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武陟县乔庙镇坚持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持续探索实践,各村集体经济增收显著,走出了乔庙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改引领,向改革要活力
乔庙镇在清产核资基础上,进一步对符合要求的群众进行登记。在确认成员身份时,尤其是对妇女、儿童特殊人群,不行政干预、不搞“一刀切”,严格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按照每人1股的标准确定股权,确认成员身份53140人,印制发放股权证12660个;在成员确定的基础上,各村积极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监事等通过选举产生,激发群众参与村内建设主动性,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乔庙全镇29个行政村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定期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协商发展,进行账目公开,接受成员监督。
清产核资,向资产要收益
出台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对集体资产实行台账化管理。在清产核资基础上,规范集体合同、清退长期无偿占用集体资产,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冯丈村通过清产核资,盘活村内一处闲置的面粉厂,建设标准化厂房出租,村集体年增收79万元;韩村收回大街门面房20间,通过再发包增加土地租赁费,每年村集体增收24万元。
经营变革,向资源要效益
乔庙镇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合作社种植。土地流转给种植合作社,由种植合作社统一种植管护。其中杨村、韩村、杨洼一街等村将土地流转给菡香稻米合作社,杨洼二街村将土地流转给园上草合作社,杜村公开招标四个种粮大户。群众每户每年增收200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二是社企托管。如黄村流转土地2600亩,由河南棠兴农业公司托管种植,实施公司、村集体、农户分成。村集体年收入从原来不足1万元到150万元。三是村户分成。合作社按市场价折算投入成本,除去成本后,所得收益与村民进行分红。其中杨洼三街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560余亩,指定3名村干部专门抓好种植经营,所得收益按照1.5∶8.5与群众分成,群众每亩收益达到1350元,村集体收入达35万元。
模式创新,靠渠道添收入
乔庙镇指导各村因村制宜,探索出多种增收模式。一是合作社带动型。马宣寨村充分利用种植莲藕和水稻的传统优势,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立菡香稻米合作社,并依托品牌的发展,开拓衍生品市场,村集体入股菡香稻米合作社,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二是劳务开发型。前赵村利用邻近镇工业区,成立劳务合作社,与40家企业合作。一方面吸收闲散劳动力,对接镇工业区企业,介绍群众就业;另一方面组织村内闲散劳动力,承接园区内企业、道路、小区绿化保洁,通过村内合作社运营管理,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三是村企合作型。如周村、黄村等合作社利用村内蔬菜大棚较多的优势,由村集体统筹对接,与华味坊食品有限公司、华莱士等企业合作,种植西红柿、生菜,每年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四是乡村旅游型。如杨洼三街村利用全村种植水稻、荷花的优势,推行“一亩稻”项目,带动农事体验等产业发展,发展“沟渠经济”,带动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万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