模集聚效应,实现抱团联合发展。例如,苍溪县歧坪镇18个村集体整合财政资金300万元、建设用地56亩,建成仓储物流、汽修、公共服务、汽车销售美容四大中心,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全镇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达500余万元,村均30万元。

  构建村企合作的财政激励机制。构建“财政前期投入+企业技术支撑+集体稳定分红”的共赢机制,村集体利用财政资金、立足当地特色建设经营性资产,财政资金发挥“垫脚石”作用降低企业前期投入风险,后期村集体发挥组织协调、政策争取等优势保障项目持续运营,高新企业在当地生产运作,有助于新兴研究成果开发转化,实现企业下乡、科技助农。例如,旺苍县广福村利用2019年中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100万元,引入四川水磨华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成天麻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0亩。攻克天麻大棚换土栽培、短木段面仿野生栽培等关键技术四项,形成《天麻设施化栽培新技术》成果专著1部,实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麻的全链条人工种植,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6.1万元,带动全村天麻产量突破100吨,通过就近用工、技术培训、土地租赁带动全村人均年增收3200余元。

  构建村民协同的财政整合机制。构建“财政整合‘三资’+统一规划运营+收益反哺民众”的全民参与模式,运用财政资金整合农户闲置农房,统一打造提升后纳入村集体资产运营体系,实现财政资金撬动资产升值,全民共享发展红利。例如,利州区月坝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财政投入流转52户农户闲置农房,与村集体闲置资源纳入村庄统一规划,依托特有的高山湖泊自然景观,成功打造罗家老街、近月湖等乡村旅游核心区,建成民宿、农特产超市、特色餐饮25家,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旅游收入达6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80万元。同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果蔬、家禽种苗等,农户按合同进行绿色、生态种养,达标后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协议价格保底收购,用于本村餐饮供应,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

  经验启示

  在资金保障方面,可建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在项目管理方面,应健全“论证—建设—运营”全流程管理机制;在“三资”监管方面,推行“五个一”标准化建设,构建多元化监督体系。通过政策协同、管理规范和监管创新,形成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发展瓶颈。一是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模式,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数字乡村等关键领域建设。建立“项目储备库+负面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优先扶持联村共建、三产融合等示范项目。二是创新融资模式。探索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范围,允许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作为偿债来源,重点投向标准化厂房、智慧仓储等创收型资产建设。三是强化金融协同。推行“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政策组合,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同步实施“以奖代补”激励政策,对集体经济增速显著的行政村给予奖励。

  规范项目管理,提升资金效益。一是科学评估论证。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遴选机制,因地制宜优选市场前景好、效益持续长的项目,严格开展可行性论证。二是强化过程监管。健全项目建设全流程监管体系,完善项目建设、验收、报账等环节监管制度,确保资金规范使用。三是加强资产管理。明确项目资产权属,规范经济合同签订,杜绝不合理承包现象。

  创新监管方式,规范“三资”管理。一是推行标准化管理。落实“五个一”建设标准,即一个组织章程、一套内部治理机构、一本成员名册、一套资产管理制度、一个办公场所,完善组织章程、治理结构等制度规范。二是构建多元化监督体系。运用“线上+线下”方式,通过村务公开栏、数字平台等渠道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监督权。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重点查处资金挪用、虚假列支等违规行为,对违纪问题严肃追责,形成有效震慑。

责任编辑:段伊鸣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